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 衍
隨著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與精神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非婚同居現象在我國并不少見,因為非婚同居造成的糾紛案件不斷增多,通過法律規制對非婚同居的性質進行界定非常有必要,這對于維護非婚同居當事人合法權益非常的關鍵,也是現在一個重要的社會性問題,亟待解決。
非婚同居主要指代的是雙方當事人沒有配偶的情況下,根據意思自治原則,在沒有辦理婚姻登記的前提下共同生活在一起,并且雙方都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維持的生活狀態與婚姻生活有一定的相似性。非婚同居需要維持正常的生活狀態,并且這種狀態的維持不受到法律的禁止,是一種特殊的共同生活體。
筆者認為非婚同居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非婚同居是建立在雙方意思自治的基礎上,沒有欺騙和脅迫,其行為是出于雙方真實的意思表示,確保是雙方自愿選擇的結果,這對于生活質量的保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雙方在沒有同居障礙的情況下,雙方當事人意識清晰,對自己的行為有準確的判斷能力,在法律上被定義為完全民事行為人,并且從法律上來看,生理條件滿足結婚要求。
3.雙方沒有進行婚姻登記,只有經過婚姻登記才證明雙方在法律上成為合法的婚姻關系,如果雙方在同居的過程中在相關部門完成結婚登記,那么意味著雙方的關系有了實質性的變化,不再是非婚同居關系,而是轉變成為夫妻關系,并且要受到婚姻法律的約束,雙方要按照法律的規定來履行義務。
4.非婚同居當事人如果公開處于共同生活的狀態,那么意味著當事人具有持續生活的意思表示,并且雙方的同居生活保持對外公開的狀態,同居雙方對外是否以夫妻相稱不影響非婚同居的認定。
目前,我國調整未婚同居關系仍然是以婚姻法的司法解釋和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頒布實施的關于未辦結婚登記的相關實施意見,在意見中針對婚姻問題的實施,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對于夫妻雙方的行為起到很好的約束和限制作用。但是從法律角度上來看,相關的法律體系尚未完善,與之相關的司法經驗也不足,這樣就在實際司法審判的過程中缺少適用法律,對于非婚同居形成的社會問題的處理也在摸索之中,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論體系[1]。
非婚同居的雙方有夫妻之實,但是卻沒有夫妻之名,法律對于絕大多數同居者之間的人身關系是否定的。非婚同居者在同居的過程中,形成了與正常夫妻相似的生活形式,構建了生活共同體,但是在法律上對這種關系是不承認的。而非婚同居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產生較大的矛盾和沖突,以此會引發一系列問題,例如暴力問題。女性在這個共同生活體中往往占據著被動地位,合法權益容易受到侵犯。
暴力虐待經常出現在婚姻家庭中。非婚同居的一個好處就在于不需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和規制。如果僅僅是露水夫妻,在雙方發生矛盾的情況下,就很容易導致暴力甚至虐待事件的發生。
非婚同居的發生可能是以性需求為前提。這意味著在同居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性生活。而性生活的發生,就有可能會懷孕,產子,而這些如果不在當事人雙方的計劃內,就有很大的可能會產生流產的情況,給女性身心健康帶來非常大的損傷。
因為非婚同居雙方具有夫妻之實,在日常生活中,對于理財可能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容易出現混亂的狀況。同伴之間沒有簽訂有關財產的協議,一旦雙方撕破臉,關于財產的歸屬劃分問題就容易引發雙方的糾紛和矛盾。法院在對此類案件進行審理的過程中,主要適用的法律不夠明確。如果同居生活發生過程中,形成的財產是雙方共同獲取的,對于此類財產,就要按照一般財產的處置方式來處置,卻沒有對共同還是按照比例劃分的具體內容進行明確。在沒有明確法律條文的基礎上,沒有明確的實施規范,可能導致最終裁決結果的不公平。
非婚同居伴侶之間沒有明確的撫養義務,如果當事人雙方存在一方需要另一方援助的情況下,可以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給予一定的經濟援助。除此之外,法律中對財產援助的具體金額沒有進行明確,也沒有對相關訴訟案件的具體時效進行規定。
根據我國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相關內容可以得知,如果繼承權獲取是建立在血緣的基礎之上,就意味著非婚同居的伴侶并非是法律承認的親屬關系,就沒有資格獲得財產的繼承權。同居雙方的時間如果超過了十年,能夠證實當事人雙方存在著非常明確的忠實義務,在沒有登記的情況下,也無法承認其擁有繼承權的資格。
在當前發展階段中,我國發生非婚同居已不是一種少見的現象,相反,恰恰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隨著人們思想的不斷開放,對非婚同居也有了更高的接受程度。從社會發展的層面來進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存在的社會矛盾。非婚同居模式往往也成為一些到了適合結婚年齡的青年人的一種選擇。現實的需求又要求對于非婚同居進行有效地調整。
非婚同居之所以被很多人選擇,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不受到婚姻法律的約束,能夠減少婚姻法中規定義務的履行。在非婚同居中,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產生沖突,在發生沖突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當事人某一方的經濟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尤其是在非婚同居關系中,往往對女性帶來的傷害更大,婦女也處于弱勢地位,合法權益可能會受到很大的侵害。
女性在受到侵害的過程中,可能會遭受身心的雙重傷害,嚴重的還可能會因為流產失去當母親的機會。或者受到男性暴力的侵害,身體遭受摧殘的同時,心理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而女性遭受的這些不平等待遇,可能在同居關系被解除的時候,無法得到經濟補償。非婚同居的形成是建立在雙方意思自治的基礎之上,但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弱勢一方的合法權益,在責任劃分的過程中,不能夠把責任全部都歸屬為當事人來承擔,而應該由雙方共同來承擔。
在結婚成本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很多結婚的夫妻離婚率也在不斷攀升,婚姻的不信任也是導致婚姻關系不和睦的一個原因。在經營婚姻關系的過程中,是否做到以基本的信任為婚姻基礎的觀念非常重要。想要經營好婚姻關系,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離婚成本也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在離婚案件中,財產分割是否合理往往是雙方當事人爭論的重要內容。不僅僅是金錢、房屋等方面的財產分割,對于子女撫養權的爭奪也會消耗雙方大量的精力。而非婚同居與婚姻制度相比,既可以達到婚姻關系的基本生活狀態,又可以不受法律的約束和限制,能夠大大降低金錢成本,往往成為一些適婚青年人的一個選擇[2]。
雖然非婚同居的現象越來越多,但根據我國當前已經頒布實施的相關法律可以得知,我國對非婚同居還沒有一個系統完善的適用法律,對于婚姻關系的描述和規定,都僅僅局限于婚姻法中的相關規定。在涉及的眾多法律條文中,非婚同居問題相關規定內容并不多,意味著我國在此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非婚同居在不同年齡都有可能發生,根據我國已有法律體系規定的內容可以得知,在我國當前的法律體系中,并沒有涉及較多的非婚同居的規定,如果在非婚同居過程中出現一些矛盾和沖突,在司法審理的過程中往往會存在較大的難度。
1.區別對待原則。此原則實施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把非婚同居行為和婚姻行為兩者區分開來。非婚同居行為是建立在雙方意思自治的基礎之上,不受到法律的約束,而婚姻行為則是受到《婚姻法》的約束和限制,要求雙方根據《婚姻法》的要求來履行義務。
2.價值中立原則。該原則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需要站在中立的角度來看待非婚同居關系,在對非婚同居行為可能引發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局限于非婚同居這種行為,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對其可能引發的其他社會問題進行研究,能夠通過法律的規范來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3.意思自治原則。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求充分地尊重當事人真實意愿。尤其是在非婚同居行為中,當事人的自主選擇權應該得到尊重。非婚同居更多的體現個人意志,體現私法尊重個人意志自治[3]。
4.保護補償原則。主要涉及到兩方面,一種是保護,一種是補償。能夠對被侵害人的人身安全進行保護。除此之外,還應該能夠在財產保障上給予一定的支持。這樣能夠更好地實現公平與正義,確保一些處于社會邊緣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如果當事人雙方沒有簽訂同居協議,或者是履行同居協議的過程中,會給一方帶來較大的困難,那么在選擇合適的適用法律的時候,就需要盡可能地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例如婦女、兒童等權益應該優先考慮。
5.自由和秩序相結合的原則。如果屬于非婚同居關系,對于雙方而言,若簽訂了同居協議,就需要按照協議中規定的內容來執行;若雙方沒有簽訂相關的協議,就需要確保不會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帶來較大的侵害[4]。需要明確的是,同居當事人雙方存在的自由選擇權并不是無限制的,而是需要確保選擇的結果對和諧社會的發展不會帶來負面影響。
1.人身關系法律規制措施
(1)能夠確保基本的照顧與撫養的權利。非婚同居當事人雙方并沒有受到婚姻法律的約束和限制,兩者關系的形成,需要建立在相互照顧、共同生活的基礎之上。為了更好地照顧弱勢群體,如果非婚同居關系解除,就需要優先考慮弱勢群體的需求。
(2)日常事項的代理權。同居者之間還存在明顯的相互幫扶的特性,在日常生活過程中,會形成相互影響的局面,并且擁有日常事項的代理權。
(3)人身損害賠償享有請求權。同居伴侶共同生活期間難免有摩擦和矛盾,甚至會出現家暴的情況。在糾紛解決的過程中,應該把弱勢群體的實際需求考慮在內,能夠確保其合法權益免遭侵害,法律在對此類案件審理的過程中,應該把弱勢群體權益保護考慮在內。
(4)一定的繼承權。我國可以借鑒大多數國家認可的對同居伴侶之間有限度的繼承權,如果同居時間超過了一定的時間期限,那么在一方去世之后,另一方要是基本的生活無法得到保障,就可以享有部分繼承權。
2.財產關系法律規制措施
(1)非婚同居伴侶同居財產分配。如果雙方有簽訂財產分配的協議或者是契約,就需要按照協議和契約的規定要求來執行。在利益分配的過程中,如果明顯有一方處于被動地位,就需要對原有的財產分配方案進行調整。同居協議中如果并沒有涉及財產分配的相關規定內容,就需要對財產進行明確,選擇適配度更高的分配方式。
(2)非婚同居伴侶有可以得到經濟幫助的權利。根據我國民法中的相關規定可以得知,非婚同居關系在已經解除的情況下,需要盡可能地給予弱勢一方一定的經濟援助,確保其可以享受基本的生活保障。
(3)非婚同居伴侶還具備家事勞動補償權,也就是說,在非婚同居期間,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獲得財產,這些財產屬于雙方共有,在解除非婚同居關系的時候,需要保障雙方財產分配的合理性,對整個家庭付出的越多,應該酌情給予更多的補償。
婚姻是人們遇到的一種生活模式,不同人對婚姻生活的選擇不同,在處理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對具體的衡量標準進行明確,并且以法律的標準來進行確定。在社會觀念不斷提高的背景下,非婚同居的現象不斷增多,由此引起的矛盾和沖突也不斷增多,非婚同居在現實生活中面臨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對非婚同居進行法律規制也有一定的必要性[5]。對非婚同居進行法律規制要從現實出發,尊重事實,能夠不斷完善法律體系,更好地解決非婚同居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促進我國社會穩定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