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曉 王宇雄
鄉賢文化作為生成于鄉村廣闊土地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連接古與今、傳統與現代、故土與他鄉的精神紐帶,是追溯歷史、延續文化血脈的精神動力”[1]。鄉賢的感召力、鄉賢文化的信服力,對于帶動民風向上、鄉風向好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具有強化鄉愁、培育鄉土情感的文化價值。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農村人才外流,農村發展主體缺失的問題日益顯現。鄉村振興的實現需要農村青年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但從現實來看,部分農村青年缺乏建設鄉村的社會責任。所以,應該加強對農村青年的社會責任教育,增強其社會責任意識。以鄉賢文化所蘊含的鄉愁之情為基礎,將鄉賢文化融入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對于增強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意識,調動農村青年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有重要價值。
鄉賢文化“淵源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孔孟之說,奠基于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名思想之上,沉淀為一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行為習慣”[2]。鄉賢文化體現出鄉賢心懷鄉土,敢于承擔社會責任,勇于奉獻自我的擔當精神。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責任倫理思想,凝聚著鄉賢崇高的人生價值追求。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農村青年建設家鄉的責任意識。其實質是引導農村青年樹立理想信念,提高建設家鄉的責任認知;指引農村青年回歸鄉村,喚起外出青年的鄉土之情,增強農村青年參與鄉村建設的主體性。鄉賢文化中凝聚的鄉土之情、人生價值追求與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生成于鄉村的獨具特色的鄉賢文化資源,可為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引導。鄉賢遺址、鄉約文籍等資料為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提供了可視化的物質資料,鄉賢的事跡、精神品質為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提供了情感支撐。因此,鄉賢文化的融入,可以為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情感支撐,提升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的效果。
農村青年本應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但是,現實中不少農村青年主動選擇離開鄉村,進入城市,成為鄉村建設的缺席者。農村青年建設鄉村的社會責任意識淡薄,部分農村青年不愿擔責、不愿履責、不能盡責。農村青年能否參與鄉村振興關系著鄉村振興能否行穩致遠,因此開展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十分必要。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的關鍵是提高外出農村青年的返鄉意識,使其參與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鄉賢文化所蘊含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是引領農村青年回歸鄉村、參與鄉村振興的重要精神動力,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需要充分發揮鄉賢文化的引領作用。
“傳統的鄉賢文化在現代文明的侵蝕擠壓之下日漸單薄枯槁”[1],城鎮化在改變現代生活的同時,逐漸蠶食著承載傳統文化的村落。隨著鄉村精英人才的外流,那些承載著鄉村歷史的古村落也逐漸人去樓空。根據相關數據,2000年到2010年,平均每天有80到100個村莊消失。現代工藝日漸精湛,許多傳統手工藝卻逐漸失傳。隨著這些鄉村文化傳統的逐漸減少甚至消失,鄉土文化逐漸落寞凋零,鄉賢文化日漸衰微也無法避免。同時,在各種西方社會思潮甚囂塵上的今天,個人主義思潮、后現代主義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盛行,鄉賢文化在這些社會思潮的相互激蕩下逐漸被淡化。尤其是青年接受網絡信息較多,更容易被那些西方社會思潮所遮蔽,看不到鄉賢文化蘊含的優秀精神品質。
積極有效的宣傳是鄉賢文化發揮育人價值的關鍵。鄉賢文化宣傳的廣度及深度關系著青年社會責任教育的效果。反觀現實,鄉賢文化宣傳力度不足,人們對鄉賢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刻。首先,許多基層組織對鄉賢文化宣傳不到位,沒有系統的教育方式。其次,鄉賢文化宣傳途徑有限。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平臺是進行宣傳教育的重要媒介。但是,當前卻沒有充分利用好網絡平臺對鄉賢文化開展宣傳教育。再次,職業農民技術培訓中大多都是只重視技能的培訓,忽視情感的培養,沒有充分利用好鄉賢文化資源,對鄉賢文化的育人作用認識不足。有效宣傳的缺乏,導致鄉賢文化的精神品質與育人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既需要鄉賢文化的積極宣傳引導,也需要農村青年親身參與鄉賢文化實踐。只有親身參與,農村青年才能體會鄉賢對于家鄉建設的責任擔當,進而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建設家鄉的責任與使命。反觀現實,農村青年參與實踐的活動有限,這是鄉賢文化融入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面臨的實際困境。一方面,基層組織開展的鄉賢實踐活動有限。通過新聞報道分析可知,只有部分地區在積極開展鄉賢文化的實踐活動,許多地方只是單單宣傳鄉賢文化知識,而未開展鄉賢文化實踐活動,所以存在著知行分離的困境。另一方面,鄉賢文化實踐活動沒有充分調動農村青年的參與積極性。農村青年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但是當前青年卻是鄉村振興的缺席者,外出農村青年很少參與鄉村建設,鄉賢文化活動的開展自然也忽視青年的參與。
鄉賢文化根植于傳統文化,要破解鄉賢文化日漸衰微的困境,就要深入挖掘鄉賢文化資源,通過挖掘鄉賢文化的物質資料和精神品質,提高對鄉賢文化的認知。一方面,政府應為鄉賢資料的挖掘和研究提供政策保障以及人力和資金支持,加強對鄉賢舊址、鄉賢文史資料的修護與挖掘。例如,各級政府應該支持組織相關學者系統整理當地的村史、鄉約民俗,修復保護鄉賢舊址,讓農村青年可以看得見承載鄉賢文化的物質載體,切身體會鄉賢文化的深厚積淀。另一方面,各鄉鎮、政府應該以挖掘的鄉賢文化資源為基礎,建立鄉賢文化展覽館,陳列整理好的鄉賢資料,如傳統鄉賢的生平事跡、現代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事跡,讓農村青年在參觀中切身感受鄉賢對于家鄉的責任擔當,從而提高建設鄉村的責任認知。
鄉賢文化的宣傳方式與效果直接影響著農村青年社會責任的教育效果。“鄉賢的道德價值主要體現為引領、規制村民行為,培育文明鄉風。”[3]只有創新宣傳鄉賢文化的渠道,才能讓鄉賢文化走進更多農村青年的視線中。首先,基層組織要加強鄉賢文化的宣傳教育,將鄉賢的事跡、相關文化資源制成展板,成立鄉賢文化宣講團。定期進行鄉賢文化的宣講,講好鄉賢的先進事跡,讓在外的農村青年感受鄉賢心系鄉土的鄉愁之情。其次,運用新媒體平臺多途徑宣傳鄉賢文化。利用好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平臺,將鄉賢文化通過文字、視頻展示出來,拓寬鄉賢文化的宣傳渠道,將鄉賢文化及時推送到農村青年身邊。再次,將鄉賢文化的宣傳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讓職業培訓不僅是教授職業技能,更要把鄉土文化融入其中,宣傳鄉賢文化的精神品質,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責任意識。
提高青年責任認知的同時還應該注重責任的實踐,實現責任認知向責任行為的轉化。各級政府應該積極開展鄉賢文化活動,提高農村青年參與鄉賢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一方面,基層黨團組織可以從地方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好地方特色鄉賢文化資料,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鄉賢文化活動。例如,可以定期舉辦以“鄉賢共話鄉村建設”為主題的茶話會,讓農村青年與新鄉賢進行交流。另一方面,鄉賢活動的開展應關注農村青年群體,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例如,舉辦“學習鄉賢文化,爭做新鄉賢”的系列活動,發揮鄉賢的榜樣示范作用,鼓勵外出農村青年關心家鄉發展,積極參與鄉村建設。
鄉村振興的實現離不開青年群體的參與,調動農村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的目的。鄉賢文化的融入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的實際效果。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教育在積極弘揚鄉賢文化、挖掘鄉賢文化資源、開展鄉賢文化活動的同時,還需要農村青年提高自身思想覺悟,樹立理想信念,將個人理想的實現與鄉村振興的使命擔當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