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水稻是中國主要糧食作物,在農業生產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水稻極易感染各種病蟲害,在防治病蟲害時存在過量使用及殘留農藥的情況,嚴重影響了水稻質量和產量,并損害了生態環境。因此,應推廣綠色農業理念,使用安全的水稻農藥減量技術,提高水稻質量和產量,保護環境,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1農藥使用現狀
1.1過度使用,浪費嚴重
化學技術的進步使得越來越多的農藥應用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效果較好,但許多農戶對農藥認識不足,過量噴灑農藥,不僅會影響水稻長勢,還會造成農藥浪費,污染種植環境[1]。
1.2使用隨意,防治效果較差
農戶們在選擇農藥時通常只關注其藥效,并沒有根據水稻病蟲害類型選擇合適的農藥。同種或同類農藥連續使用,病蟲會產生抗藥性,防治效果較差,嚴重影響水稻生長。
1.3忽略防治指標
在實際水稻生產中,農戶并未根據病蟲害發生規模、發生規律來進行針對性防治,導致防治成本較大、防治效率較低、防治效果較差。
1.4農藥殘留嚴重,污染農業生態環境
農藥作為一種化學制劑,容易殘留在水稻植株及土壤中,并隨著雨水進入河流或滲透到深層土壤及地下水中,嚴重破壞了土壤和水資源環境,一些不能被分解的物質還會長期存在于土壤中,對水稻的生長造成不良影響。
2農藥減量技術的推廣應用
2.1優化推廣政策
有關部門需加大農藥減量技術推廣政策的制定和宣傳。培養專業植保技術推廣人才,使其能夠真正深入一線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設置農藥減量資金專項,快速推進農藥減量技術的推廣應用;強化宣傳工作,營造農藥減量技術推廣氛圍,推廣科學用藥技術等[2]。
2.2實施農藥減量補貼機制
在現代綠色農業生產進程中,科學用藥已成為病蟲害綠色防控的重要內容,在新型高效環保藥劑、生物農藥、高效助劑補貼政策的實施下,各地綠色農藥應用率達90%以上,防治效果顯著。因此,應不斷完善并實施農藥減量補貼機制,提高農藥利用率,實現農藥減量的目標,地方政府需支持農藥生產廠家建立農藥使用可追溯制度,實施定向補貼制度,提升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水平和加大對低毒生物農藥的補貼力度。
2.3轉變傳統生產模式
現代農業的發展推動了水稻先進種植技術的應用,應用先進的水稻生產技術可提高水稻質量和產量。種植戶需樹立科學的種植意識,轉變水稻種植模式。與此同時,農技部門應深入農業生產一線,推廣先進的水稻生產模式,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作用,做好技術培訓工作,及時解決水稻種植疑難問題,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生產模式,推廣使用農藥減量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的健康發展[3]。
2.4優化防控技術體系
2.4.1農藝生態調控技術
農藝生態調控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優化區域種植模式,即在一定區域內統一實行稻—油模式或稻—鴨—油種養模式,避免稻油混栽,減少病蟲害及農藥用量;第二,提高水稻品種抗性,優化水肥管理,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
2.4.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手段包括燈誘、色誘、性誘、食誘技術等,比如水稻二化螟性誘劑防治效果較好[4]。
2.4.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術是利用天敵來進行蟲害防治,比如赤眼蜂可防治松毛蟲、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生物防治技術可減少農藥使用量,防治效果較好,可保護生態環境。
2.5提高農藥施用技術水平
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如氨基糖素、蕓薹素內酯等藥劑,提高水稻抗病蟲害能力。推廣植保機械,如無人機、自走式噴霧噴桿機等,提高農藥利用率,做到高效精準用藥;開展好病蟲害抗藥性監測工作,按照實際情況合理用藥,提高防治效果[5]。
綜上所述,水稻種植中的病蟲害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水稻質量、產量及種植戶經濟效益,通過推廣農藥減量技術,可有效減少農藥使用量,確保施用效果,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為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偉兵,鄭麗華,何興香,等.水稻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的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20(5):71-72.
[2]何偉.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種子科技,2020(18):104-105.
[3]歐高財,林黨恩,王勇.農業綠色發展新形勢下實現農藥減量的途徑[J].中國植保導刊,2018(12):83-85.
[4]廖宣元.忠縣水稻病蟲草害無公害綜防技術探討[J].南方農業,2019(26):7-8.
[5]盧仲良,孔學梅,袁文龍,等.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5):89,93.
(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農業農村局譚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