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
小麥莖基腐?。╟rown rot, CR)是一種由多種真菌引起的土傳病害,主要包括根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 Bs)、禾谷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Fg)、假禾谷鐮刀菌(F. pseudogra‐minearum, Fpg)等多種病原物,現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土傳病害之一,目前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等國廣泛發生。小麥莖基腐病對小麥生產危害極大,經濟損失巨大[1]。小麥莖基腐病可使小麥減產35%,嚴重時可導致小麥絕收。
目前,中國小麥莖基腐病已成為小麥生產主要病害,并呈不斷擴散態勢[2]。本文對比了拌種或莖葉處理對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治效果,以期為小麥莖基腐病高效防治提供技術指導。
2試驗材料及方法
2.1拌種藥劑
拌種藥劑分別為枯草芽孢桿菌菌劑,由南京厚稷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碧護(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由德國阿格福萊農林環境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硅肥,由煙臺易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市場銷售;6%戊唑醇(立克秀),由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提供;12%過磷酸鈣,由安徽銅官山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市場銷售。
2.2莖葉處理藥劑
莖葉處理藥劑分別為碧護(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由德國阿格福萊農林環境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硅肥,由煙臺易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市場銷售;逆施美葉面肥,由河北博嘉農業有限公司提供;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由江蘇藍豐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5%氰烯菌酯懸浮劑,由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00 g/L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由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430 g/L戊唑醇懸浮劑,由鹽城利民農化有限公司提供;40%丙硫菌唑懸浮劑,由江蘇東臺東南農化有限公司提供;40%葉菌唑懸浮劑,由江蘇東南植保有限公司提供;菌刀(24%井崗霉素水劑),由武漢科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銷售;24%噻呋酰胺懸浮劑,由鹽城利民農化有限公司提供;25%丙硫菌唑粉劑,由南京惠宇農化有限公司提供;60%葉菌唑·福美雙可濕性粉劑,由南京南農農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提供;生物農藥由山東農業大學提供。
2.3試驗地概況
試驗田位于江蘇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東辛分公司海北生產區11大隊9號地,前茬作物為水稻,小麥品種為煙農19,于2019年11月12日采用機器撒播方式播種。肥料施用情況為:基面肥施用量為尿素10 kg+磷二銨15 kg、返青肥尿素10 kg、拔節肥尿素15 kg和倒二葉肥尿素5 kg。
2.4拌種處理及藥效調查
拌種處理過程為:施用12%過磷酸鈣作為基肥,施用量為5.33 kg/hm2,耕地前先均勻撒施2.67 kg/hm2,進行耕翻;播種前,再均勻撒施2.67 kg/hm2,結合整地淺施入土;施用250 mL硅肥原液拌小麥種20 kg;施用100 mL枯草芽孢桿菌菌劑拌小麥種10 kg;施用碧護1 g拌小麥種15 kg;施用6%立克秀4 g拌小麥種10 kg。每個處理面積為0.33 hm2,不設重復處理。
2.5莖葉處理及藥效調查
莖葉處理過程為:施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施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1 500 mL/hm2;施用200 g/L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750 mL/hm2;施用430 g/L戊唑醇懸浮劑349.5 mL/hm2;每公頃施用40%丙硫菌唑懸浮劑375 mL;施用40%葉菌唑懸浮劑375 g/hm2;施用24%井崗霉素水劑375 mL /hm2;施用24%井崗霉素水劑450 mL/hm2;施用24%噻呋酰胺懸浮劑300 mL/hm2;施用25%丙硫菌唑粉劑600 g/hm2;施用60%葉菌唑·福美雙可濕性粉劑900 g/hm2;每公頃施用生物農藥1.5萬g;施用逆施美葉面肥:在小麥莖基腐病發病前10 d連續噴施2遍(間隔7 d)逆施美功能型葉面肥800倍噴霧;硅肥作葉面肥噴施,苗期液體硅肥稀釋800~1 000倍噴霧,生長期稀釋600~800倍噴霧處理,7~10 d/次;碧護作為葉面肥噴施,噴霧量為30 g/hm2;設置清水對照處理,每個小區面積為20 m2,設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
試驗于2020年3月2日進行,采用人工背負式噴霧器進行機械均勻噴霧,畝對水量為30 kg。施藥后持續觀察小麥是否發生藥害,在小麥返青拔節期、灌漿期進行藥效調查。
2.6計算分析
病情指數(%)=∑(各病級株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株數×發病最重級的代表數值)×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平均病指-處理區平均病指)/對照區平均病指×100
采用SPSS軟件對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比較數據之間的顯著性差異。
3結果與分析
3.1拌種處理對小麥的安全性分析
在拌種施肥處理小麥苗后,測量其株高、根長、葉齡、鮮重、根鮮重及分蘗數,結果表明:各處理株高均高于對照藥劑立克秀,其中碧護處理株高最大,達17.4 cm,其次為硅肥,株高為15 cm,且碧護、硅肥處理與對照藥劑立克秀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在根長方面,碧護處理根長最長,達10.3 cm,其次為對照藥劑立克秀,根長為10.1 cm,枯草芽孢桿菌處理根長第三,長度為9.8 cm,方差分析表明碧護、立克秀處理與硅肥、過磷酸鈣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在葉齡方面,對照藥劑立克秀葉齡最大,為4.5葉,并且與其它各個處理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在鮮重方面,碧護處理和對照藥劑立克秀處理重量最大,為0.5 g,并且各處理之間無顯著差異;在根鮮重方面,碧護處理根鮮重最大,為0.2 g,其次為枯草芽孢桿菌處理,根鮮重為0.1 g,上述2個處理與過磷酸鈣、硅肥處理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在分蘗性方面,碧護處理分蘗數最多,為1.4個,其次為對照藥劑立克秀,分蘗數為1.4個,方差分析表明各處理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3.2不同拌種處理對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治效果
通過冬前苗期調查發現,小麥莖基腐病未發病。在春季小麥返青拔節期間,小麥莖基腐病開始顯癥,據4月9日調查結果顯示,各拌種處理對小麥莖基腐病防效均較差,僅硅肥處理防效較好,防效為39.6%;通過5月23日白穗率調查發現,對照藥劑立克秀處理白穗率最高,達5.6%,其它處理白穗率均低于對照藥劑立克秀,其中白穗率防效最好的為12%過磷酸鈣,防效達83.4%,其次為硅肥處理,防效達81.2%,碧護處理位列第三,防效為76%,枯草芽孢桿菌處理防效最低,為69%。
3.3不同拌種處理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后期拷種結果表明,對照藥劑6%立克秀結實率最高,達87.1%,其次為12%過磷酸鈣,結實率為82.8%,其它處理結實率均在80%以下;在成穗數方面,12%過磷酸鈣處理畝穗數最高,達559.5萬/hm2,其次為對照藥劑6%立克秀,穗數為498萬/hm2,其它處理穗數均低于對照藥劑;在穗粒數方面,硅肥處理穗粒數最高,為31粒,其次為對照藥劑6%立克秀,穗粒數為30粒,其它處理穗粒數均低于對照藥劑;在千粒重方面,枯草芽孢桿菌處理千粒重最高,達47.4 g,其次為碧護處理,千粒重為44.8 g,對照藥劑6%立克秀位列第三,為44.5 g;在理論產量方面,12%過磷酸鈣理論產量最高,達6 954.2 kg/hm2,比對照藥劑6%立克秀產量高299.3 kg/hm2,其次為枯草芽孢桿菌,產量為6 755.7 kg / hm2,比對照藥劑6%立克秀產量高100.8 kg/hm2,硅肥和碧護處理理論產量均低于對照藥劑;割方實產結果表明,12%過磷酸鈣處理產量最高,達7 159.5 kg/hm2,比對照藥劑6%立克秀產量高694.2 kg/hm2,其次為枯草芽孢桿菌,產量為6 957 kg/hm2,比對照藥劑6%立克秀產量高491.7 kg/hm2,碧護處理位列第三,產量比對照藥劑6%立克秀高129.3 kg/hm2,而硅肥處理產量低于對照藥劑。上述結果表明,12%過磷酸鈣施肥處理及枯草芽孢桿菌、碧護拌種處理對小麥的產量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4春季莖葉處理對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治效果
4月9日莖葉處理調查結果表明,各處理病情指數均在10%以上,病指防效較差,其中防效最好的為40%丙硫菌唑375 mL/hm2,防效為46.7%,其它處理防效均較差,方差分析表明各處理之間無顯著性差異;5月23日白穗率調查發現,各處理白穗率均在10%以上,白穗率發生較重,其中25%丙硫菌唑600 mL/hm2處理白穗率最低,為10.2%,白穗率防效最高,為37.4%,其次為碧護處理,白穗率為10.3%,白穗率防效為36.5%,其它處理防效均較差,大部分處理重于清水對照。上述結果表明,試驗藥劑對小麥莖基腐病均沒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僅丙硫菌唑、氰烯菌酯、碧護等藥劑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4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中冬前拌種處理結果表明:施用12%過磷酸鈣作為磷肥,在一定程度上可減輕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程度,使得小麥白穗率下降,產量提升;通過硅肥、碧護等拌種處理,可提高小麥抗病能力,降低小麥莖基腐病發生概率。采用多種藥劑防治的春季莖葉處理對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效較差,僅丙硫菌唑、氰烯菌酯、碧護等藥劑具有一定防治作用,說明防控小麥莖基腐病當前缺乏特效防治藥劑。由于小麥莖基腐病是一種土傳性病害,因此不可依賴春季莖葉處理,需選擇高效拌種藥劑在冬季前進行種子處理,才能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周海峰,楊云,牛亞娟,等.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動態與防治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14,43(5):114-117.
[2]田中文,張釗,王國軍,等.小麥莖基腐病的初步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5,61(3):18-19.
[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東辛分公司姚繼剛,李艷朋,李猛,劉鴻恒,李秀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