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帆

世界經濟的任何疲軟對中國經濟在新冠疫情之后的經濟復蘇,都不是一個好消息。從2020年的疫情沖擊過程來看,中國經濟的迅速復蘇,除了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與調整,網購在某種程度上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網購已經占到社會零售總額的20%以上。據調査統計,在過去的2020年疫情期間,餐館線下業務減少75%,線上業務減少40%,線上業務的減少幅度大大小于線下業務,且40%的餐館在從事外賣業務,其中一半以前沒有做過外賣;游樂園、博物館、酒店、航空等市場的業務數據暴跌,但線上影視、在線教育等市場飛速擴張。
疫情影響下的人員隔離,大多消費行為還是能夠通過網購、電商渠道完成。當然,這樣的購物模式并不是2020年才出現,但這一次,線上購物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人員隔離對零售消費的影響。尤其是一些直播電商,最近幾年都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甚至車、房等耐用消費品也已經開始嘗試線上銷售。此外,還有遠程辦公、在線娛樂,一些新聞、游戲、短視頻的用戶規模和使用時間均有明顯的增長,這其中不乏疫情起到的加速器的作用。這些經濟形式,我們統稱無接觸經濟,這也是疫情留下的痕跡。
總體來講,無接觸經濟有很多體現形式,電商、生活服務、遠程辦公、遠程醫療、線上娛樂、線上教育、在線銷售、智能物流等,這些和整個產業信息化、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基礎支持關系密切。可以說無接觸經濟是數字經濟的一部分,2020年它們之所以突出,就是因為疫情的沖擊。新的模式、新的技術,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滿足商業應用或者社區應用的需求,其實和不同路徑成本有關系。
由于疫情影響,人和人當面互動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在線互動的效果可能沒有面對面互動那么好,但成本低多了,因此從線下轉為線上的無接觸互動就能符合成本收益比。所以,這次疫情把數字技術的潛能顯性化了,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相互之間只通過數字技術,不需要面對面也能達到互動的效果,這個成本的降低意味著數字經濟應用的范圍、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將不斷增加,這是疫情下無接觸經濟給我們的一個啟示。
以上介紹的是無接觸經濟的一些形式,有一些在疫情過后可能不會持續或放緩,但這次疫情揭示了數字經濟發展的潛力,告訴我們數字技術改變模式、社會管理方式的未來離我們更近了。
從這一次疫情來講,它給我們展示得更多的是賦能人,也就是技術增加我們的勞動生產力。
第一,中國的數字經濟在某些領域,尤其是電子商務、數字金融領域是相對領先的。用大數據做風控替代抵押資產或許會使得普惠金融真正成為可能,這將是一個世界性的貢獻。而且在這次疫情沖擊的過程中,數字經濟確實比較好地發揮了宏觀經濟穩定器的作用,所以我們要更加重視這樣的業務形態的發展。

第二,在這些新的數字經濟形態發揮作用的過程中,確實也受到很多其他方面的牽制。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光靠簡單的算法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比如,疫情期間,由于物流中斷、人流停頓,電商運營難以維持,即便每年能發放一千萬筆貸款,但仍然存在怎么具體發放下去的難題。有一些機構,包括互聯網金融機構、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其他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都在努力去做。關鍵是能不能直接把錢輸送到離中小微企業更近的地方,數字金融和電商能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數字經濟的發展才剛剛開始,使得支付和某些交易成為可能。雖然在順暢、效率、安全方面還存在很多可以彌補的空間,但是起碼這一次疫情期間,數字經濟非常好地展示了無接觸交易的價值。電商之所以能發展起來,部分是受到了非典疫情的刺激。那么在這次疫情之后,會不會催生新一輪數字經濟的大幅度發展?其實,我們某些企業或領域已經做得很好,比如華為,比如5G,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更加積極地去擁抱這些技術進步,加快數字化轉型。
最后,愿大家一道早日成功戰疫,2021年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