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倩美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2021年5月底,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1]黨的十九大召開后,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大力推進網絡教育,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拓展網絡平臺,豐富網絡內容……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保?]不可否認,互聯網與高校的融合,對于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卓有成效。當前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肩負著比以往更加繁重的使命。
近年來,我國留學生教育工作蓬勃快速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來華留學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機,進一步激發了內生動力。據教育部統計,中國已然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2018年共有49.2萬名外國留學人員分布在全國1004所高等院校學習[3]。來華留學生規模的擴大和層次的提升,以及當前國際復雜形勢對國際留學生跨境流動的影響,對以往的學生工作提出了新挑戰。思想教育,是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中的隱形力量,是促進師生交流的催化劑,有利于提高來華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其實現人生夢想奠定堅實后盾,并確保校園的和諧和穩定[4](16)。
正如傳播學者湯普森所言:“沒有人會否認大眾傳媒的發展對現代社會的文化經驗產生的深遠影響。”[5](359)網絡新媒體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成功突破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的時空局限,提供交流和學習的良好平臺,豐富思想教育的內容,提高思想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網絡新媒體使高校思想教育者的權威性受到挑戰,以往的思想教育方式方法面臨新的問題。一些高校來華留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尚存在以下問題。
一些高校留學生管理部門,對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充分。如將“思想教育工作”等同于“政治理論宣傳”,認為文化信仰不同、政治制度不同,難以開展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或僅在教學和文化活動中把重點放在語言或者專業知識教育本身;或對中國文化和概況的介紹,僅流于表面,較少涉及中國國情和發展現狀。
從本質上看,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是一種培養人格、完善人格的綜合教育活動。它不是要改變留學生原有的信仰與價值觀,而是要通過系統的體驗、學習與實踐活動,客觀呈現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社會風貌等多個層面,展示中華文化的歷史底蘊與現實價值。青年留學生正處于塑造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期,不妨通過思想教育活動,將他們培養成學有所成又對我國友好的國際化人才[6](71)。
學校教育主要分為課堂教育和非課堂教育。就課堂教育而言,現有的課程教材設置,存在缺乏時代性的問題。如《中國概況》《中國文化》,是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國情的主要渠道,然而一些教材對中國發展進程的描述較滯后,教學內容跟不上時代發展節奏。
就非課堂教育而言,工作方式上缺乏創新性,忽視了思想教育工作在日常管理和第二課堂中的作用。實踐證明,在開展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時,靠行政措施和說教是行不通的。要將思想教育融入他們的學習、生活和課外活動中,創造宜人的校園文化環境,調動他們參與的主動性,在參與中完成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接受教育和啟迪。因此,學校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具有思想傾向和教育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既能吸引留學生,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又能有效實施“政治上積極影響,但不強加于人”的留學生教育方針。
隨著來華留學生數量的大幅度增加,留學生的心理健康正成為高校留學生教育管理中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影響和制約留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經濟、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等外部因素,又有語言掌握、環境適應性和人格特征等內部因素[7](94-97)。
在留學生教學和日常管理工作中發現,留學生們凸顯的一些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其生活與學習的態度,還事關國家政治、外交。應該從心理輔導做起,以疏導的方式培養認同感。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已經建立初步的留學生心理干預機制。不同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預機制,如有些學校采取國際教育學院承擔留學生招生、管理、教學、心理等所有工作;有些學校采取以教師為主、留管為輔的直接干預機制;有些學校采取以留學生輔導員為主,班主任和留管干部為輔的協同干預機制。不管哪種模式,現有的留學生心理干預機制在解決具體問題方面仍不夠專業、系統,在面對留學生出現疑難雜癥的心理問題時,難以做好解答和引導[8](48-49)。
以往的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主要局限于校園、宿舍等固定場所,受諸多條件的限制。網絡新媒體環境下,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可以突破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的羈絆,采取立體化、動態化的多種形式。
作為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根據心理危機干預的情況,建立一套系統、專業、有效的心理干預機制,既符合留學生管理特點,又有可操作性。一是整合各方面的資源,由留管部門設置專門機構負責統籌全校留學生心理工作。二是建立針對重點學生和重要事件的應對機制及跟蹤和重點輔導機制。三是向外借力,形成“專門機構+專家+志愿者”的組織模式,廣泛征集各方意見,助力來華留學生思想工作開展。
習近平同志曾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保?](157)這要求我們充分利用互聯網創新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實效性。移動互聯網既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創新,又有利于提高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便捷性。
針對來華留學生的特點與需求,來華留學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各種新興教育載體相互融合輔助教學,改變不合時宜的教學方式。例如,利用平時留學生活動拍攝的圖片、視頻,結合教學文案和動態圖像組成多模態教學形式,教育者可以將互聯網優勢有效運用到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中,搭建微平臺推送教育教學內容。如雨課堂、學習通等,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使教學形式變得更加生動立體,提高來華留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
以往的來華留學生思想教育的內容相對單一,主要來源于圖書、報紙及電視廣播等。由于來自全世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來華留學生具有迥異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因此,會出現不能適應的狀況。高校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教育工作:一是涉及外國留學生的中國法律法規教育;二是我國的民俗風情教育;三是所就讀高校的校規校紀及校園精神教育;四是文化傳統與社會公德方面的教育等。
應善于創新留學生的思想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把線上的思想引領與線下的具體行動相結合,因勢利導,以誠相待,與他們經常保持接觸,建立信任關系,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動向,及時掌握他們面臨的困難,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圓滿完成學業,成為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
第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充分調動來華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校秉持正確的辦學目標,利用互聯網搜索資源、整理資源,調研與摸查來華留學生的共性需求及個性化需求,創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建立數字化校園交流平臺,加強跨文化適應管理,使輔導員、管理人員和留學生相互交流,并成為來華留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溫暖陪伴者和幸福守望者[10](161)。
第二,適當舉辦留學生喜聞樂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體驗活動。定期設計與舉辦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主題學習活動,讓在華留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交流互動、文化考察等方式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識,逐步培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好奇心,在學習中實現思想碰撞與交流,促進多種文化的融合與發展[11](196-198)。
第三,開展中國國情實踐體驗活動。為了增強留學生思想教育的活力,高校應引導留學生走出課堂和校園,走向社會和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只有理論和現實相結合,才能使外在的認知轉化成內在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