張 可
(益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益陽 413000)
隨著新時代信息科技的發(fā)展,微文化發(fā)展迅速,其簡短、方便快捷等特點特別受年輕人喜歡,高職學生身在其中,并且是使用微文化和傳播的活躍力量。習近平同志曾在黨的十八大上圍繞“文化自信”作出過闡述,文化自信是中國的根,是更基礎、廣泛的自信。因此,在這個背景下,怎樣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的認同是高職學校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隨著互聯網科技和新媒體的發(fā)展,網絡的開放性對傳統多元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力,給青年人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在這個紛擾的網絡時代里,傳統文化越來越少,碎片化的自媒體信息通過手機或者電腦直接傳遞給學生,學生對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關注度不高,對高職學生形成文化自信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習近平同志曾說:“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青年人是實現我國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培養(yǎng)青年學生文化自信不僅關乎個體的發(fā)展,還關乎我國的未來和民族的發(fā)展。反觀現今青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部分高職學生了解得比較少,缺乏基本的文化自信,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當今時代網絡特別流行,通過網絡碎片化信息可以短時間內傳播很遠,青年學生特別依賴它們,但是在紛亂的網絡環(huán)境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高職學生無法從中汲取優(yōu)秀的、有營養(yǎng)的信息,反而會被一些不好的信息影響,對中華文化接觸不多、了解也少。可能相比傳統文化,短視頻在學生之間更受青睞,對中華文化興趣不濃,更別提繼承和傳揚。
當今大部分學校估計都沒有文化教育這門課,高職學校重點培養(yǎng)的是技術,有技術才能有工作才能養(yǎng)活自己和家庭,中華文化對工作、金錢沒有直接影響,重點在于提升學生的內在,技術是提升學生的外在。即使國家強調中華文化對青年學生的重要性,倡導所有學校將傳統文化引進課堂,依舊有學校認為文化教育并沒有那么重要,文化自信教育就是一個空殼,內容有些空洞,對于高職學生的生活來說沒有實際意義,于時代的發(fā)展沒有作用,很難和學生的思想發(fā)生碰撞從而產生共鳴。
部分學校文化教育可能是教師滔滔不絕地灌輸知識,或者找?guī)讉€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單調枯燥的學習形式難以吸引學生,空殼似的教育導致理論和實踐只是虛無。
微文化作為網絡新興的文化,已經和高職學生分不開,融入學習和生活里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事物都有兩面性,微文化的誕生具有雙面性,給學生們帶來正面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不少負面影響。
1.促進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載體多樣化
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文化自信培養(yǎng)的最重要場所,高職學校中傳統培養(yǎng)載體主要有思政課、校園廣播、校園周刊、校園公告欄等。隨著網絡科技的發(fā)展,各個平臺應運而生并且迅速推進,不管是微博、QQ、微信,還是抖音、快手、微視等各類微平臺,都成為高職學生接收信息的最主要途徑。微文化之所以這么受歡迎是因為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方便快捷等優(yōu)點,并且不受時間、空間、環(huán)境的制約,合理利用微文化能夠給培育高職學生文化自信帶來新的突破口,豐富多樣的形式成為一個新的載體。
比如高職學校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賬號,發(fā)表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內容,使用微博、微信這樣的載體避免發(fā)表在校園周刊上的長篇大論,短小精悍的信息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有輕松的閱讀感。學生利用課間、排隊打飯、上廁所等碎片化時間就能隨時隨地用手機了解內容,還可以發(fā)表言論觀點及產生深刻的領悟。在微文化傳播過程中,鼓勵學生表達自主感情,發(fā)展個性及分享感受等。學生還能通過網絡進行互動、點贊、轉發(fā)和分享,讓其他朋友看到自己學習的內容,充分發(fā)揮主動性,擴大學習范圍,提高文化自信的影響力。學生既是學習者又是傳播者,不僅深化了對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認知,還提高了文化自信的時效性。
2.培養(yǎng)高職學生文化自信大眾化
要想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有良好的效果,將中華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效傳達給學生,就要看它的內容和形式是否符合學生的要求,能否能讓學生從心里產生認同。傳統文化的經典文獻多是古文言文,學生要想看懂還需要專門學習文言文,還很有可能無法真正領悟其中的玄妙,被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拒之于千里之外,這會讓學生喪失閱讀興趣,學生只會喊空口號,不會作出實際行動。
微平臺文化內容具有豐富性和生動性,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吸引力。在微文化技術方面,可以利用網絡技術用影像、圖片、音頻等形式傳播文化,讓語言更加生動化,貼近學生生活,使傳統文化能夠很好地呈現出來。把握高職學生的興趣點,把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轉變?yōu)閷W生喜歡的形式,在學生之間傳播,給學生帶來樂趣的同時影響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增強高職學生的文化自信。
1.扭曲化的內容挫傷高職學生文化自信的銳氣
微文化主體的隱蔽性可能導致內容扭曲,打著理性分析的旗號,卻以一種虛偽、庸俗的方式玷污高職學生的思想和精神,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扭曲的評價甚至過度解讀,妄想把敗壞社會風氣的思想精神傳輸給青年學生,以顛覆傳統文化的方式吸引有叛逆心的青年學生,造成高職學生精神領域空虛。這給高職學生的文化自信帶來了極為嚴峻的挑戰(zhàn),挫傷了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銳氣。
2.“個性”的微表現削弱了高職學生文化認同的底氣
當今社會青年學生常用手機進行娛樂交流,像抖音、快手等軟件出現,非常受高職學生喜歡。部分青年人為了成為網紅常用抖音、快手進行短視頻拍攝并且上傳,內容低俗惡化的視頻比比皆是,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園文化安全。新時代發(fā)展需要人們與時俱進,但是盲目跟風只會有害無益。
一些高職學生沉浸其中無法自拔,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傳統文化卻沒有人理睬,高職學生沉迷于庸俗的段子,不愿深入研究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意義。網絡上的“快餐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負面影響,攪擾了高職學生的視聽,對青年學生的神經造成了一定的麻痹,削弱了高職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削弱了高職學生文化認同的底氣。
新媒體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工具,但是在形形色色的網絡里信息五花八門,學生社會經驗少、閱歷淺,教師一定要對他們進行網絡行為教導,帶領學生知道什么才是正確的行為,面對信息要辨別真假,養(yǎng)成良好的網絡信息辨別習慣。其次培養(yǎng)學生的分辨能力,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導向,如何看待錯誤的網絡輿論并對其進行一定的評判。
要想正確帶領高職學生使用新媒體,突出新媒體在培養(yǎng)文化自信中的作用,就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作用,將新媒體時代的便利充分發(fā)揮出來。教師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創(chuàng)作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傳播微文化正能量。讓學生們通過走訪調查,創(chuàng)作出真實的、形式多樣的文化作品,激發(fā)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引導學生對微文化有客觀的認識。有效利用新媒體進行文化自信的培育,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紀錄片等珍貴影像,在網上展開傳統文化知識比賽,吸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注意力。
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專題的微電影、選修課等方法傳講著名的歷史故事、英雄事跡等。高職學校可以利用校園官網開設專門宣傳文化的欄目,多講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還可以通過校園網開展文化知識競賽活動,用獎品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賽率,讓學生們有興趣參與到了解國家、了解社會的活動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國家這么多年的風風雨雨,增進學生對我國文化的感情,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
現如今,輿論作為社會群體的言論凝聚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對人的影響非常大,可以直接影響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認知,甚至影響人們的行為。尤其在校園時代,正是學生們獲取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節(jié)點,輿論的導向很有可能成為學生樹立自信心的重要因素。要對校園微環(huán)境的凈化制定嚴格的措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國家自信、民族自信、個人自信。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思想文化陣地,我們不去占領,那么敵人就會占領。”學生們每天都在潛移默化地受到微文化的熏陶,首先學校要把文化宣傳工作做好,其次要在魚目混珠的輿論中挑選出有利于學生們樹立正確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的言論,嚴格凈化“微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們的價值需求和精神需求,增強個人自信感。
首先,高職院校應該加強網絡作品的制作與宣傳,提高作品對學生們的吸引力與感染力。習近平同志曾經提出過,要加強正面宣傳,通過學校教育文學作品等,對加強青年的愛國主義、文化自信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高職院校應該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支持網絡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并給予廣泛的宣傳。其次,注重網絡作品的質量,嚴格把關。學生們在學習階段還不能正確地對良莠不齊、五花八門的“微文化”作品進行區(qū)分,學校應該在作品質量把控這一方面嚴格落實,集中優(yōu)勢力量轉化為創(chuàng)造價值。最后,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到文化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高職院校可以組織各種活動,設置適當的獎勵鼓舞學生們參與其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師生上下凝聚成一股勁兒,渲染積極向上的文化風氣。讓學生們參與其中親身體驗到文化作品的中心思想,從中收獲很多,在思維跳躍中得到越來越強烈的自信感。
學校的政治課堂是培養(yǎng)青年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陣地,老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通過課堂了解中國的曲折歷史、發(fā)展的輝煌及正在發(fā)展的走向,通過思政課了解國家政治,首先要樹立強烈的國家自信,其次通過思政課讓學生們將政治、歷史、國家發(fā)展理念聯系起來,有一定的正確自我思考與表達。當學生們參與其中進行思考時,才真正樹立國家自信的目標。高職院校的專業(yè)課是學生們學習知識、增強個人能力、提高個人自信的關鍵點。將思政課程與專業(yè)課程思政相結合,就要在專業(yè)課培養(yǎng)學生自我能力的同時深入研究探討課程中的文化教育因素,既要做好專業(yè)教育工作又要注入文化素養(yǎng)的熏陶,結合專業(yè)課程深入開展內在的文化教育,對于鍛煉學生的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總之,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微文化自信,文化知識的積累是基礎,正確的引導是導火線,最終結果是讓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文化自信作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對國家復興有著重要意義。要堅持進行學生文化素質培養(yǎng)工作,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不斷提高高職學生的文化自信。
總而言之,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強國之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軟實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微文化時代,合理使用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加強對網絡環(huán)境的監(jiān)管,給青年學生營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提高高職學生文化自信的實效性,更好地推進我國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緊緊把握微文化發(fā)展的風向口,對網絡有正確的引導,不斷增強高職學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