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4)
目前我國體育碩士研究生教育正經歷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體育人才為主的戰略性轉變,旨在培養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適應相應職業需要和社會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體育人才的學位類型。為了滿足社會對體育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國從2009年開始招收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對體育高層次人才進行分類培養。
民族高校體育碩士研究生培養為民族地區培養高層次體育應用型人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9年,全國共有138所招收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高校,中央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云南民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共8所民族高校設立了體育碩士專業學位,占全日制體育碩士研究生高校的5.8%,國家民委隸屬有6所高校,分別是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其中只有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三所具有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本文以這3所高校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部委民族高校在培養體育碩士高級體育人才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由于尚處于招生培養的初步階段,缺乏自身特色優勢,體育碩士研究生培養各環節還需要不斷地進行完善,因此培養具有民族特色與國際接軌的體育人才,本文通過橫向比較達到完善民族高校高層次體育人才培養機制的目標。
招生選拔環節是培養質量的重要源頭,然而卻是當前的薄弱環節。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2006年)中只規定:“招生對象一般為學士學位獲得者,具有體育運動實踐經驗;高等院校大學專科畢業后、有三年以上運動實踐經驗,并具有運動健將以上運動技術等級者,也可以報考”。全國體育碩士指導委員會要求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招生考試強調生源入學前的實踐能力,目前只有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三所高校獲有全日制體育碩士專業學位點,且這些高校招生簡章中并沒有明確規定跨專業考生不能報考,因此在招錄過程中,會招錄少量的非體育專業(本科)第一志愿上線考生,這部分跨專業考生由于缺乏專業積累,在今后的培養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以上3所國家民委隸屬高校近三年招生規模最多40人,最少12人,且招生專業方向緊局限于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及民族傳統體育4個方向,由于招生宣傳不足及社會認可度等原因,民族高校體育碩士招生規模還有待擴大。
各高校體育碩士培養方案設置仍然遵循教育部學位辦及體育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聯合下發的 《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2006年5號文件),由于該項指導文件近十年以來尚未更新,因此相對滯后,3所民族高校的體育碩士培養方案也依據此指導文件來制定,且未充分結合民族高校資源優勢,形成自己體育專業特色,由于缺乏規范的實施細則,當前我國民族高校體育人才的培養對市場所需求的體育人才類型和素質要求把握不準,定位比較模糊。
(1)培養方向設置單一。
體育碩士的培養方向應該依據體育職業市場需求來制定,目前體育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只規定了“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競賽組織”、“社會體育指導”4個方向,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體育碩士專業都確定了 “體育教學”與 “運動訓練學”2個培養方向,西北民族大學除了以上2個培養方向外增加了 “社會體育指導”與“民族傳統體育”2個方向,僅一所高校凸顯了民族體育人才特色培養。
(2)課程設置定位模糊。
西北民族大學均按照 “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和“民族傳統體育”四個不同方向的培養目標分別設置了4門專業方向的必修課程及16門專業選修課程,區分方向進行教學管理,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因招生人數較少等原因分別按照“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及“體育教學”、“社會體育指導”2個培養方向區來設置專業必修課程及專業選修課程,以上2個方向并沒有明確區分相應的方向課程,學生需要籠統的學習2個方向的全部相關課程,造成培養目標寬泛化,無法突出專業方向特色。由于未建立體育組織或體育類企業參與專業課程設置的制度,因此民族高校體育碩士課程設置存在與市場需求脫節,應用型特色模糊的問題。
實踐環節安排形式單一,缺乏創新及針對性。這3所高校一般要求學生畢業之前參加一定次數專業學術講座并完成不少于6個月的專業實習,通過調研,由于民族高校專業師資的局限性,舉辦專業講座的場次少、規模較小;且最后一學期實習一般采取集中實習方式,由學校統一聯系實習基地,一般多集中在中小學校擔任實習體育老師,或者是組織各種體育賽事或者擔任體育比賽裁判等工作。實習形式比較單一,實習效果達不到預期。
以上3所民族高校目前尚未開設體育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由于該類課程的缺失導致體育碩士研究生對體育職業認知不明確。
(3)培養方式方面。
3所國家民委隸屬高校體育碩士專業學位都采用三年學制,教學方式仍然采用傳統的教授理論為主,學生仍然是在課堂上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辯證性、批判性思維的形成仍然有待提高;其次,體育專業型碩士自主學習、創新能力不足,被動機械地接受的學院培養方案,導師和體育碩士聯合制定個性化的培養計劃仍未達到理想狀態。實踐教學的針對性不足、實踐教學的職業特征模糊和學生自身的主動性缺乏致使全日制體育專業型碩士綜合培養質量內在結構不均衡。
通過訪談調查發現,3所高校不完全都采取的是“雙導師制”指導模式,“雙導師”機制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校外導師參與程度不高,甚至有的高校并沒有聘請校外兼職導師。因此,校外導師無法發揮體育職業一線的特色職業能力,校內外導師兩者無法形成合力培養體育碩士生的體育職業核心競爭力和實踐能力。其次,導師評價制度偏重學術化。現階段,由于體育教師職稱晉升及碩士研究生導師的遴選及考核仍側重學術成果,體育碩士導師側重專注于對體育理論性知識的探究,導師更多追求的是自身學術型成果產出,但從體育人才市場需求來看,市場需要有較高職業素養及職業能力的高級教練員、裁判員、體育競賽組織人員、體育職業經理人、體育經紀人等,而體育專業型碩士導師普遍擁有一流的學歷,扎實的理論功底,能夠把握體育學科的前沿動態,如何將其科研能力和體育運動實踐進行無縫銜接,是提升體育專業型碩士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滿足市場需求的必然趨勢。
部委民族高校體育碩士的教育質量首先取決于招生錄取生源質量,在初試環節,通過設置入學初試體育碩士專業考試的題庫,充分挖掘考生的職業潛質,洞察考生的專業潛能;在招生調劑環節,除了考察初試理論成績外,還要注重篩選具有關資質等級體育專項特長的生源參與復試;在復試環節,將有關體育職業素養、專項技能、專業理論等多方面內容融入到復試考察體系中,全方面地考察生源潛在的綜合體育職業能力。未來3所部委民族高校在體育碩士招生規模擴大后,總體可以采取“分列招生計劃、分類報名考試、分別確定錄取標準”的考試模式,保證生源質量的最優化,為全日制體育碩士的教育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課程設置是教育培養的重要環節,因此教材改革和課程設置調整勢在必行。依據體育行業職業需要,篩選具有時效性和應用性的體育碩士教材,開設符合體育行業市場需求和發展前景的課程,突出實踐操作課程的比例,合理調整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學分設置上加大實踐課學分比重。導師在培養過程側重運用翻轉課堂、案例教學、模擬專項訓練等創新方法,激發學生解決應用問題思維方式,引導培養學生的實踐研究和創新能力。各部委民族高校要圍繞課程設置改革,深挖自身特色資源,分析自身辦學優勢,創新出能凸顯民族體育教育特色的課程。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模式,完善并落實雙導師制的培養模式。一方面,鼓勵校內導師到體育行業協會及相關企業進行掛職、兼職鍛煉,不斷獲取最新體育行業前沿資訊并提升自身實踐技能;另一方面,依托部委民族高校的校外實踐實習基地,讓更多的具有職業資格的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體育職業經理人、體育經紀人、運動康復專家等體育人才走進學校,建立校外導師專家庫,落實聘請制度,明確校外兼職導師職責及考核制度,通過校內校外導師聯合指導的方式來提升體育碩士的培養質量。
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評估是衡量專業學位點辦學質量水平的手段。2020年12月底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已啟動新一輪專業學位點評估,圍繞教學質量、學習質量、職業發展質量三項一級指標,9項二級指標以及15-16項三級指標對2015年12月31日前取得體育專業學位授權點的高校進行分級評估。部委民族高校要深入了解分析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評估指標體系,落實評估數據上報工作,為后續專業學位點建設發展明確辦學方向,以此次評估作為契機抓住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