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不管是從法律層面還是從現實需要層面,家庭教育指導都是學校應然和必然的工作。學校主動而系統地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更有利于促進自身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體系要從家長、教師和學生三方面出發來構建,最終實現家校共育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體系;家校共育
教育始于家庭,家庭教育伴隨人的一生,影響人的一生。同時,家庭教育也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學校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要發揮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作用。
一、家庭教育指導
是學校要履行的應然與必然職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有關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應當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也規定:“學校、教師可以對學生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2015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中小學幼兒園要結合實際制定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具體方案,做到責任到人,措施到生。”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應該而且必須承擔家庭教育指導職責。學校教育需要家長的支持,家庭教育也需要學校的指導。因此,幫助家庭教育走出誤區并提高質量,促進家校共育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進入信息化時代,學校不再是一個封閉系統。學校教育出現的問題,在很多時候是由于得不到家長的支持或家庭教育出現問題導致的。如寄宿制中學的手機管理問題,雖然學校明令禁止學生帶手機回學校,但偏偏就有不少學生將手機帶回學校,其中一部分就是得到了家長的默許和支持。有些家長甚至公然反對學校的管理,導致家校矛盾和沖突。不少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都有這樣無奈的感嘆:“不怕學生難教,就怕家長難纏。”“不怕家長不知道,就怕家長不講理。”因此,學校教育問題長期沒有得到妥善解決與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根基存在很大關系。學校應肩負起家庭教育指導職責,這不僅是當前教育綜合改革的現實需求,也是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必然選擇。
二、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目標和體系
我國學者關穎在《家庭教育指導者培訓教程》中指出,家庭教育指導是指家庭以外的機構、團體和個人為家庭發揮積極的教育功能而提供的專業援助與指引[1]。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其家庭教育指導職責不僅僅是幫助家長做好自身的家庭教育,促進家庭發揮積極的教育功能,還包括推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融合共建,用大教育觀統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力量,使之達到和諧共振,共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因此,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目標應該包括兩方面。一是指導廣大家長做好自身的家庭教育,即要以家長為教育對象,以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為內容,以喚醒家長的家庭教育主體意識和轉變家長教育觀念為目的。二是促進家校共育,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整體效能,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保駕護航。所謂家校共育,可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描述:如果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左手,學校教育是孩子的右手,當左右手的夾角是180°時,代表家校努力方面不一致,甚至存在家校矛盾,受害的是孩子;當左右手的夾角越來越小,則說明家校合作的力度越來越大,家校關系越來越和諧,孩子成長越來越健康;當左右手的夾角為0°時,說明家校之間同向同力、同心同德,這就是共育,最終受益的是孩子。
家校從合作走向共育,共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是家長和教師都希望達到的目標,也是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為此,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體系應包括圖1所示的幾個方面。
1.家長是學校家庭教育指導的直接對象
學校家庭教育指導的直接對象是家長,指導工作目標包括兩方面。一是指導家長做好他們自己的家庭教育,承擔起家庭教育主體責任,而不是將孩子的教育全權交給學校和教師負責。二是引導家長為了孩子發展主動參與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家長的資源優勢和家庭教育的獨特優勢,與學校教育形成優勢互補、合力共振。這是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重難點,需要學校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做好。為此,應該組成由校長牽頭、主管德育副校長具體負責、包括心理教師和骨干班主任教師的團隊,按照“一校一團隊”的形式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2.教師是學校家庭教育指導的間接對象和主要實施者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執行者,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在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中,教師有兩個身份:一是學校家庭教育指導的間接對象,二是家庭教育指導的主要實施者。教師是專職的教育從業人員,但是對學校教育工作相對更熟悉,而對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相對不熟悉,特別是一些年輕教師對此會更加陌生,如果貿然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可能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但教師是能夠密切聯系家長、了解家長需求以及把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專業人員,他們有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先天優勢,而且家庭教育指導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家校共育,這是有利于學校教育工作開展的,所以家庭教育指導也是教師必然的工作范疇。因此,從教師不熟悉家庭教育指導這一角度來看,他們需要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接受相關專業指導,是學校家庭教育指導的間接對象;而從教師的工作范疇和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優勢與實效性來看,他們又是家庭教育指導的主要實施者。
對教師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目標有兩方面。一是引導教師為了教育主動與家長建立同盟。教師既要明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職責分工,避免學校教育家庭化和家庭教育學校化,又要清楚地認識到家校雙方是因為共同的對象、共同的目標而形成的合作伙伴關系。二是指導教師有效實施家校合作,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發揮和諧共振的最大效能。學校管理者要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開展有關家庭教育指導的校本培訓和教研,使每一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學習并掌握關于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導的專業知識,自覺在工作崗位上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實踐。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有效性,關鍵取決于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
3.學生是學校家庭教育指導的最終受益者和能動主體
學校家庭教育指導的目標,最終是指向學生的,要以學生為本,極大地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權利。因此,學生是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最終受益者。而“一切為了學生”并不能否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不能忽視學生自我成長和自我教育的主體意識。若學生成長中出現問題,作為學校教育主要實施者的教師和家庭教育主要實施者的家長自然不能免責,但也不能把責任全都推給教師和家長,學生作為能動主體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要警惕“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的教育“萬能論”,也要防止“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的家長“原罪論”[2]。所以,學校也要指導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承擔起自我成長和自我教育的責任,體貼父母,尊重師長。
此外,學校還要引導學生發揮家校共育的紐帶作用,使教師和家長真正成為助推自己健康快樂成長的重要力量。這是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基礎。學校在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時,既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又要注意避免把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變成學生教育活動。例如,家訪作為常見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如果是“學生有問題才去家訪”,那么家訪的目的就是與家長商量如何解決學生的問題,也就變成了學生教育活動,由此可能導致學生的反感,進而引發其與家庭和學校的矛盾。
上文雖然將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分為三方面來闡述,但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其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在“以生為本”理念下,學校應組織教師開展有關家庭教育指導專題的校本培訓和研究,提升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力,讓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自覺主動地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全面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喚醒家長的家庭教育主體意識,從而努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三、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體系的實施途徑
學校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途徑多種多樣,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以家長學校為主陣地的家庭教育指導
家庭教育指導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么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3]”家長學校就是家長學習、提高教育素養的場所,成立了家長學校的學校就應該努力將其辦好,按照《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的要求系統地向家長宣傳教育政策法規并傳授家庭教育知識與方法,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具體指導形式可以是集體專題講座與育兒經驗分享、小組案例教學與研討、個別咨詢與輔導,也可以是面對面教學與網絡直播相結合,還可以是家教論壇、家風辯論賽、家庭教育情景劇、家庭教育宣傳月活動等。只要有利于提高家長家庭教育素養的活動都屬于此類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要將此類家庭教育指導做到課程化、系統化和常態化。所謂課程化,是指家長學校的教育主題要課程化,要根據《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的要求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不同年級的家長開設不同的課程。例如,小學一年級要有針對性地開設“幼小銜接”“良好學習習慣養成”“正確看待孩子的同伴交往”等課程。所謂系統化,是指在內容上,針對不同年級應該設計不同的課程,不重復、不交叉,形成課程體系;在形式上,既有必修課程也有選修課程,將專題講座與案例研討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專家授課與同伴交流相結合等。所謂常態化,是指把家庭教育指導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并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如廣東省東莞市開展10年的“家長持證上崗”項目[4],有課程、有計劃、有活動、有檔案、有評優,更重要的是有考核,形成了“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的良好氛圍。
2.以家長委員會建設為抓手的家庭教育指導
學校家庭教育指導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同頻共振,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學校、教師要主動接納所有對學校教育有幫助的力量,特別是來自于家長的豐富資源。學校應該以家長委員會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主題多樣、豐富多彩的家長助教活動、爸媽故事會活動、家長志愿者活動、家長護學崗活動、親子活動以及家長督學、家長代表大會等。在此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兩個問題:一是重視家長委員會的地位和作用,以開放的思想和大教育觀來接納他們對學校的監督,彰顯他們對促進學校發展和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初心與權利;二是避免家長委員會過度干涉學校辦學和教師教學的自主權,促成其與學校教師同心同德,結成教育同盟,共同呵護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
3.以家校溝通為常態工作的家庭教育指導
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幾乎每天都與本班學生的家長接觸或交流,那么,家校溝通便成為了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工作的常態。家校溝通的途徑和方式包括群體性的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分散性的《家校聯系冊》《給家長的一封信》、作業本、家長微信群與QQ群,以及家長約談、家訪、電訪、個別跟蹤指導等。當然,采用什么樣的溝通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相互交流中求同存異,落實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幫助家長承擔起家庭教育主體的責任,最終達成教育共識,促進家校共育。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學校應該把家庭教育指導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和日常管理,并結合現代學校的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有的放矢地開展相應工作,把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做出特色、做成品牌。
參考文獻
[1]關穎.家庭教育指導者培訓教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94.
[2]晏紅.家庭教育指導不必心理學化[J].家庭教育,2017(10):18-20.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397.
[4]張潤林.家長“持證上崗”的東莞10年[N].中國教育報,2019-03-21.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