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統“慎言”觀的形成、傳播及現代意義

2021-03-08 09:49:07馬麗婭
文化學刊 2021年11期

馬麗婭

尊奉“慎言語”“訥言敏行”“謹言慎行”等誡訓是中國古人的傳統,歷史上“因言獲罪”或“口舌得功”都不乏其例。上至帝王將相、達官貴族,下至布衣百姓,無不對“口舌”之事介懷于心,又銘誡于言行。“慎言”一詞所負載的文化意義,從構詞用字本義即可見。《說文解字》釋:“慎者,謹也。從心真聲。”《爾雅》又云:“慎者,誠也。”《說文》 注謹、慎“二篆為轉注,謹者,慎也。未有不誠而能謹者。故其字從真。”楊伯峻《論語譯注》說:“寡言叫作謹”[1]。謹從言,故在言為謹;慎從心,故在心為慎。孔子也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以“慎”為準則觀人之言行,則上升為“德”,“慎,德之守也”(《國語·周語》),“僶勉就善謂之慎”(《賈子·道術》),“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人們以“慎”作為對言、行、思或態度的規約,構組了負載相同文化意義的類似詞,如“慎言”“慎行”“慎思”“慎獨”等。

傳統的“慎言”文化心理形成于特定的民族成長時期,同時也是政治語境對言語進行規范約束的結果。謹慎言語的觀念伴隨著中華民族生存的歷史,一方面有官方渲染“慎言”與否的不同結果,另一方面也有文人仕宦以自身經驗警示后代及他人,通常以訴諸文本的“箴”“銘”“訓”“誡”等文體形式廣泛傳播;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以口頭訓誡及行為暗示等教育方式傳承“慎言”觀念,通常會形成具有家族性或地域性特征的“慎言”文化。現代語境中,傳統“慎言”觀并非完全過時,我們通過對詞義文化負載的延展釋讀,仍可挖掘其現實價值。

一、“慎言”文化形成與長育的生態基礎

古代“慎言”文化的形成與長育有著特定的社會生態基礎。賈誼《新書·容經》(卷六)曰:“言有四術:言敬以和,朝廷之言也;言文有序,祭祀之言也;屏氣折聲,軍旅之言也;言若不足,喪紀之言也。[2]”規約特定語境的“言語屬性”及特征,表明人們在社會生活各方面都要重視“慎言語”的態度。

(一)在書面語言不發達的時代,普遍存在言語崇拜與禁忌

在科學認知低下的時期,當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本質不能解釋時,便會在心理上產生對某些事物的崇拜、對危險事物的畏懼和對不潔事物的憎惡,因而在言行上便規定“不能說”和“不能做”。人們認為語言與事物之間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系,并且必然關聯人的命運。不吉祥的話語能招致不吉祥的事發生,這就使人們對不吉之事的禁忌心理轉化成了對言語用詞的回避。但在言語須有禁忌的大環境中,人們最重視的不是“言語”本身的好與壞,而是出言“不慎”會引發禍端。通常口舌之禍會帶來人生命運的變化,這種教訓不能不令人對“言語”愈加顧忌。

古人認為“口者,機關也。所以閉情意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諱忌也。眾口鑠金,言有曲故也。可以食,不可以言”(《鬼谷子·權篇》),“口者關也,舌者機也。出言不當,駟馬不能追也”(《說苑》卷十六)[3],都強調出言須謹慎,“口”用來吃飯即可,最好不要多說話。并且還有以近似官方的行為用“緘口銘背”之法發布告誡,《說苑》卷十載:

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誠不能慎之,禍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戒之哉!戒之哉!”孔子顧謂弟子曰:“記之,此言雖鄙,而中事情。行身如此,豈以口遇禍哉?”

《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善言無瑕謫。”孔子認為“慎言”不是不言,而是在言與不言之間作出智慧的選擇,見機行事。如孔子答學生問,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特別強調“言”要合于“禮”,即“非禮勿言”。謹慎而不多言,言則合乎禮義,如此則免于“以口遇禍”。又,《說苑·敬慎》卷十載:

齊桓公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管仲后至。桓公舉觴以飲之。管仲半棄酒。桓公曰:“期而后至,飲而棄酒。于禮可乎?”管仲對曰:“臣聞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棄。臣計棄身不如棄酒。”桓公笑曰:“仲父起就坐。”

管仲作為一國之“相”,身居高位,對于“言”也是慎之又慎,他從仕宦經驗出發,能夠在“口腹之欲”與“口舌之禍”之間保持清醒并作出理智選擇。

《史記·項羽本紀》載秦始皇游于會稽,渡浙江。項梁與項籍俱觀。項籍說:“彼可取而代也。”項梁掩其口曰:“毋妄言!誅族矣。”在當時,項羽這種貿然而出的“口不擇言”,應是“非禮”之言了,所以項梁想到可能會惹來“誅族”之禍,于是立即阻止。但言之出口,猶水之潑出,所謂禍從口出,避所不及。所以古代民間也流傳著“使口如鼻,至老不失”的諺語,社會生活各方面都為“慎言”文化提供了生長的土壤。

(二)先秦時期以“說”為主的外交需要,強化了言語的政治功能

先秦“慎”字主要用以訓作重視的“重”。如《呂氏春秋·節喪》:“慈親,孝子之所慎也。”高誘注:“慎,重也。”言談時用語的委婉曲意、隱晦虛指等手段,成為言語高明的表現。春秋之世,諸侯卿大夫于外交場合,多以“不歌而誦”的方式“賦詩言志”,即引用“《詩》”句以間接、委婉地表達自己的心志和目的(意在言外,并不明說)。《詩經》“賦”法亦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賦詩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無論是宮廷樂工所賦民間之詩,還是卿大夫所賦經典之詩,其旨多在以微言相感,其意與原詩的聯系已有所折扣。“賦”法雖直陳其事,然透過直言鋪陳,則蘊含著委婉含蓄的諷喻之意。對所鋪陳之事來說是直言,而對隱藏之意的傳達,則是曲言或寓言。

《莊子》文章“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莊子·寓言》)所謂“重言”即援引或摘錄前賢、古人的談話或言論,來旁征時論。莊子在文章中常常借重黃帝、老聃或孔子來發表言論,表達自己的見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不足用時,他便另造出許多古代的“烏有先生”,讓他們談道說法,互相辯論,或褒或貶,讓這些先哲時賢為自己代言,以增加言語的說服力和權威性。自己不說,而讓重量級的人物代自己說,這也是“慎言”的一種表現手段。“重言”的功用亦在于此。

“隱言”也是“慎言”的一種表現。許慎《說文解字》釋:“謎,隱語也,從言迷。”《類篇》:“謎,言惑也。”《文心雕龍·諧隱》篇:“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先秦典籍里謂之“隱”(或讔),又稱為“廋”。《國語·晉語》:“有秦客廋辭于朝,大夫莫止能對也。”韋昭注云:“廋,隱也。謂以隱伏譎詭之言,問于朝也。”揚雄《方言》:“廋,隱也,又匿也。”宋人周密《齊東野語》云:“古之所謂廋辭,即今之隱語,而俗謂謎也。”隱語出之以隱晦的語言,故意藏匿意旨,致使意在言外,言近而旨遠。先秦時的政治生活中已普遍流行隱語。劉勰《文心雕龍·諧隱》中就列舉了很多史實:

昔還社求拯于楚師,喻眢井而稱麥麴;叔儀乞糧于魯人,歌佩玉而呼庚癸;伍舉刺荊王以大鳥,齊客譏薛公為海魚,莊姬托辭于龍尾,臧文謬書于羊裘。隱語之用,被于紀傳。大者興治濟身,其次弼違曉惑。蓋意生于權譎,而事出于機急,與夫諧辭,可相表里者也。[4]

隱語的技法,主要是著力刻畫和渲染謎面所意涵的事物,勸誡或諷喻往往隱伏于對事物的刻畫和渲染中。戰國時由于結盟、攻伐需要,一批舌辯之士應運而生,他們朝秦暮楚,縱橫游說,以自己的口才、辯才和綜合智慧服務于聽者(主)。因為“客”位,所以即使自己是絕對的“正”方,也要以委婉的方式進言,同時要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這就需要隱語、寓言發揮作用。例如:齊相鄒忌以“比美”諷齊王,陳軫以“畫蛇添足”說昭陽,莊辛以“蜻蜓、黃雀、黃鵠”勸楚襄王,汗明以“伯樂識驥”說春申君等等。就說理、勸諫、諷喻目的而言,寓言和隱語的功能是相同的,所以劉勰也認為它們都可叫作“隱言”。隱語游戲走進戰國時期的政治生活,是政治的特殊需要,因為“政治”總是有一些不便明說的情況,以“隱”為“慎”,是言語表達中趨利避害的一種技巧。

(三)人為的“避諱”致使“慎言”扭曲

諱,即名諱,帝王或尊長的名字。“避諱”是一種人為的、扭曲的語言文化現象,為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諱”始于周,“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左傳·桓公六年》),(孔穎達)〔疏〕:“自殷以往,未有諱法。諱始于周。”《禮記·檀弓》云:“死謚,周道也。”“卒哭而諱。”(孔穎達)〔疏〕:“以殷尚質,不諱名故也:又殷以上有生號仍為死后之稱,更無別謚。堯、舜、禹、湯之例是也。周則死后別立謚,故總云周道也。”可見,自周朝開始,人們有了諱避稱謂的習俗。周朝諱事初興,做法規約并不具體。“名子者不以國,不以日月,不以隱疾,不以山川”(《禮記》)。 秦漢時代,避諱漸臻完備。《史記·秦始皇紀》中已有“秦俗多忌諱之禁”的記載。

避諱習俗強化了人們的“慎言”意識。避諱的方法有書寫時改字、空字、缺筆等,口語避諱時則要改音。“避諱”這種人為的對言語扭曲的方法,一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漢字文化現象,強化了文字的“神秘感”,同時也造成人們對訴諸聲音的言語的“恐懼”。入門問諱,對君王、尊長避諱不僅僅是“禮”的表現,在某些朝代還是嚴格的法律制度。唐五代《唐律疏議》卷十載:“諸上書若奏事,誤犯宗廟諱者,杖八十;口誤及余文書誤犯者,笞五十;即為名字觸犯者,徒三年。[5]”因不“慎言”而忽略避諱,就會觸犯刑律,輕者受刑,重者則會丟掉性命。可見“慎言”與否的確直接關系著人的生死命運。

二、古代箴、銘、誡、訓等文本對“慎言”觀念的顯性傳播

古代士人無論仕宦為官,還是鄉居布衣,總是面臨選擇的矛盾:即“說”與“不說”。一方面,知識分子所接受的儒家文化教育,有普濟天下蒼生的責任;法家、墨家等思想意識中也都有施展抱負、實現人生理想的高級需要。而士人發揮才能的途徑之一便是以言語表達自己的志向或為主政者出謀劃策,耿直的即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以諍言、諫言來表達,以期獲得主政者賞識,從而一展胸襟抱負;矜持縝密的也會以委婉曲筆、虛指隱言表達自己的心志,以待明主。什么都不說,不符合古人“立言”的志向,所以有人專門反對“緘口銘背”的告誡,如《孫楚反金人銘》:

晉太廟有石人焉,大張其口,而書其胸曰:“古之多言人也。無少 言,少言少事,則後生何述焉。夫惟立言,名乃長久。胡為塊然,生鉗其口?”(《藝文類聚》卷十九)

另一方面,歷史上各種因言獲罪的慘痛教訓又時刻聞見于耳目,令人不寒而栗。因而“說”與“不說”的矛盾、“直言”或“慎言”的選擇常常不可避免。《隋書》(卷五十二《賀若弼傳》)記載:

賀若弼,字輔伯,河南洛陽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為金州總管,宇文護忌而害之。臨刑,呼弼謂之曰:“……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錐刺弼舌出血,誡以慎口。

這是以自身教訓告誡后代要慎口慎言、莫蹈覆轍的例子。也有耿直人并不重視“慎言”的告誡,寧可放棄生命,也不放棄說話的自由。《新唐書》(卷一四二《柳渾傳》)記載:

宰相張延賞怙權,嫉(柳)渾守正。遣親厚謂曰:“明公舊德,第慎言于朝,則位可久。”渾曰:“為吾謝張公,渾頭可斷,舌不可禁。”卒為所擠,以右散騎常侍罷政事。

為了使人們時刻意識到“言語無忌”的禍患,從朝堂到民間,人們通過各種途徑渲染“慎言”的必要性,并形成各種規誡文本、布告傳播。歷代以箴、銘、誡、訓等文本形式最為顯見,這幾種文本形式都是古代以告誡規勸為主的文體,多是韻文,便于記誦。“箴”字從竹從咸,引申義之一即為“規誡”,凡規矩、告誡總是要使人感到刺入肌理的痛楚。陸機《文賦》曰“箴頓挫而清壯”,點明這種文體的功能特點。“銘”則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兼用于規誡、褒贊等,如周朝太廟陛前的金人“緘口銘背”。《說文解字》釋“誡”:敕也,從“言”,戒聲;“訓”,說教也,從“言”,川聲。說教必順其理。歷史上以“忌口舌”“慎言語”為主題的箴、銘、誡、訓類文本多引金人“緘口銘背”為由,廣布歷代,并有傳承。

西晉傅玄曾作《口銘》:“(傅子)擬金人銘作《口銘》:神以感通,心由口宣。福生有兆,禍來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蟻孔潰河,溜穴傾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存亡之機,開闔之術。口與心謀,安危之源。樞機之發,榮辱存焉。” (《藝文類聚》卷十七)。南北朝時齊竟陵王蕭子良作《口銘》:“惟口是慎,慎乎語笑。三箴是戒,事重周廟。戒之戒之,無貽厥誚。”(《全齊文》卷七)。南北朝時宋謝惠連作《口箴》:“宣納之由,實伊樞機。唯舌是出,馳駟安追。差厘千里,君子慎微。何用口爽,信在甘肥。”(《全宋文》卷三十四)。以上諸篇強調口舌為“機關”,需嚴加把守。心想之事、所感之情皆由口出,切莫多言,方可保全。梁孝武時北中郎參軍蘇彥,曾作《語箴》:“……戰國紛擾,爭霸稱強。爾乃游說縱橫,騁技時王。銜刃懷毒,吐膏示芳。利動春露,害重冬霜。四紀若馳,七都剪亡。爰茲末俗,扇風簸飏。先意承旨,原情察鄉。擯爾籩豆,和樂且康。”(《全晉文》卷一三八)從正反兩方面彰顯口舌言語的功力,舌辯之功既有春暖風和,也有“雷動風駭”,甚至“銜刃懷毒”。因此,言語為人所用,則應順時順事,該說時就說該說的話,不該說時就禁口無言,這樣才能“和樂且康”。

唐代天授年間,在朝廷任職的姚崇,鑒于“時王公大臣多以言語不慎密為酷吏周興、來俊臣等所陷[6]”,為規誡時人和自己的言行,他寫了一篇《口箴》作為座右銘:

“君子欲訥,吉人寡辭。利口作戒,長舌為詩。斯言不善,千里違之。勿謂可復,駟馬難追。惟靜惟默,澄神之極。去甚去泰,居物之外,多言多失,多事多害。聲繁則淫,音希則大。室本無暗,垣亦有耳。何言者天,成蹊者李。似不能言,為世所尊。言不出口,冠時之首。無掉爾舌,以速爾咎。無易爾言,亦孔之丑。敬之慎之,可大可久。敬之伊何?三命而走。慎之伊何?三緘其口。勖哉夫子,行矣勉旃。書之屋壁,以代韋弦。”(《全唐文》卷二百六)

《口箴》曾被刻于碑石,代代相傳。《全唐文》載大中元年(847)二月,唐武宗名相李德裕被貶至東都洛陽時,到慈惠坊拜訪了姚崇的玄孫姚勖,并特意前去觀瞻姚崇的《口箴》石刻。《宋史·西蜀世家》也載,“太子玄喆,字遵圣。幼聦悟,善隸書,年十四封秦王,嘗自書姚崇《口箴》刻諸石。”

唐代有關“慎言”的箴、銘、誡類文本眾多。如李綱《言箴》、高登《言箴》、李德裕《舌箴》等。韓愈《言箴》:“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知言之人,默然而其意已傳。幕中之辯,人反以汝為叛;臺中之評,人反以汝為傾。汝不懲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7]”韓愈為人耿介、為官剛正,敢于言辭。《言箴》并無告誡“慎言”之意,而是明確表明自己只跟“知言之人”對話,而那些“不知言”的人,則不屑于與之言語。劉禹錫有“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的經歷,讓他認識到如此命運波折,除政見之爭外,還因為自己平素“語多怨刺、以言獲罪”,所以寫《口兵誡》:“五刃之傷,藥之可平,一言成疴,智不能明。……舌端之孽,慘乎楚鐵。……我誡于口,惟心之門。無為我兵,當為我藩。以慎為鍵,以忍為閽,可以多食,勿以多言。”(《全唐文》)。在深刻的教訓中反省自己,人之口舌如同兵器,用之不當,傷人害己。兵器之傷尚可藥愈,言語之傷則無藥可救。

宋代劉敞有《畏言箴》,程頤也作“視、聽、言、動”《四箴》以自警。關于“慎言”的銘誡之文歷代皆不鮮見,尤其文人士子以親身經歷為由,多發“謹言慎語”反省并告誡世人。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性格特征中的“隱”“藏”“斂”等性格表征和心理內蘊的形成,“慎言”觀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慎言”觀在古代民間教育中的自行傳播

中國人普遍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之道、含而不露、隱而保全、藏智守拙等,既主宰著人們的心理意識,又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行為。尤其對言語之事的重視,則更是自上而下的自覺行為。前人的經驗教訓、或當時人普遍的習慣,一般都會被人念之不忘、誡而慎之。民間百姓的做法通常有異于官方或文人,他們可能不會以文字、文本形式來傳遞“慎言”的訓誡,而通常以口頭訓誡或謠諺傳誦等傳播手段來達到目的。以家族為單位的行為主體,又常常通過制定“族規”“家訓”“家誡”等,把“慎言”觀念滲透到“家風”中,以實現其文化的傳承。

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篇也引用了“緘口銘背”“銘金人云:‘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意圖把此告誡傳于自家子弟。又特別提醒如果在一定的職位上,職責所需不得不說話的時候,必須把握說話的“時機”和言談的“度”:

諫諍之徒,以正人君之失爾,必在得言之地,當盡匡贊之規,不容茍免偷安,垂頭塞耳;至于就養有方,思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則罪人。放《表記》云:“事君,遠而諫,則諂也;近而不諫,則尸利也。”《論語》曰:“未信而諫,人以為謗己也。”(《顏氏家訓·風操》)

強調有了可以“說話”的資格再說,不能越職權而說;既是言官,不聞不問不說也是失職,必須恰當地“說”,以盡自己的職責。

宋代袁采撰《袁氏世范》,告誡子孫曰:“言語貴簡當。言語簡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 “古人謂傷人之言,深于茅戟是也。俗亦謂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實。[8]”強調說話宜簡不宜繁,少說并且說得得當,于人于己都有益處。又從古人經驗出發,告誡子孫言語之處應“藏”“隱”,凡言謹慎出口,切莫惡語傷人。

清代曾國藩治家、治身,謹嚴可法。其《五箴》“序”云:“……繼是以往,人事日紛,德慧日損,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疢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才而履安順,將欲刻苦而自振拔……作五箴以自創云。”《五箴》為自警自箴所作,從中可見其嚴于治身,并以身作則,廣嚴教于子弟。其四《謹言箴》曰“巧語悅人,自擾其身。閑言送日,亦攪女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聽途說,智笑愚駭。駭者終明,謂女賈欺。笑者鄙女,雖矢猶疑。尤侮既叢,銘以自攻。銘而復蹈,嗟女既耄。”表達了對于個人日常言談的態度,鄙視“巧語”“閑言”,凡語務“謹”。

古時歷代家訓中,多有關于“謹言慎行”的訓誡,無論是經歷過官場沉浮的士夫文人,還是普通的民間士子,他們為家族后代立德、立人、立言時都會把“慎言”告誡作為重要內容,而這些告誡不僅在自己的家族中歷代流傳,有些有威望的家族,通常也會成為周圍人的榜樣,其告誡族人子弟的言語也會被周邊百姓擴散、遵行,乃至形成民風。

“慎言”觀在民間的傳播有時會發生“語義偏誤”,尤其是口傳演繹中的各種“警句”,往往會夾雜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如民間流傳甚廣的《增廣賢文》,應是明代萬歷年間編寫的蒙學書,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此書集結了從古代到明萬歷年間流行于民間的各種格言、諺語,內容包括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多對仗、押韻,便于上口記誦。其中有很多條目告誡人們要“慎言”,如: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圣賢言語,神欽鬼伏;守口如瓶,防意如城;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人貧不語,水平不流……

古代民間重視孩童發蒙,《增廣賢文》自成書后即作為兒童啟蒙的記誦讀物廣泛流傳。但《增廣賢文》中的有些內容充滿了濃厚的世俗味道,用以教導孩童,除了使孩子從小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外,還培養了他們“圓滑”“世故”,甚至“狡詐”的品性,這也成為有些中國人性格中比較普遍的雜質。

四、“慎言”文化在現代語境中的闡釋及意義

古代所謂“慎言”,實質上是人們對言語致禍的避忌。就歷史而言,“慎言”觀念及其所形成的文化環境具有時代特征及一定的局限性。在現代語境中,“慎言”觀并非完全不合時宜,其文化內蘊仍有可取之處。

(一)“慎言”指向更高層次的個人修養

言語素養是個人修養的重要構成,言語表達能直接反映一個人的素養高下。孔子曾說“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論語·子張》),即指君子的言語直接反映其個人修為。一個人在言語表達時閃爍其詞、曲意逢迎,或夸夸其談、口無遮攔等,不僅是表現于外在的“不慎言”,而且皆可照見其內在素養的底板。

(二)眾媒時代,需要“慎言”以把握言語自由的“度”

當今自媒體時代,人人皆媒體。網絡構建了“言論自由”空間,每個人都是“發言人”。但人們若“慎言”意識淡薄、信息素養缺失,則會造成“道聽途說”“言語暴力”的不良現象泛濫,人們要么口出誑言,要么粗俗穢鄙,甚至妄自發出有悖國家律法或公序良俗的言論,帶有明顯造謠生事、煽動目的等言語失當的表達會充斥視聽空間。尤其是有些所謂的“名人大V”隨意發聲,扮演著“意見領袖”角色,擅帶節奏,造成輿論漩渦,致使受眾產生短暫或長久的“精神迷失”。因此,呼吸著“言論自由”的空氣,更需要自省的“慎言”觀和意識自覺。

綜上,傳統“慎言”文化在歷史上特定的言語環境中形成和傳播,對人們的思想觀念、人生態度及生活方式等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慎言”觀念有其時代的局限性和“品質瑕疵”,但其中析出的有益成分,如適時適地、適事適人而言語,真誠而不虛夸,自然而不肆意,仍有值得接受的現代價值。在當今言論自由的文明空間里“慎言”而非“禁言”,并由己及人,使受眾能夠通過聽覺、視覺獲得“適宜感”,從而推動創設良性的言語文化生態環境,需要每個公民的身體力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一及毛片| 色婷婷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美女毛片在线|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久久婷婷六月|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婷婷六月天激情| 精品欧美视频|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成人日韩精品|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 播五月综合|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国产正在播放|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91麻豆|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久久综合成人| 在线色国产| 毛片免费网址|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玖玖精品在线|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色噜噜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欧美天天干|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www.99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看片| 91麻豆精品视频|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国产福利拍拍拍|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网址|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午夜啪啪网| 亚洲最新网址|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69视频国产| 国产白丝av| 色哟哟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日产AⅤ|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 日韩午夜伦|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日韩高清成人|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国产白浆视频|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