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芷伊 劉 建
(上海海事大學 交通運輸學院,上海 201306)
我國高校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校,高校的發展與黨的領導密切相關,校史與國家、民族的興衰榮辱密切相連,高校校史育人已然成為文化育人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繁榮發展,各種信息紛繁復雜,接收渠道變幻多樣,給育人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如何利用好高校校史資源,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關注點和著力點。本文在文化記憶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踐,從頂層設計、組織實施、評價反饋三個階段著手,進一步探索高校校史育人的實踐機制。
從校史育人目標來看,校史育人理念在整個育人環節發揮引導作用,是育人實踐的核心,直接關系到育人結果能否按照既定要求實現。如果育人理念出現偏差,那么整個育人實踐必將走向歧路。我國高校是社會主義高校,所培育的人才必將是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的時代新人。這一任務來源于社會和國家的需求,校史育人的教育導向必須緊緊圍繞高校整體的教育任務。因此,我們要結合文化記憶的特征,明確育人的價值目標,在傳承校史的過程中,必須牢牢把握校史的精神內核,隨著時間維度的變化,既與時俱進又保持穩定,重構過往校史。在育人環節,要有貫穿其中的教育主線和精神內涵。落實到具體的育人活動中就是要求各高校深挖校史精神內核,將這些精神層面的內容通過載體,比如校訓等整合起來,并將其融入每一次的校史育人活動中,形成主題鮮明、情感熱烈的校史育人系列活動。
從實現途徑來看,在整個校史育人的過程中,若想要實現理念引領,就要在校史育人的環節深挖蘊含其中受到大家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揚·阿斯曼指出:“將民族作為一個集體的想象,依賴于對一種可以回溯到時間深處的連續性的想象。”“人類只有在文化和社會的框架上才可存在。”[1](137)群體成員通過回憶過往共同經歷的事件加深了“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區別,強化了身份意識,并在這些共有的文化回憶與傳承中逐步養成了獨特的文化習慣,形成了文化價值和身份認同。因此,校史文化育人應該宣傳在學校建立過程中大家共同的經歷、情感、付出、成績。讓學生通過回顧共性記憶及情感,強化集體意識和身份意識,提高育人成效。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共性的東西需要高校利用文字、影像、建筑等記憶媒介留存,讓那些缺少共同經歷的群體可以利用媒介回顧校史,重現文化記憶,喚醒共同情感,強化共同信念。除了各個學校獨特的價值認同之外,結合校史育人目標,要深挖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使愛國、愛黨、榮校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通過共同的價值追求實現育人目標。
從內容的選擇來看,校史記憶在傳承過程中,并不是一種純粹的自然傳承的狀態,其中蘊含權力邏輯,高校通過選擇性的呈現校史文化,強化和弘揚記憶,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對于校史的內容,如果不經過篩選,全盤保留,最終只會成為一本冗長的流水賬,將削弱其中的文化內核和教育意義,因此要抓住文化記憶可重構性這一特點,選擇性地篩選文化記憶內容。首先要突出具有共同情感取向的歷史事實。記憶并非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基于過去原有的、確實存在的歷史事實生成的,普遍存在于群體的精神空間內。在研究文化記憶的重構性時,要注意重構并非指鹿為馬,也不是憑空捏造,而應該有組織、有計劃、有側重地從既有的歷史事實當中,選取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符合教育導向的內容,并激發強化其中隱含的文化教育意義。具體來說,就是在校史文化育人的環節挖掘符合教育導向、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事實,并在活動中反復強調和放大,以此深化群體的共同價值認同。回避和弱化一些不符合教育導向的記憶事實或者“無關緊要”的內容,以免侵占有限的記憶空間。
從開展形式來看,共同的價值認同、共有的過往記憶、共同遵守的規范規則促成了具有群體記憶點的自我認知,這些內容共同形成了凝聚性結構。因為“每個凝聚性結構的基本原則都是重復”[1](7),所以“重復”成為開展形式的關鍵詞。在校史文化育人的過程中,文化內容按照一定的規則不斷重復,過往的記憶成為可被辨認的形式,使共有的“文化”元素反復被發掘、被辨認、被認同。突破原有空間和時間的隔閡,把過去和現在聯系到一起,把它處與此地聯系到一起,使校史文化育人發揮出現實作用。高校要充分發揮優勢,整合校史資源,將校史文化通過各種形式、各種載體反復呈現,在一定的規則內,通過連續性的校史文化活動傳遞校史文化的內涵和核心價值,循序漸進地開展校史育人,使全校同學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在情感認同的基礎上深化為理性認同。
文化記憶的約束性和規范性旨在教會人們在一定的結構當中探索我們應該做什么。尤其要指出的是規范性并非單單指代群體日常生活中蘊含的規章制度和規范要求,同時包含人與人交往和為人處事中隱含的價值取向和共性規則,是一個雙重的界定。這些潛藏的規則在集體和社會中的體現是“秩序”。秩序不僅融入社會規范日常生活,還融入基于共同擁有的知識儲備而進行的儀式典禮中,這種知識是與認同相關、在典禮性社會交往中循環的“文化記憶”[1](149)。文化記憶的約束性強調了規則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在開展校史文化育人活動時要在一定的結構和框架內實施。文化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約束,離不開長效機制的管控,只有組建運行順暢、科學合理的組織架構,將校史文化育人寫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當中、搬到學校黨委會議當中、加到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當中,才能將育人工作做得正、做得直,才能最大限度地達到校史文化育人效果。
文化記憶有其特有的屬性,不純粹是隨意的記錄,而是在一定的規則范圍內,由專職承載者通過制度化回憶實踐的形式實現。這里首先提出的一點要求是必須建立一支專職的校史研究隊伍體系。這個是最基本的人員保障,如果沒有專職的研究隊伍,那么整個校史文化育人的過程相當于缺少了火車頭,沒有人負責把握前進的方向和路線的探索,很容易走入歧路。建立專職的校史研究隊伍體系,不是指簡單地設置崗位、招聘人員,而是經過嚴格的選拔和培訓,結合學校的辦學方向、性質特點有的放矢地建立專業研究隊伍。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在學校黨委宣傳部或圖書館等相關部門下設專門的校史研究機構,專門從事校史研究與宣傳工作。如果人手不足,則可以以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等形式彌補專職人員的不足。“結合具體的工作任務安排,以獎勵的形式促進相關機構與人員發布研究成果,通過長期專項培訓,培養黨史、校史方面的專家,為弘揚大學精神服務。”[2](35-38)校史研究人員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系統、全面地分類整理校史資料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育人的目標進行研究總結,形成系統完備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料,為育人工作提供基礎資源保障。
表征是人們對于事物的初印象,也是對事物進行的初步判斷,是定性、定質的過程。結晶是指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凝練原本零散的、模糊的、復雜的內容,形成穩定、清晰、明確的內涵。個體的實踐經歷往往是煩瑣復雜且模糊的,人們不會如寫人物小傳一樣能夠完整清晰地記錄下經歷,而是通過有意識地梳理回憶或者他人的協助歸納來整理原本于個人而言常見的過往經歷,這個過程就是結晶。同時結晶也可使個體的經歷記憶得以加深。對群體而言,“結晶化清晰的表述有利于集體記憶內容的快速傳播和分享,促使群體成員共享并記住”[3](116)。因此,我們在開展校史育人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對原有歷史的收集挖掘,盡可能多地留存富有價值的校史文化育人內容,比如聯系過往校友,留存過往年代的校園生活資料,對校友進行口述采訪,等。另一方面,我們要凝結零散、模糊的校史內容,形成完整、清晰、明確的校史文化表征結晶,比如在綜合多方資料的基礎上形成較完整的校園大事記等,使校史文化育人具有更牢固的根據,加深學生對校史文化的感知,增強校史文化育人的效果。
通過媒介具體呈現校史內容,構建記憶多元載體。從記憶的角度講,“人類一切記憶都關涉媒介記憶,人類的各種記憶研究其實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媒介記憶研究”[4](1),媒介是所有記憶維度的基礎和核心,如果無法傳播校史育人的文化核心,那么育人的效果就無從談起。在校史文化育人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凝聚文化表征結晶,發掘凝練校史文化內容,而且要根據現階段傳播特點,結合事物發展規律,通過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校史文化結晶融入多元載體當中,傳播優秀的文化內涵,實現對全校學生的廣泛教育。就像揚·阿斯曼所說的那樣,文化記憶并不是無意義的抽象概念集結,而是通過各種文化符號凝聚而成的,這里蘊含了很多核心概念,比如儀式、意象等。因此,構建校史文化的多元載體,首先要建立專門的校史館,用于留存珍貴的校史資料,為校史育人活動的開展提供必要的場地。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園環境,將校史育人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融入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中。除了關注這些富含校史文化底蘊的老建筑和老器物之外,還要充分把握各種重要節慶日的契機,可以利用開學典禮、校慶日、畢業典禮等儀式廣泛開展諸如校歌合唱、校史講解比賽、校史故事尋訪等文化育人活動。
校史文化育人的框架并非單一的活動體系,而是由多種實踐形式共同組成的。實際上,這個框架本身是校史育人的重要組織形式和實現育人目標的工具,高校需要對這些框架性的實踐活動進行周期性的重復。只有通過重復,才能夠加深群體的記憶,傳遞校史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核,增強育人效果。重復性的記憶來源于實踐要求,在開展校史文化育人活動當中,不可能通過單一的形式或者單次回憶完成整個育人過程,而是通過不斷重復每一個載體、步驟、環節來完成。高校要將這種規律和周期長期化、穩定化,比如每一屆新生教育都要進行校史館參觀、舉辦校慶儀式、定期舉辦校史知識大賽或者校史故事講述會等。
評價反饋的首要任務是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主要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評價體系的建立需要以校史文化育人的目標為導向,要符合國家社會發展要求,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將育人活動轉化為育人成果,提高教育實效性。其次,評價體系的建立需要秉持科學態度,不能只靠主觀判斷,只有科學的評價手段,才能夠最真實地反映校史文化育人效果,才能夠真正發揮評價反饋的作用。再次,要能夠全面反饋校史文化育人活動,不能夠只局限在某一個環節或者某一項育人內容中,從各個維度各個環節評估校史文化育人效果。最后,評價體系的建立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必須跟隨著時代發展、現實情況進行動態調整,提高評價體系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反饋是評價中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只有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校史育人工作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才能夠實現評價目標,即推動校史文化育人水平螺旋式上升。校史文化育人的評價對象應該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校史文化育人的主要對象即高校學生,校史文化育人的各個部分都是針對學生開展的,最終目標直接落腳在學生的成長成才上,因此要通過對受教育前后學生思想政治、行為能力等多方面的變化評判工作效果,可以讓學生通過前后對比提高參與度和積極性。二是校史文化育人的組織者、實施者即學校或學院,通過這一方的反饋,可以直觀了解到當下活動中的不足,總結經驗,查找問題,補齊短板,提高校史文化育人工作的水平。
評價反饋這一階段的最終步驟和根本目標是優化改進校史育人環節,評價只是手段,最核心的是提高校史文化育人工作成效。只有在組織、實施階段把好關、布好局,才能夠實現校史文化育人的目標。評價反饋最重要的是指出當前校史文化育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發現預期和現實之間的差距,有針對性地調整校史文化育人各個環節,制訂改進方案,彌補當前存在的不足,縮短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提高育人的整體水平。優化校史育人工作體系需要充分考慮實際工作運行情況,對照文化育人的評價指標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