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鈺
(吉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在幼兒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環境中度過的,幼兒與幼兒園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環境可以被認為是幼兒成長路上一位重要又特別的老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強調:“環境是幼兒教育中最重要的資源,教育工作者應該通過環境創設促進幼兒全面發展。”[1]然而,縱觀當下幼兒園環境創設,雖然學前教育政策環境一片大好,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影響,目光大多數集中在基礎的安全層面,很少從自然主義視角進行創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兒對自然之美、發現之美、創造之美的體會與發展,這些能力對幼兒全面發展具有較深的影響。為了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提高幼兒的核心素養,應該如何創設幼兒園物質環境呢?
自然主義教育,雛形來自夸美紐斯的著作《大教學論》,首次提出了“自然教育”一詞。后來,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具體闡述了關于“自然的教育”的內容。對于自然主義教育的含義,教育大辭典的解釋是:自然主義教育(naturalistic education)是一種產生于近代西方資產階級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潮,主張教育要遵循幼兒的自然發展順序[2]。通過梳理,發現部分學者將自然主義教育理解為在自然界或者自然環境中進行教育,無疑是不全面的。[3]自然主義教育應該被理解為教育者在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時,尊重受教育者自然的身心發展規律,并遵循規律進行的教育活動。
幼兒園環境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環境是幼兒園教育活動賴以進行的一切條件的總和,包括幼兒園內部的小環境,也包括園外的家庭、社會、文化等大環境。狹義的幼兒園環境指在幼兒園中對幼兒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物質與精神要素的總和。[4][5]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按其構成內容的特質性差異都可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大類[6]。其中,幼兒園物質環境是指一切有形的條件總和或幼兒園內的一切物質要素,包括園舍建筑、園內裝飾、場所布置、設備條件、物理空間的設計與運用、各種材料的選擇與搭配等,都屬于幼兒園的物質環境。[6]
基于自然主義的視角進行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是指在進行環境創設時,注意將自然環境與幼兒園環境有機融合,讓幼兒感受自然、融入自然,了解自然對人類的重要意義,才能使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環境。進一步講,在自然主義視野下創設的幼兒園環境,更加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也更加適應自然,為學前兒童提供在自然環境中自由、健康成長的機會,也為學前兒童的適應性發展提供早期的自然引導。
首先,以兒童為中心。幼兒園班級物質環境創設應該以兒童為中心,而不應該完全按照老師或家長的想法創設,大包大攬。以兒童為中心,應該尊重兒童的主體性,接納兒童在實際創設中的意見。對于一些可以采納的、可以實施的意見,教師應積極采納;對于不夠科學,或過于天馬行空的意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幫助幼兒,完善意見,使其可以實施。在創設過程中,尊重幼兒積極參與的愿望。但是以兒童為中心,并不是處處以幼兒為重,完全拋棄教師作為主導者的身份。在創設過程中,教師依然要發揮引導與協助作用,不能夠極端地理解在創設中以兒童為中心。通過環境創設,幼兒能夠獲得屬于自己審美體驗的環境,真實感受到班級環境的溫馨,更加融入幼兒園,把幼兒園的生活作為自己生活體驗的一部分。
其次,尊重自然與自由。幼兒不僅需要接觸人,即社會環境,更需要感受并接觸自然環境,感受自然,才能熱愛自然、珍惜自然。時代的發展洪流為人類帶來了許多便利,人們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虛擬接觸”大自然。無疑是有著巨大益處的,它們可以幫助人們了解過于危險或不易接觸的自然,同時巨大的失真感如影隨形。學前兒童需要真實地接觸自然,因此,是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中應該重視的一部分。例如OB幼兒園(奧巴馬保育園),利用先天的地理環境,將大海藍天白云搬進了幼兒園。由于鄰近海邊,幼兒園將靠海的一側設成大落地窗,讓幼兒能夠隨時感受自然的變化與奇妙。這種巧妙的環境創設和我國園林設計中借景的手法異曲同工,將大自然的一部分融入幼兒園,為幼兒建構一個“小自然”。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并不是所有幼兒園都擁有這樣的“得天獨厚”,需要在環境創設過程中進行一些人工制造。我國河南省濮陽市市直幼兒園利用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同樣為幼兒提供了“小自然”。幼兒園的每個角落都充滿自然的材料,煥發出濃郁的生態氣息,樹枝、小石塊、麻繩、棉花等,仿佛散發著淡淡的香味,孩子的小手輕輕觸碰,就是與自然的一次對話。在環境創設中適當給予幼兒自由,滿足幼兒發展的需求。這里的自由包括兩方面,一是指在環境創設中,要順應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設置固定的玩法或用法,通過環境的有效設置,引導幼兒自由地活動;二是指在環境創設中,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讓幼兒大腦“活”起來,雙手“活”起來,也讓環境“活”起來,給予幼兒嘗試的機會。這樣的環境給予幼兒“試錯”的機會,讓幼兒經歷挫折和失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幼兒逆商的發展。日本的KM幼兒園創設了流動的環境,自然地引發幼兒們運動。通過幼兒園外部的物質環境創設,利用坡道的形式,將教學樓與室外游戲場融為一體,從屋頂就可以到達游戲場。這樣可以輕易地引導孩子們主動運動,真正自由活動。
再次,追求真善美。教育家盧梭指出:自然是善的,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一定要像兒童的樣子。[4]學前教育也是追求真善美的教育,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促進幼兒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善美。幼兒園環境作為“隱性課程”,對幼兒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性。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能夠使幼兒更好地順應自然規律發展,感受事物的變化,探索事物的本質,也能夠讓兒童認識到善良是人內心深處折射出來的美麗。良好的環境創設更能夠讓幼兒時時沐浴在美的世界中,激發幼兒對美的向往與追求,提升幼兒美的品格。SMW幼兒園與其他幼兒園不同,沒有七彩斑斕、讓人眼花繚亂的顏色。通過樸實的顏色,像中國山水畫般“留白”,讓幼兒對美留下想象空間,樹葉可能是粉的,彩虹可能只有一種顏色,這樣的環境創設引導幼兒到自然世界中尋找素材,填補幼兒對于美的想象空白,極大發展了幼兒的探索欲、好奇心、想象力,進而激發了創造力。MK-S托兒所通過對設備材料的選擇,讓孩子擁有豐富的感官體驗,真正觸碰,真實感受。這種直接的體驗更能夠加深幼兒與真實世界的認知與聯系,是追求這個世界真善美的基礎。
最后,在變化中求發展。自然是不斷變化的,晝夜更替,一年四季,幼兒園的環境創設要與之相適應。同時,教育是社會的一部分,不僅使人得到發展,還有著促進社會發展的責任。時代在發展,社會在發展,人在發展,教育必須不斷發展、不斷變化。因此,不論是從適應自然環境的角度,還是適應社會環境的角度,幼兒園的環境都要在變化中發展。不斷變化、發展,才能不斷完善,才能夠更好地承擔起教育的職責,促進人與社會和諧發展。這種發展要與自然、社會緊密相連,與其發展相一致,避免幼兒產生錯亂感與滯后感。例如我國東北地區的幼兒園,可以在大雪過后,將可愛的小雪人加入班級的環境創設中,游戲的同時,能夠讓兒童感受到雪在溫度下的變化,了解到雪的物理特性。這些不斷變化的環境創設,為教師的教學及幼兒的發展提供豐富的氧料。
首先,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創設。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要以兒童為中心,給予幼兒自由,那么幼兒的參與便是必不可少的。陳鶴琴先生指出環境的布置要通過兒童的大腦和雙手,這就要求教師與兒童共同創設環境,尊重兒童的主體性,“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方式不同于成人,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主要是有機會獲取信息,參與那些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決策,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或者行為表達自己的意見”[7]。要想使幼兒真正參與到環境創設中,需要幼兒園、教師與家長的協作。與幼兒及時溝通、有效溝通,引導幼兒做好充足的準備,在參與幼兒園環境的創設過程中,體會歸屬感、責任感、融入感,并使幼兒核心素養得到有效提高。要把握好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靈活性與“度”的問題。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有限,對于創設的想法與認識水平可能存在無法實現的問題,教師在積極鼓勵幼兒參與創設的同時要靈活應對。多鼓勵,少打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其次,重視墻面的材料與設施的布置。墻面環境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早在20世紀末,沃威爾就提出墻面環境應當作為學習環境的一部分,采用幼兒感興趣的形式,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好的墻面環境設計對幼兒美育、智育及社會性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我國幼兒園墻面環境的創設存在實用性與裝飾性失衡的問題,研究發現,幼兒十分關注墻面環境的實用性。一般來說,兒童在與墻面的交互過程中,首先看重的是墻面環境的實用功能,其次是能夠應用于游戲或學習活動,最后是具有美的裝飾性。應多把目光聚焦在墻面的實用性上,比如留出大片的“彩虹墻”讓幼兒自由涂鴉,使環境創設具有實用意義。兒童關注設施設備的布置情況可分為視野和便利性兩個維度,對材料布置的關注主要是擺放秩序維度。[8]在戶外環境中,兒童更傾向于幫助看到遠處或高處的設施及設備。這對于設施運用的材料要有一定要求,既要滿足兒童的需求又要保證其基本的安全性。不同設施之間的布置,也要進行科學有效的創設。設施或設備的空間布置要與班級的距離適中,不能夠太遠或者過近;為了方便兒童游戲和使用,各個設施或設備之間需要有所聯系,例如“輪胎橋”“多彩石子路”等。可以在戶外多放置攀爬墻、小城堡等適宜高度的攀爬設備。在生活環境中,環境的創設需要為兒童提供便利的生活條件,一些常用設施的間距不要過大,例如活動室內最好設有飲水區和盥洗室,方便日常活動。
最后,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不同的幼兒園會處于不同的地理環境,要根據幼兒園所處環境的不同更好地加以利用,并發展成具有自己環境創設的特色。這些大自然賦予幼兒園的優勢,要科學、有效地利用起來。將具有特色的自然環境融入幼兒園中,形成獨有的特色。對于并沒有突出的、有代表性的自然環境的園所,可以進行人工創設增加一些自然特色,例如開辟一些“植物角”“小花園”等物質環境。環境創設要與人文環境、社會環境融合。幼兒園要能夠利用好社區和家庭資源創設教育環境,為幼兒創設全方位的、整體性的發展環境。同時,不同年齡階段的物質環境創設要作出區分,這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是不可忽視的。
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幼兒園物質環境,能夠更好地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創設應該既考慮幼兒生理發展的需求又滿足心理發展需求。自然主義視角下進行幼兒園物質環境創設,應該以兒童為中心,使兒童更好地接受并融入幼兒園生活,緩解入園焦慮。通過對環境中自然因素的感受與接觸,認識真善美。通過自由地與園內物質環境接觸,在積極狀態下不斷試錯,求知欲與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展,逆商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時,環境的創設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讓兒童在與其共同變化中發展,引導兒童注意觀察,能夠使兒童對自然的好奇心與探索欲不會因為刻板的幼兒園物質環境而逐漸被消磨。最后,創設幼兒園教育環境應該轉變傳統觀念,克服各種認識缺陷與偏見,把幼兒園環境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有機聯系起來,致力于將幼兒園環境創建為一個完整而靈動的生態系統,才能使其成為具有充分教育功用的隱性課程和持久恒定的化人場域,這也是在自然主義視角下進行環境創設所追求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