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楠 劉 婷
(榆林職業技術學院 農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從國家層面來說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是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從社會層面來說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是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從公民個人層面來說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一次以道德的形式同時對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作出了規范要求,是以往任何時代社會道德的集大成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豐富內涵和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三個層面的實踐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道德紅線和總要求。《民法典》是我國第一部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期實踐并艱難探索所取得的法律典籍。《民法典》的生效同時廢除了《民法》等九部在以往起了很重要的社會作用的法律,在《民法典》取代被作廢的九部法律所體現的立法精神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最明顯的內容,也是最重要的內容,是與被作廢法律最根本的區別所在。《民法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史上的一件盛事,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也是世界法制史上的盛事,為世界人民據法依典提供中國方案。《民法典》第一條規定: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民法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美的結合不僅能彰顯中國特色法治的成果和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更能促進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法典》的關系,在國家層面是框架與布局的關系。[1]在建筑物中,框架是指由梁和柱共同組成的用來承載所有建筑物重量的結構,大梁與柱子是不允許動的,框架是一個大的范圍限制,嚴格限定了布局的基本位置,否則修建好的建筑物一定會混亂不堪、無法居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對國家作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價值目標的要求,當然這種要求也是宏觀的,也是精神領域的趨向于引導,也是教育意義上的規劃要求。《民法典》破天荒地為國家布置了任務,規定了工作方向,這是歷代王朝制度與社會形態所沒有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沒有任何人可以凌駕在法律之上,包括統治階級的機器國家也必須是依法管理與依法治理,國家的治理與管理必須體現出一定的原則與趨向。人民固然是組成國家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國家沒有自身的價值觀目標與努力方向,如何統領人民實現價值觀?如何體現人民的精神需求?如果國家不能依法治理,政府不能首先誠信于民,那么如何能夠為民擔當、為民服務?《民法典》以建筑物布局的方式以法律強制力保證實施,為發揮法律的社會作用保駕護航。
《民法典》共包含7編,84章1260條規定,全篇以保護平等主體的民事權利為紅線,完整且全方位地對民事主體的權利進行了規定并加以保護,堪稱社會生活權利的百科全書。這種對民事主體權利進行全方位保護的結果是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好了,自然老百姓就能夠富裕,國家就能夠強盛,這就是富強的內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也可以理解為國家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法律條款不管規定得如何嚴格和細致,沒有司法的國家條件,法律必然就是一紙空文,法律的頒布則必然流于形式,沒有任何意義。編制《民法典》的前提條件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需發展、人民安居且樂業、法制健全而清明,我們國家已經具備了這個基礎,所以在多年醞釀和各行業各部門多年呼吁的基礎上,《民法典》呼嘯而出。自然《民法典》實施的終極目標就是民富國強。法律頒布且生效后重點是依法辦事,包括公民的守法與司法機關的執法,特別是《民法典》全篇展現了立法的目的、目標、作用和基本原則,這些目的、目標、作用及基本原則既是立法的依據,又是司法過程中必須貫穿的準則。例如,有個別人認為,只要你愿我意,已婚有家室的男女婚外同居屬于道德約束的范疇,法律管不著,東窗事發大不了接受道德的譴責或者社會的鄙視,沒有強硬的法律條款給予制裁,只要不要臉了便宜可以占盡。作為治理和管理社會事務的機器,必須對這些問題予以干涉和處罰,必須營造出文明的社會風氣和和諧友好的家庭建設氛圍。《民法典》第1043條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就憑這一條完全可以追究在婚姻存續期間有過錯的出軌者的法律責任,無過錯方有理有據,可以窮盡法律所有的救濟,令出軌者凈身出戶,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比如有些人認為女婿或兒媳并沒有贍養岳父岳母或公婆的義務,在對法律條款表面理解的基礎上自認為不承擔義務是妥妥的,但是必須明白,女婿當然算得上是岳父岳母的家庭成員,兒媳也是公婆的家庭成員。《民法典》第1043條規定:“家庭成員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對于女婿或兒媳來說,雖然在法律條款上沒有明確規定具有贍養岳父母或公婆的義務,但是有“互相幫助”的義務。同時,法律也為兒子或女兒贍養父母不需要配偶的同意鋪墊了基礎,在現實中不應該出現女兒需要盡贍養義務而女婿會阻攔,也不會出現兒子贍養父母而兒媳會阻攔,這就是良法所具有的天然特征。國家不會讓該盡義務的一方隨便就可以規避法律條款,這就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明和諧。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法典》的關系,在社會層面是紐帶與橋梁的關系。[2](108-112)紐帶在機械設置中起的作用是軟鏈接,目的是在鏈接紐帶兩頭的裝置發生互動的過程中有緩沖的余地,能夠很好地保證發生互動的裝置不至于產生碰撞而損壞了機械。橋梁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是硬性規定車流與人流的運動方向與運動規則,不管是車還是人一旦踏上橋梁的去處便必須沿著橋梁指導的方向前進,絕對不允許任何人在橋梁上隨意改變運動方向拐彎或逆行,否則會導致嚴重的交通肇事,從而引來嚴厲的懲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層面作出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法典》的關系是法律強制性硬著陸的軟鏈接,這種關系的舒展對于《民法典》的出臺和實施作用巨大。
社會層面對于接納一部法律的頒布也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最起碼的社會條件。《民法典》在制定之前進行了大量的社會基礎調研和征求意見工作,從2015 年3 月開始,至2020年5月宣布,到2021年月生效歷時5年9個月,充分征求了社會各行各業多方的意見和建議,反復進行了論證,完全能夠體現出《民法典》編纂的民主性,也體現出《民法典》的人民性。以上例所示,在《民法典》里確實沒有明確規定兒媳或女婿具有贍養公婆或岳父母的義務,但是如果兒媳或女婿自行承擔了主要的贍養義務,或者經教育承擔了主要的贍養義務,那么依據《民法典》第1129條的規定,兒媳或女婿是可以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老人的遺產的。如果自身認識不到贍養老人的義務,或經教育拒不改正錯誤的不贍養老人的,就違反了《民法典》第1042條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自然根據《民法典》第1125條之規定,遺棄被繼承人,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就喪失了繼承權。這個規定完全體現了社會層面的平等和公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從道德領域要求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認真借鑒和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社會管理體系、社會道德水平,緊緊抓住了并且營造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使社會保持科學的自由與合理的平等和文明的公正與健康的法治。國家層面的治理與管理為法律的制定和法律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基礎,只有國家治理與管理下形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才能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國家與社會在此處是嚴密的有機的結合,也是有著嚴格順序的。《民法通則》《民法總則》等法律的實施為《民法典》的出臺鋪墊了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好催生了《民法典》的形成,《民法典》就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固下來,并得以法律化,自然使公民在社會道德的倡導下自然而然地接受《民法典》的調整與管理。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法典》的關系,在公民個人層面是陽光與燈塔的關系。陽光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基礎,也是普撒大地無聲滋潤萬物的光和熱,是無處不在的,也是默默無聞不顯山露水地炫耀自己,以至于人們享受它的恩澤的同時感受不到她的存在。太陽無差別地為大地生生不息奉獻著自身的慈愛,這種慈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管你喜不喜歡愿不愿意它都一視同仁。燈塔是萬船航行于大海的指路明燈,是遠洋游子的時刻向往的歸宿,只有心聰目明時刻凝望燈塔才能夠萬船歸港,才能夠沿著燈塔的方向劈波斬浪,才能夠完成一個遠洋的征程,如果有人膽敢偏離燈塔的方向,那么輕者付出費時費力費資的代價,重者船毀人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公民營造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道德氛圍,為公民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鋪墊了生活環境與價值取向[3](85-90),使得公民像沐浴陽光一樣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愉悅地成長和生存。作為一國的公民,愛國是一項基本要求但愛國不是空喊口號的,“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我們應該在各行各業當中按照黨和政府的要求,在一黨執政,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四個自信,五位一體,六個保障等的全面要求下,全力以赴投入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洪流中,必須講社會責任、講社會效益,講守法經營、講公平競爭、講誠信守約。公民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也是有效遵守《民法典》的規范、引導、保障、促進,《民法典》對公民成長和生存的氛圍、環境和取向做了強制性的規定,像燈塔一樣給公民指出了必須恪守的信條,在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指引下充分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環境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僅指對國家社會公民的道德規范的要求[4](27-30),更是對《民法典》條款的理解和執行提供條文解釋與價值指導[5],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法典》最基本的關系。[7](127-133)《民法典》頒布后首批依照《民法典》判決的案例之一發生在北京。兩個人在羽毛球比賽中,因一方大力扣殺另一方躲閃不及造成一只眼睛嚴重受傷,且醫治費用較大,于是形成爭議,受傷方作為原告將另一方立為被告告上法庭。庭審當中原告主張被告有重大過失要求追責,或即使無過失也應該按照公平原則承擔對等的醫療費用,而被告方堅持自己無責任,不該承擔任何醫療費用。經法庭調查后認為,依照《民法典》第1176條第一款規定,自愿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因為原告無法提供被告在比賽過程中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所以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自甘冒險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中正式確立的新規則,羽毛球運動是典型的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運動幅度大,對抗性強,扭傷、摔倒、碰撞等風險隨時存在,所以被對方或者隊員的羽毛球擊中完全有可能,而且對方采用大力扣殺是“殺敵制勝”的常見動作。原告作為成年人經常參加類似的比賽當然懂得這些基本常識,對于自己和對手的能力及此項運動的危險,應該有明確的預知,自愿參加比賽,就意味著自愿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也就是承認自甘冒險,因此這被認定為自甘冒險的行為,所以被告無須擔責。案例中折射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法典》的關系不容小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臺之前,社會上的誰傷誰有理誰死誰厲害早就霸占了市場,所以借著公平公道行訛人敲詐之實屢見不鮮。《民法典》如果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社會上就會沒有了公平正義,抹殺了善惡美丑,顛倒了是非黑白,何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秩序、復興偉大的中華民族環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公法護航,《民法典》的編纂既是社會全方位的客觀要求,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鞏固的根本保證。國家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也是國家奮斗的目標。價值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法律作為保駕護航工具的實施。通過《民法典》的頒布可以強制性地實施核心價值觀,目標才能得到實現,從而印證了公民的強大及家庭的強大,才能使國家足夠強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是屬于道德范疇,只有公民做到了民主,做到了文明,做到了和諧,國家最終才能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沒有一個標準體系可以參考,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中國特色必須依靠全體中國人民去創造,每個公民能夠做到的深度與廣度也會隨著地域的差異及公民個體的差異均有不同,國家層面的目標必須落實在具體的社會人和家庭身上,因為國家是抽象的,社會人和家庭是具體的。精準扶貧的出臺,鄉村振興的實施,能夠通過對國家級貧困縣的全體摘帽,還有農村的進一步鞏固與防止返貧,有力保障人民富強,最終體現國家的富強,只有人民富了,國家才算得上真正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非《民法典》的衍生物或結果,而是賴以產生的前提[7]。
《民法典》第3條規定,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此條的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前面并沒有加上合法二字去限制,言下之意即民事主體的地位是處于法律之上的,法律是按照民事主體的要求作出規定的,公民與生俱有的權利并不存在不合法的可能,所以此條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公民的民主的內涵與延伸,更能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偉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