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舉濤
齊魯民間傳統體育承載著齊魯人民的文化記憶及集體認同,對該領域的相關理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的理論體系。特別是在當前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對外開放日益擴大的大背景下,對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的相關研究,能在很大程度上弘揚地域性優秀傳統體育文化成果,增強人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促進齊魯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以此促進齊魯民間傳統文化事業發展,滿足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強新時代齊魯人民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學界涌現出了一批影響較大的學術成果,如鄧永明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以煙臺螳螂拳為例》[1]、張基振的《文化視野中民間體育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以濰坊風箏為表述對象的實證研究》[2]1、杜金利的《山東青州花毽的學校教育傳承》[3]1、劉鳳虎等的《山東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與分析》[4]等。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定量與定性的研究方法,分析1997—2019年間發表的與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相關的高水平文獻,寄望能夠宏觀上呈現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研究的狀況,為該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對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相關文獻以“齊魯+民間傳統體育”“山東+民間傳統體育”“山東+傳統體育”“齊魯+體育非物質文化”“山東+體育非物質文化”和“齊魯”+“傳統體育”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中檢索,通過對比和剔除不相關的文獻和著作,共篩選出119篇學術論文,這些論文研究成果總體上呈現了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的研究狀況。
對導出的119篇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相關文獻按不同年份進行計量學統計發現:從2006年開始,該領域的相關研究開始逐漸增多,總體上看,2006—2012年這七年間,相關研究呈增長趨勢,在2012年增長到最高點;從2013年到2019年間,相關研究數量呈波浪形發展趨勢。
對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相關文獻指標統計發現:現有的119篇文獻中,總參考數3821篇、總被引數616篇、均被引數5.18。其中,以鄧永明發表于《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以煙臺螳螂拳為例》[1]一文被引次數最多,為24次。文獻篇均下載數405.06次,其中,張基振的博士論文《文化視野中民間體育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以濰坊風箏為表述對象的實證研究》[2]1一文下載最多,為2837次。
對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相關文獻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節點過濾設置頻次為3次、年份分析設置為1997—2019年、聚類分析設置為3。呈現的示意圖顯示: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相關的文獻關鍵詞主要圍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體育文化”“武術比賽”“體育科學”“拳種”“山東體育學院”“齊魯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體育活動”等集聚展開;同時,相關的小類包含了“文圣拳”“孫臏拳”“課程設置”“舞龍舞獅”“體育旅游”等關鍵詞。
就文獻的分布情況看:按資源類型分布分析,碩士論文有60篇,占總數的50.4%,期刊文獻有46篇,占總數的38.7%,會議和博士論文文獻很少。從來源分布上看,該領域的文獻核心期刊刊文數量較多的是《山東體育學院學報》刊登6篇、《體育文化導刊》刊登2篇。就該領域的學者發文數量看,牟艷、馬永通等發文較多。分析發現,現有的核心期刊文獻較多是從宏觀上對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的描述,關注點是基于現代的視角闡釋其發展問題,沒有將傳統體育置身于整個社會生成環境中全面分析和論述。總體來看,當前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相關的高水平文獻較少,相關基金資助不多,獲得國家級資助的僅占2.5%。
關于齊魯民間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的研究,馬永通、杜金利、俞奇的研究較具代表性。馬永通以山東省13所高校為調研范圍,對這些學校開展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的現狀進行調研。文獻中指出,應在高校增設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種類,加強師資隊伍的同時提升實踐教學和教學研究能力,發揚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等策略[5]。杜金利對山東青州花毽的學校教育傳承進行了相關研究,文中認為,青州花毽是一種綠色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有著獨特的健身價值、教育價值和城市文化價值;在社會發展背景中,青州花毽有必要尋找新的傳承方式方法;青州花毽自身的諸多特點,以及有群眾基礎和雄厚的師資等,使得其在學校中開展具有可行性[3]22-24。俞奇認為,傳統體育項目八段錦蘊含健身和文化重要因素,對大學生有重要的習練價值,但是,因為師資緊缺,學生學習八段錦的方式主要來自網絡;文中最后提出了八段錦的發展策略,即應以人為本并舉辦特色的體育文化活動、樹立傳統體育文化自信并傳承八段錦、建立社團和區域性師資團隊共同傳承[6]。
關于齊魯民間傳統體育旅游與產業開發的研究,孫波、劉鳳虎、李繼超等的研究較具代表性。孫波認為,當地的自然環境及濃郁的人文社會環境為傳統體育開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應當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生態教育原則、和而不同原則、全民參與共享原則等,并且在開發過程中要注重傳統體育生態圈的打造,實現保存內涵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發展[7]。劉鳳虎等結合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自身特點,初步明確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基本模型,并構建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文獻中還提出了增強山東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建議[4]。李繼超認為,山東武術文化與旅游資源的融合只是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武術文化的價值并未得到充分開發與利用。針對存在的問題,文中提出了相關建議:在可持續發展基礎上實現二者的融合開發、各管理部門應協同協作、在發揮價值基礎上實現特色旅游產品開發、打造地域性特色文化產品、打造山東特色的武術文化產業[8]。
關于齊魯民間傳統體育個案的研究,宋清、徐磊、車通的研究較具代表性。宋清對濰坊風箏進行了相關研究,文中探討了濰坊風箏的發展及傳承等歷史問題。研究指出,濰坊風箏在當地能夠蓬勃發展,因為風箏是當地民間重要的娛樂方式,也是當地重要的民俗活動,風箏這一傳統體育事項得到了管理部門的重視。在這項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如傳承的工藝受到一定阻礙,其工藝在市場化進程中缺少一定創新,市場競爭性不強等。文獻最后指出,風箏的傳承發展應在其工藝創新中提升生命力,同時應加強對相關人才的培養[9]。徐磊對青州花毽的保護和發展進行了相關研究,通過調查了解了青州花毽的歷史淵源、花毽和花毽鞋的制作、技術動作體系、特色特點、價值功能,分析了這一具有悠久歷史、豐富的技術內容,集健身娛樂功能于一身的傳統民族體育項目的瀕危情況及導致瀕危狀況的因素。針對存在的問題,文獻中提出了相關策略方法,如創立品牌、政府協助、協會帶動、社區推進、賽事推進等[10]。車通對魯南黑虎查拳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認為魯南地區黑虎查拳習練者分布區域較廣,習練者性別比例失調,以男性居多。同時,臨沂民族武術館黑虎查拳傳承以中青年為主體,在傳承過程中缺乏現代化多渠道保護機制。同時,相關傳承人相對緊缺,對黑虎查拳的保護和發展策略相對單一。最后文中提出,應建立傳承與發展體系,建構多效機制協同發展模式、加強理論研究等[11]。
關于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的研究,高勇、王艷妮、張基振的研究較具代表性。高勇對齊魯傳統體育文化現代化發展的模式和策略進行了相關研究,認為齊魯傳統體育文化的形成主要受軍事戰爭活動、經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響,它的主要特征是歷史性、傳統性、藝術性、教育性。文中提出齊魯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化發展要貫徹的重要原則,并提出了齊魯文化發展的四個模式,基于此制定了堅持文化理念與價值觀、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堅持科教興國等發展戰略[12]。王艷妮對齊魯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進行了相關研究,認為齊魯文化是獨特的地域性傳統文化,其發展扎根齊魯大地,并成為重要的文化角色。外來文化對齊魯文化的沖擊和挑戰較具影響,基于此,王艷妮也提出了齊魯體育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旨在促進其可持續發展[13]。張基振以濰坊風箏為表述對象,從文化視野中對民間體育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進行了研究。文中將風箏賦予時代文化氣息,風箏成為包含多種文化因子在內的一項民間體育文化事項,濰坊風箏蘊含了休閑、健身和娛樂的文化功能,還實現了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與推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2]115-130。
蘭紹英等編寫《山東民間體育(第2輯)》為“齊魯民俗叢書”之一。文獻記錄了山東諸多民間體育項目,如民間武術、競技體育民俗、兒童體育民俗、節日體育民俗等,所涉及的民間體育活動以清末民初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一時間段為主。很多民間體育事項記錄較為詳細,保存了原始風貌,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些資料[14]。
王開文編寫的《齊魯武術》中指出:“齊魯大地是兵家故里,名將鄉邦,不僅尚武崇義之風熾烈,藝精德良,而且高手輩出,遍于四方。”[15]書中簡明扼要地敘述了齊魯武術的歷史淵源和兵學傳統,評介了山東武術名人的突出事跡,探討了齊魯武術與齊魯文化的共生關系,并著重對山東武術流行的主要拳種進行了闡論與考證。為了重點介紹山東特色拳種,該書有選擇地提供了3個拳種4個套路的錄像資料,使用立體化的影像來充實文字內容。
張紅霞編寫《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卷)》的初衷是保護和弘揚當地傳統體育文化,對當地的蹴鞠、佛漢拳、孫臏拳、肘捶、花毽、徐家拳、螳螂拳(鴛鴦螳螂拳)、陰陽板、柳林降獅舞、梅花拳、嶗山道教武術、臨清潭腿、牛郎棍、轉秋千會、獅舞(梅花樁舞獅子)、三鋪龍拳等齊魯地方民間民俗、傳統體育文化遺產項目,書中從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展現形式、傳承與保護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分析,能夠對齊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個總體的呈現,并能讓人民領略“剛健自強、崇尚氣節、勤謹睿智、經世致用、敢為天下先”的齊魯傳統文化之魅力[16]。
張紅霞編寫的《山東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對山東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五個方面進行了梳理:山東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山東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變與價值、山東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整理和山東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研究。最后,對山東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了具體對策[17]。
宋曉楠編寫的《齊魯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發展戰略研究》從傳播學視角出發,明確齊魯傳統體育文化與傳播的關系,勾勒出齊魯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圖景、特點與規律,并對當前存在的齊魯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問題給出理論闡釋,根據齊魯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要求擬出符合國情的傳播策略。另外,此書在構建齊魯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框架的過程中注重與時代發展潮流的結合,不斷賦予齊魯傳統體育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使其在當下不斷發展與完善[18]。
首先,通過對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的相關文獻數據分析,筆者認為現有的文獻數量相對較少,總體上看該領域的文獻研究呈遞減趨勢,特別是近年來該領域研究數量呈波浪狀不平穩態勢。另外,現有文獻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因為該領域的文獻發表于核心期刊的數量不多、獲得的高級別基金項目資助較少。通過文獻關鍵詞共現圖譜也能夠清晰地看到板塊研究較少、且板塊特征不很明顯這一特點,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目前該領域尚未形成團隊性、方向性的研究模式,相關的研究要么集中于一個點反復研究,造成現有文獻的重復性,要么就是各自分散性研究,造成現有文獻內容較為分散。
其次,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相關的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關于齊魯民間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的研究、關于齊魯民間傳統體育旅游與產業開發的研究、關于齊魯民間傳統體育個案的研究、關于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的研究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現該領域研究的狀況。但是,筆者認為該領域很少有對齊魯民間體育事項進行多學科、新視角的深挖與深描,相關研究的創新性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再次,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相關的著作研究不多,現有的著作主要從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簡介、發展特征、文化遺產、文化傳播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其中,對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簡介的研究占多數。作為齊魯族群創造的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包含了深層的價值內涵,對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的挖掘不應僅僅停留于歷史介紹、項目介紹等方面。
總體上看,目前對齊魯民間傳統體育相關的文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內容較為豐富。從具體研究視角看,近年來雖有從文化學、社會學角度對民間傳統體育反思的文獻,但從多學科融合的視角進行綜合研究的選題還相對較少;從研究的學科領域看,近年來出現了運用人類學學科理論對民間傳統體育分析的文獻,但是研究的深度還有待進一步開掘。筆者建議,以后涉及該領域的研究選題可側重運用多學科理論深度解決遇到的問題,實現跨學科、綜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