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英
(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江西 共青城 332020)
語言和語境密切相關、不可分割。如果缺乏對英語文化背景的了解,那么學習者就理解不了對方為何總是談論天氣,犯英語文化忌諱詢問對方的年齡、職業、婚姻狀況等。如果離開了上下文,學習者對語篇閱讀中的詞句理解就總是不得要領。
語境,即語言環境。不同學科、不同流派的專家學者們都提出過對語境的理論認識和分類。其中,最早提出語境概念的是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他提出語言和環境是密切聯系的,對語言的理解離不開對語境的考慮。而后,在馬林諾夫斯基和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理論的基礎上,語言學家弗斯提出語境對意義的決定性作用,詞的完整意義應存在于語境當中。弗斯認為語境可以分為包含上下文概念的語言語境(linguistic context)和置于時空環境中的情景語境(situation?al context)。到了20世紀60年代,弗斯的學生,另一位語言學家,系統功能語言學流派的代表人物韓禮德繼承和進一步完善了弗斯的思想,提出了“語域”的概念,即語言隨著場合和功能的改變而改變。同時,他將情景語境中的語篇語境進一步細化為語場(field of discourse)、語式(mode of discourse)和語旨(tenor of discourse)。語場回答了言語行為“為什么”及“因何事”發生的問題;語式回答了言語行為是如何進行的問題;語旨回答了誰是言語行為的參與者及他們之間的關系;語域反映的其實是語境問題。
語境的作用體現在語言的方方面面。下面從語音、詞匯、語法、篇章、情景和文化六個層面自下而上地闡述語境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語音中音位變體是語境的體現。語音在不同的語音環境下有不同發音形式。例如,pot和spot中/p/的發音方式并不相同,前者排列在詞首發送氣的/p/,后者排列在/s/這個音的后面要濁化為不送氣的/p/。與之相似的例子是take/stake和kill/skill等。
除了/p/、/t/、/k/這三個音有語境發音區別,名詞復數形式-s的讀音存在因相鄰語音環境不同而發音不同的情況。例如,當s出現在dog、pub、word等名詞的后面應發/z/,出現在cake、unit、tip等名詞的后面發/s/。
同樣,英語中很多發音省略現象可以解釋為因相鄰語音的不同而產生的差異。例如,kit/knit,前者/k/發音,后面的單詞因為/k/在/n/的前面不發音;bob/bomb,前者后面的/b/發音,但后者/b/位于詞末且出現在/m/的后面,因此不發音。類似的語音組合差異不計其數,如wrest/west 中的/w/,sign/signature中的/g/等。
除了單個詞匯內部發音受到相鄰字母發音的影響外,短語的發音存在語境制約。例如,five past 這個短語,在發音過程中,為了發音的靈活和省力,five的尾音/v/通常會受到past頭音/p/的影響,同樣發成輔音/f/。而he has to這個短語中,has的尾音/z/有時在發音過程中會受to的首音/t/的影響,發成輔音/s/,以便于成全發音器官懶惰的習慣。當然,英語語言使用中很多連讀和弱讀的現象都有語境理論的軌跡可循。
由于外來語豐富,英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十分普遍。在日常交流中,對詞匯的準確理解受語境的影響。詞匯和語境的關系從單詞內部和單詞之間探討。首先,詞匯由詞素構成,詞素包含黏附詞素和自由詞素。黏附詞素又可分為派生詞素和曲折詞素。同一個詞素搭配不同的詞素存在意義上的區別。例如,派生詞dislike 和alike,和dis-搭配在一起,like 是“喜歡”的意思;和a-搭配在一起,like 是“像”的意思。又如合成詞stockholder和stockpiling,和holder搭配在一起,stock指股票;和piling搭配在一起,stock指庫存。
單詞之間的搭配也有語境區別。以形容詞fine 為例,跟不同名詞搭配在一起有不同的含義。fine weather 和fine dis?tinction,當fine 搭配weather是“好的,晴朗的”的意思;當fine搭配distinction 表示“細微的,微小的”。又如,名詞seal有多重含義,“封條、海豹和印章”,單獨出現無法判斷詞義,與其他詞或短語搭配在一起意義更清晰。比如seal on the wall中的seal 表示封條;seal in the ocean不難辨別出此處seal表示海豹。
語法規則是抽象的語音結構規則。詞句的意義普遍會受到句子語法結構的影響,換句話說,語法語境影響了對詞匯和句子意義的判斷,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例如,I am used to the weather in this country.He used to go to school by car.兩句的結構有相似也有不同之處。use一詞如若單獨出現一般表示“使用,采用”。但在be used to結構中則表示“習慣于”,在used to do 結構中表示“過去常常”。
又如,If I were a bird,I would have wings and fly in the sky.學習者看到后半句時不禁產生疑惑,人如何能有翅膀且在天空中飛翔?結合前半句的語法結構if+sb.+were+sth.,學習者通過已掌握的語法規律判斷出這是一個虛擬語氣,并非說話者真的長了翅膀。
再如,She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speech contest,which is very surprising.這個句子中的which一般指哪一個、哪一些,但放在句子中用普通含義解釋非常奇怪。在整個句子完成語法分析后,學習者發現,這是一個非限制性定語從句,which指的是前面一整句話的內容。
除了語法意義外,讀者應準確解讀句子的邏輯意義。有時候詞和句子的意義不是在句子語境中就能一目了然的,需要綜合整篇文章才能捕抓到其中的深刻含義。
又如《經濟學人》2020 年3 月有這么一篇文章A good medicine for the world economy under the threat of epidemics。作為新聞的標題,闡述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低落的世界經濟需要一劑良藥。在缺乏文章細節內容的情況下,讀者大都無法判斷a good medicine 到底是什么?是真的藥品呢,還是有其他隱含意義呢?在讀完整篇文章后,讀者獲悉這一劑緩解世界經濟下滑的良藥是各國政府消減利率等積極的貨幣政策。
又如,2020年2月的一則外刊新聞標題Buffett found his“elephant”in apple。它的表面意思是“巴菲特在蘋果中找到了‘大象’”。明顯語義不通,信息量較少,讀者無法由表及里。可以篤定的是“elephant”一詞用雙引號標出,應該具有特殊的寓意。讀者必須通覽新聞稿全文才理解透徹“大象”一詞:elephant用來指代實力雄厚,擁有強大競爭優勢的Ap?ple蘋果公司,是巴菲特尋找已久的大象般龐大的收購對象。
情景語境是言語行為發生的時空環境,不僅指言語發生的時間和空間,還包括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身份、周圍發生的事件、當時存在的人和物及話題或語域。因此,學習者對詞和句子的理解大都受到情景語境的影響。
在幼兒英語教學中,教師經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情景語境加深幼兒對詞句的印象和理解。比如在學習What color is it和各類顏色的表達時,教師會提前準備好不同顏色的卡片或物體,引導學生說出it’s red,green,yellow,blue,pink,purple等句型,讓幼兒輪流問答,在輕松活潑中既掌握了單詞又學會了運用。
又如以下這組對話:Speaker A:Mr. Reed is a selfish bastard.He did a lot of evil things. Speaker B:The weather is very nice,today,isn’t it?從句子上看,聽話者違背了話語的關聯性,沒有正面回應說話者的話語,而是說了些無關緊要的內容。但當時的場景是一次公共聚會,周圍熟知的人眾多,聽話者故意談論天氣繞開話題。話語的時空環境可以提供話語理解的相關背景信息。
有時候詞和句子的意義受與言語交際行為有關聯的社會文化背景或文化內涵的影響。社會文化背景包括文化習俗和社會規范兩個方面。文化內涵涉及話語雙方已知的共有的語言知識基礎或背景,有時指的是一些廣為人知的文學典故和諺語。
比如說《中國日報》在2000年2月的一則報道中有這么一段話:“Do as the Maoris do:United Nations Secretary-Gen?eral Kofi Annan does the‘hongi’,a traditional Maori greeting with Maori Affairs Minister Dover Samuels while meeting the cabinet in Wellington yesterday. Annan is on an official visit to New Zealand.”剛一接觸這個標題do as the Maoris do,覺得似曾相識,卻又不得其意。有些許文學背景的讀者可能會想到西方較耳熟能詳的一句諺語: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入鄉隨俗)。那么hongi來自新西蘭毛利語,表示“碰鼻禮”,是類似于握手或貼面禮表示對客人熱情歡迎的方式。
又 如 ,“This exhibition is called‘One year 1968:An American Odyssey’,and it was a very tumultuous time in American history,and I would say that many people across the world still also remember 1968.”這是來自VOA的一段英語新聞。第一句話這個展覽的名字叫“1968 年:美國奧德賽”。從新聞后面的句子讀者可以猜測到大概意思,1968年是美國歷史上比較動蕩波折的一年。但是如果缺乏歷史知識又缺乏文學常識,那么讀者是很難獲悉odyssey這個詞為何用在此處的。Odyssey源自古希臘盲詩人荷馬所作的英雄史詩《奧德賽》。《奧德賽》又名《奧德修記》,歌頌了主人公奧德修斯的豐功偉績,描述了他在特洛伊戰爭后輾轉十年返回家園的種種經歷。因此,odyssey詞義延伸到當代,表示漫長而充滿危險的艱苦歷程。
任何語言活動都要受到語境的制約。不管是大環境還是小環境,都會影響語言的音、詞、句或篇章等的學習和理解。除了以上分析的自下而上的六個維度外,學習者還可從語言學習的輸出或輸入角度出發,研究語境與口語、聽力、閱讀、寫作和翻譯等各項技能的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