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薪雅
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是其中璀璨的瑰寶,它承載了民族的發展歷史,彰顯著民族的認同意識,體現出民族的審美情趣,具有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價值。時代的更迭和社會的發展改變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空間,傳統服飾文化也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發展形態。黔東南苗族女性服飾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且服飾種類豐富、保存完好,是我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本文從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出發,以黔東南苗族女性服飾文化為例,分析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傳承變遷的原因,探尋在當今文化空間中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傳承的路徑,以期促進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自遠古時期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歷經苦難、不斷遷徙,其文化也在遷徙中逐漸形成。苗族沒有本族文字,苗族人民以針線代替筆墨織就了一部壯麗的服飾史詩,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記錄下民族發展的歷程,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苗族傳統服飾文化生存的空間也隨之改變,其服飾文化的傳承面臨著新的考驗。
黔東南苗族支系眾多,服飾種類也極為豐富。各支系服飾的款式均有明顯差異,工藝極為考究精細,以下僅對其共性作粗略概括:
黔東南苗族女性服飾按用途可分為便裝和盛裝兩種。便裝較為簡樸,顏色以青、藍為主,布料為家織布、燈芯絨、平絨等。上裝多為寬大交領衣,下裝為長褲和長度各異的百褶裙,以布帶束腰,腿部系護腿,腳穿繡花鞋。服飾多以刺繡裝飾,圖案一般為植物、動物及自然景象。苗族女性常佩戴銀飾于頭、頸和手腕,著盛裝時則周身裝點。盛裝以綢緞為布料,色彩艷麗,裝飾繁復,極盡華美。
少數民族服飾的變遷一般呈現男快女緩的趨勢,苗族亦是如此。黔東南苗族生活空間相對較為封閉,女裝在少數民族服飾傳承中保存比較完好。即便如此,其傳統服飾文化也受到了現代文化的沖擊,面臨民族色彩褪去的危機。
根據任宜海博士的實地考察結果,黔東南苗族女性平時很少穿著民族服飾,保留傳統穿著習慣的大多是老年人?,F存的傳統服飾越來越少,很多被珍藏進博物館或運往國外,還有一些成衣作為“老衣服”入殮。掌握傳統制衣工藝的女性數量隨年齡的減小呈遞減趨勢,原本復雜的工藝也逐漸簡單化?,F階段,黔東南苗族女性服飾的留存方式主要有日常穿著、婚戀及節慶場合穿著、祭祀場合穿著、表演穿著以及母女間傳承、作為入殮用的“老衣服”等[1]。
作為開啟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空間轉向”的代表人物,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提出了“空間生產”理論,將空間從社會關系的載體和容器中脫離出來,指出空間具有社會性,它既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場所,也是社會關系生產過程本身。列斐伏爾將空間劃分為“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空間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表征的空間”(space of representation)三部分[2],分別代表包含生產與再生產的物質特性、與生產關系和秩序相關的精神特性及結合了物質性與精神性的對空間的真實認知。下面筆者以列斐伏爾對空間劃分的三要素為基礎,結合現階段苗族女性服飾文化的傳承情況,從經濟空間、政治空間、文化空間、心理空間四個層面對苗族女性服飾文化傳承變遷的原因進行分析。
在傳統經濟中,苗族以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維系生活,生產力低下,經濟空間也比較封閉。苗族制衣的原料都是靠自己種棉、養蠶、紡織而得,制衣的工藝也是自己來印染、縫制。改革開放之后,經濟迅速發展,黔東南地區封閉的經濟空間被打破,流水線大批量的生產方式使傳統手工業受到沖擊。市場經濟為苗族女性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布料、絲線、染料,苗族女性不再需要自己種棉、織布、加工染料了。苗族復雜的傳統工藝耗時過長,即便不做其他農活,制作一件盛裝也需要一年之久,這與市場經濟下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市場經濟加速了空間之間的流通,很多女性外出求學、打工或者外嫁,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學習制衣了。
為了抵御外敵,苗族必須維持內部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的核心就是民族認同意識。民族認同意識主要依靠文化來獲得,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由此被固定下來表明苗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身份。勤勞智慧的苗族女性將遷徙中經歷的苦難和不屈的民族精神通過一針一線展現出來,作為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并在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近年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各民族平等交往的政治空間逐步形成并日趨完善。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和隔閡越來越少,民族融合的趨勢越發明顯。在此背景下,苗族的居所安定下來,不再被迫遷徙,服飾作為區別民族身份的文化符號功能也就逐漸減弱了。
苗族的傳統文化空間較為封閉,服飾文化便生成于這傳統的文化空間中,因而其發展也體現出了傳統文化空間的特征。苗族崇尚自然宗教,注重生命秩序,其服飾從取材到款式、色彩、圖案體現出這一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習俗和審美傾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黔東南地區成立了很多學校,苗族女性開始接受現代化教育,同時接受了主流文化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觀念,本民族傳統文化主導的空間被打破了。年紀稍長的苗族女性在外出求學或打工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也會通過穿漢族服飾來獲得“入場券”。信息時代豐富多彩的知識通過網絡被傳送到黔東南地區的千家萬戶,不僅以現代化的知識體系沖擊著傳統文化,而且以超越了地域限制的文化空間潛移默化地弱化了苗族女性對傳統服飾的興趣。
在苗族的傳統社會里,評價女性能力的標準就是制衣技藝的高低,因此苗族姑娘五六歲就要跟著母親學習制衣,到十幾歲就可以熟練掌握制衣的基本技法。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觀念已經融入苗族的社會評價體系,苗族家長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更愿意送孩子去學校讀書。學業成績的高低成為苗族家長評價子女的新標準,適齡女童以學業為重,沒有閑暇時間就不再學做衣服了。隨著空間越來越開放,空間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苗族的年輕女性能夠接觸到更多樣的文化,對工藝繁復、耗時較長且成本較高的傳統服飾制作失去了興趣,她們雖然也認為傳統服飾很漂亮,但更愿意穿著便宜又方便的漢族服飾。
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的本質是“由空間中事物的生產轉向空間本身的生產”[3],核心在于肯定人的實踐及實踐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在空間中的重要地位,揭示了人的需求是空間的生命力之所在和推動其生產的力量來源。苗族女性服飾文化反映了苗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經濟、政治、文化、審美等的變遷,是中華民族“衣冠之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學、人類學研究的珍貴材料。另外,傳承苗族女性服飾文化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必然要求。下面筆者便結合“空間生產”理論對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展開論述,以期能推動苗族女性服飾文化空間由生產的載體向生產本身轉變,促進苗族女性服飾文化空間內社會關系的形成,為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承助力。
近年來,苗族很多珍貴的服飾文物遺失、損毀或流到國外,相關研究也缺乏資金支持,對本就困難重重的服飾文化傳承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苗族服飾文化傳承面臨諸多難題,需要權威來保障其空間生產的合法權益。現代社會的最高權威即為法律,因此需要從法律層面來支持苗族服飾文化空間的生產。政府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及保護政策,提高相關部門對苗族服飾文化的重視度,保障政府部門保護苗族服飾文化有法可依。完善少數民族文物資源的保護機制,嚴格監管文物的流通渠道,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建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研究機制,提供充足的資金和優質的平臺支持,鼓勵學術界為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開發和研究作貢獻。
如今,苗族年輕女性對苗族傳統服飾文化的態度稍顯冷落,如果苗族對本民族的文化尚且不夠重視,更何況其他群體,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又該從何談起。推動苗族服飾文化傳承應當從意識形態入手,從思想上轉變苗族人民對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態度,為苗族傳統服飾文化空間生產提供內在動力。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加大對苗族服飾的宣傳力度,加深苗族同胞對民族服飾文化的了解,也使其他民族的同胞關注苗族服飾文化??蛇m當將苗族服飾文化的內容融入校本課程,不僅介紹服飾的款式、圖案,更要深入講解服飾背后的文化內涵,使苗族孩子體會到祖先頑強不屈的精神,從內心生發出對民族服飾文化的熱愛。政府可與民間合作組織民俗活動,營造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使苗族同胞在參與民俗活動中感受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魅力。
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一方面是服飾本身的傳承,另一方面是服飾制作工藝的傳承,且后者更為重要。一旦技藝失傳,苗族傳統服飾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生命力,只能在博物館中珍藏了。傳承苗族服飾工藝,是苗族服飾文化空間得以不斷生產的基礎和前提。黔東南地區除了比較普遍的家庭傳承與師徒傳承等傳統的傳承方式外,高校還設置了相關課程,使學生了解苗族服飾文化,還有相關服飾類公司員工之間通過“傳幫帶”等更加大眾化的方式來傳承苗族服飾文化。構建苗族服飾工藝培養體系,不僅要傳承傳統技藝,還應與時俱進,與現代服飾設計創意有機結合,并充分發揮科研機構的作用,以研究成果為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提供智力支持。
新時代,文化的傳承只停留在保護的層面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走出去,只有讓更多人關注到苗族傳統服飾文化,才能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傳承勢必要與經濟相結合,文化本身也是一種資本,只有將苗族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創造性融合,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文化產業,才能拓展苗族服飾文化空間的外延,為空間生產注入新的活力。立足黔東南地區旅游業已有的優勢,將苗族女性服飾文化體現在旅游業的各個環節,將服飾文化與節日慶典、祭祀活動、工藝制作體驗等項目有機結合,以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吸引想要逃離現代化生活的游客。苗族服飾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應充分利用旅游業帶來的影響力,以互聯網為媒介,開發苗族服飾文化創意產業,發揮品牌效應以擴大影響力。
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了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必須傳承下去。隨著時代的發展,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生存空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為此,應當結合少數民族文化特點和社會發展實際,推動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的空間生產,以促進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在既符合時代特色又滿足自身文化需求的空間中實現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