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宇 邵文帥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隨著城鄉差距的逐漸縮小,土地管理問題備受關注,立足城鄉一體化建設現狀,分析土地科學管理方法,以此提高土地開發率和建成率,促進社會經濟常態發展。本文針對這一論題重點探究,希望能為同行提供理論借鑒,確保城鄉一體化建設目標順利實現。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年,以城鄉一體化建設為視角,高度重視土地管理,以期提高城鄉發展一體化總水平實現程度,取得小康社會建設的良好效果。2019年土地開發率約88.50%,土地建成率約93.0%,分別比2018 年提高1.31、0.30 個百分點(見表1)。2019 綜合地均稅收561.65 萬元/公頃,與2018年相比,約減少0.78%[1]。

表1 2019年土地開發率及土地建成率
從數據對比中能夠看出,土地開發、土地建成工作成效顯著,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地管理水平。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要求的變化,應適當調整土地管理方案,以此深化土地管理工作改革,更好地為人民群眾謀福利,實現和諧發展。
土地開發、管理不能一蹴而就,此項工作具有投資周期長、內容繁雜、情況多變等特征。土地規劃中,多數地區為追趕城鄉一體化建設進度,往往忽視區域特殊性,盲目向其他地區借鑒土地管理方案,即便能夠獲得利益,但僅限于短期利潤的獲取,難以實現經濟效益的長效增加[2]。之所以土地管理效果不盡如人意,還因為相關負責人環保意識淡薄、全局觀念較差,土地管理階段未妥善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間的關系,即退耕還林、邊毀林開荒等環節交叉進行。長此以往,“占補平衡”將流于形式,并且生態環境問題接踵而至,不利于人們生產、生活的穩定性。從鏈條運作角度來看,管理規劃起到導向作用,一旦指導方向偏頗,那么土地管理成效很難全面顯現,最終城鄉一體化建設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規劃未能科學、合理制定,那么資源浪費、環境惡化等問題會成為土地現代化管理阻力,不利于人與自然的良性發展。
城鄉一體化建設中,政府部門大力支持,尤其在土地管理工作中,政府向其傾斜財政資金,以此緩解土地開發、土地管理階段的資金短缺現象。實際上,土地管理經費缺口較大,單憑政府一方進行補助,難以迎合新時期土地管理需要。基于此,定要打破投資主體以政府為主的被動局面,適當拓寬籌資渠道,這既能減輕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壓力,又能滿足資金持續供應需求。
土地管理活動在城鄉一體化建設背景下開展,這項活動具有廣泛覆蓋特征。當前,土地管理工作大多停留于表面,管理制度更新速度遲緩,管理實踐中經常出現無據可依現象,導致土地管理效率大大降低。具體來說,農民集體概念尚未統一,所以集體所有權適用范圍未具體確定,使得土地管理工作無序開展。久而久之,土地管理有效性難以保證,并不同程度阻礙農村經濟建設,制約農村現代化進程。個別農村地區的土地規劃制度缺乏實用性,與土地管理相關的水利工程、環境工程、農業設施工程等管理工作低效開展。如果土地管理工作未嚴格推進,則城鄉發展差距會逐漸拉大,并且農民利益會受損,日后城鄉發展難以良性循環。除此之外,監管工作不到位,這是違規管理現象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城鄉一體化建設效果能否優化,重要原因之一即土地管理人員具備高素質、高水平。現今,土地管理團隊內部凝聚力渙散,多數管理人員的工作能力偏低,并且實踐經驗匱乏,在土地管理活動中,常因自身能力不足、準備不充分而產生多樣化問題,進而增加管理難度,影響城鄉一體化建設效果。如果相關部門忽視管理人員的培訓,或者管理團隊低效培育,管理人員從業自信心相應弱化,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將遇到重重阻力。
城鄉土地資源管理的過程中,應事先制定科學規劃,以便正向指導土地管理行為,讓管理工作具體落實。其中規劃起到全局統領作用,結合當地自然環境、農業發展現狀,實現土地的深度開發和合理規劃,真正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實際上,土地管理規劃是城鄉規劃的一部分,加強二者間聯系,促進建設、管理活動穩步進行。在此期間,相關負責人實施“占補平衡”原則,以此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全面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推動農業經濟、城市經濟協同發展。需注意的是,盡最大可能維持生態平衡,在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問題解決的基礎上,完善土地管理規劃,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土地管理活動涉及多個方面,此項工作具有復雜性、多樣性,為逐步完成土地管理任務,勢必要增強管理合力,即加強企業、政府、個人等多元主體間聯系,為土地管理方案制定提出合理化建議,減少土地資源閑置現象[3]。與此同時,這能為土地開發與利用提供所需資金,讓土地管理目標順利實現。因為土地管理效果與效益產出有一定聯系,為確保參與者利益合理配置,避免出現利益紛爭,定要啟動多元主體協同管理機制,探索風險共擔、利潤配置的平衡點。其中,企業有償投資、政府公益投資、個人有償投資,在調動各主體積極性的基礎上,增進主體間聯系,經協商協作優化土地管理效果。
管理規劃制定后,據此進行全過程管理,立足城鄉發展需求,制定短期、長期管理策略,讓土地管理工作有的放矢,進而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4]。因為城鄉功能不盡相同,基于功能定位制定管理目標,實現特色城鎮打造、魅力城市建設,以此起到示范作用,推動土地管理工作規范化進行。從整體空間管制角度出發,適時完善空間管制體系,根據各區域特色資源及個性化管理要求制定相應的管制策略,大大提高土地管理制度執行效率,為城鄉一體化建設助力。規范管制行為的過程中,啟動適度監管模式,并配備獎懲激勵制度,減少違規管控、隨意治理等行為,取得土地資源科學管理、高效利用的良好效果。此外,參與土地管理的人員,能夠以較高熱忱度執行土地管理職責,并積極配合上級領導布置的活動,為城鄉一體化建設階段的土地管理獻計獻策。
城鄉一體化建設期間,勢必要成立高素質、高技能管理隊伍,為土地管理提供人力資源支持,使管理問題逐項解決。培育合格的管理隊伍時,從優秀人才聘用、內部人才選拔等工作入手,其中,資格認證、專業技能、綜合素養等內容是外聘與內選的必要考察點,也是提升土地管理質量的基本要求。新時期下,城鄉一體化建設要求逐漸提高,對于土地管理人員來說,既要提升個人能力,又要借助團隊力量,推動土地管理工作高質量、高效率完成,使管理行為與管理規劃相契合。在專業管理隊伍支持下,城鄉差距呈縮小化趨勢,實現同步發展和共同富裕。隨著時代不斷變化,應面向土地管理人員進行培訓,適當提供再教育、外出學習機會,這既能增強從業人員含金量,又能為城鄉一體化建設儲備優秀人才,推動土地管理水平邁向新臺階。
城鄉一體化建設已成必然趨勢,對于土地管理工作,從業者應通過合理制定規劃、豐富開發投資主體、加大土地管理力度、構建專業管理隊伍等措施優化土地管理效果。這既能調動城鄉人們的參與熱情,又能為日后土地常態管理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