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
[摘?要]從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與當代教育的突出要求,可分析確定當前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孩子完善的人格。家庭教育可以從安全與歸屬感、積極的自我概念、積極的情緒體驗、張弛有序的生活節奏四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進行積極的自我健構,發展健康的人格。
[關鍵詞]家庭教育;核心任務;人格;自我建構
家庭對個體的成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家庭是孩子建立安全感與自信心的重要場域,是他們積極自我建構的初始環境,對他們三觀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基本前提。明確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與實施策略,對增強家庭教育的科學性與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代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教育是社會的一個重要子系統,其發展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或促進。只有充分考慮教育在整體社會發展中的價值,才能更好地理解當代教育。同理,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子系統,也需要在教育的視角下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家庭教育的內涵。
1.社會發展對教育的基本要求
從古代社會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當代社會“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教育的具體目標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變化,但是教育要為社會建設與發展服務的基本價值指向一直沒有變[1-2]。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從一個自然人逐步轉變成社會人的過程。就教育的本質而言,任何學科都是教育的載體,任何學科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促進人的發展,幫助人最終成功融入社會生產。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應用,越來越多的簡單重復勞動將被機器所取代,未來社會對勞動者的創新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將提出更高的要求[3]。所以,強調德育實則是對教育本質的再強調。
2.核心素養時代的家庭教育
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發布,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六大素養和18個基本要點。分析核心素養包括的三個方面,文化基礎強調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社會參與強調承擔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自主發展強調個人能力的不斷提升[4]。分解這三個方面的教育任務,文化基礎牢不牢固主要看學校教育能否處理好分科教學的深度與廣度,社會參與真不真主要看家庭教育能否讓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保持基本的善意,自主發展好不好主要看前面兩個任務的完成情況。掌握了各個領域的基本知識和學習方法,就具備了繼續學習的可能性;保持對社會的熱愛與責任心,就會為個體繼續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3.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學校與家庭作為影響青少年發展的兩個最重要的場域,在教育功能的發揮上應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家庭任務的核心在于培養孩子完善的人格,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這些積極的心理要素對于幫助孩子處理好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承擔起社會責任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家庭教育缺失,僅靠學校教育,將受到教育時間與教育功能所限,很難完成全部的教育任務。所以,家庭教育在未來教育中的地位將更加重要,其功能是相對獨立的。在核心素養時代,家庭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將對青少年的成長成才非常不利。
二、家庭教育的實施策略
1.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與歸屬感
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安全感與歸屬感的滿足尤為重要。如果孩子在童年階段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與歸屬感,則會降低他對未知世界探索的興趣,損害他對積極自我的建構,影響他對周圍世界的積極認知[5]。
一是家庭成員之間和諧融洽的關系將營造出溫暖、穩定的家庭環境,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礎。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發生沖突,就會感到不安和恐懼。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和諧的婚姻關系。二是家長的情緒也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獲得。家長如果能夠保持積極平和的情緒,維持穩定、有序的生活,就能夠增加孩子的掌控感,使他們降低對未知事物的焦慮,并增加對外界空間的探索行為。三是家長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也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獲得。如果家長能對外部危險因素做出合理的反應,就能降低孩子的恐懼,幫助他們形成對外部世界的理性認識。四是孩子在家中的歸屬感主要來源于父母的陪伴,游戲與交流是必備要素。親子游戲可以調節家庭氣氛,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通過親子交流,家長可以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現,及時幫助孩子疏解消極情緒,引導他們學會應對成長中的壓力。
2.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
青春期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個體就會按照對自我的認知去指導自己的行為,與外界進行互動,而與外界互動的結果又會強化個體對自我的認知,如此往復循環,個體的自我概念就會愈發穩定[6]。
在親子互動中,父母的積極反饋是幫助孩子形成積極自我概念的基本前提。為此,家庭需要營造民主的氛圍、支持性的教育環境,要讓孩子在生活中不斷增強自主感、參與感和控制感。父母應結合具體生活事件,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提供積極反饋,并且不限于口頭評價。如果父母能夠發現孩子的優勢與進步,及時給予鼓勵和賞識,就能通過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幫助孩子完成積極的自我建構。反之,如果父母總盯著孩子的缺點并經常批評他們,孩子就會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即便客觀上能夠取得成功,主觀上也會陷入不斷懷疑的痛苦循環。此外,對孩子人格的侮辱與不尊重,會使他們將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對立起來,喪失對周圍人的同理心,削弱其承擔社會責任的意愿與能力。而將個人尊嚴與具體行為表現過度捆綁,會讓孩子降低對人本身價值的尊重,致使其在自卑與自負中搖擺,喪失形成自信與謙遜的優秀品質的機會。
3.以積極的情緒體驗激勵孩子成長
以積極的情緒體驗激勵孩子成長,是促進孩子社會參與能力提升的關鍵。但是很多家長為了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過度渲染社會競爭的殘酷性,試圖通過增加孩子對未來生活的焦慮感來啟動他們的學習行為。有時候,這種方法的確能夠起到激發動機的效果,但同時也會引發內在的不安。如果這種消極情緒體驗被不斷強化,就會影響孩子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貢獻社會的熱情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從個體的角度來看,消極的情緒激勵會透支一個人未來的動力,使人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消極的情緒激勵會降低整個社會的幸福感,致使勞動者喪失創造更美好生活的熱情。
需要注意的是,強調以積極的情緒體驗激勵孩子成長,并非要杜絕消極情緒體驗的產生。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挫折并由此產生消極情緒體驗,這是生活的真實狀態。消極情緒情感也是個體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并合理表達消極情緒情感,不僅能夠幫助孩子掌握壓力紓解的有效手段,而且能夠全面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增強孩子的人文情懷[7]。這將促進孩子換位思考,提升溝通協作能力,進而增強抗挫折能力。挫折教育不是要為孩子刻意制造挫折,而是要教導孩子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本來就存在的挫折。增強孩子抗挫折能力的關鍵,不在于孩子經歷了多少挫折,而是他能否接納未來可能出現的挫折以及相應的結果。
4.幫助孩子建立張弛有序的生活節奏
家庭是孩子建立生活秩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場域[8]。幫助孩子形成張弛有序的生活節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務。具體來講,張弛有序表現為:緊張與放松能夠合理分配,不同方面或領域的投入精力能夠合理分配,生活中的大部分活動能夠保持相對穩定。
緊張與放松的交替,除了能夠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生物節律,保持高效的學習投入,更好地適應生活以外,還能讓他們增加積極體驗、擴展心理空間。當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能夠張弛有序,就會體驗到生活本真的快樂與幸福,這對于增強孩子的情緒感受力與控制力具有積極意義。有序的生活節奏也有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能夠使孩子在投入較少的認知資源與控制資源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較高的學習與生活效率。
意志力的培養和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致的。在習慣養成的初期,必定會涉及自我調控的過程。隨著規律或習慣的逐漸形成,個體投入的調控資源也會逐步減少,最終實現動作行為、思維習慣的自動化,即習慣養成。而在這一過程中自我控制的訓練及自我控制資源的積累,也直接關系到個體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即個人意志力的提升。
三、結語
家庭教育的情境和實踐場域會不斷變化,而個體的成長是內部心理系統不斷建構的過程,因此家庭教育也應該具有系統性。在具體實施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把握以下三個原則:一是積極認知原則,即幫助孩子形成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認識;二是積極情緒原則,即要在教育活動中激發孩子積極的情緒體驗,讓消極情緒能夠得到充分紓解;三是積極行為原則,即家庭教育應該促進孩子主動行為與利他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孟瑞婷,俞愛宗.傳統家庭教育的基本內涵及現實意義[J].教育現代化,2019,6(57):258-259.
[2]王偉,王娟娟,張娉婷.論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智庫時代,2019(48):258-259.
[3]張志勇.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思想(三)[N].中國教育報,2017-08-09.
[4]葉金煜.核心素養下的家校協同[J].基礎教育論壇,2019(26):69-70.
[5]金映雪.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問題與對策——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角度[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3):127-128.
[6]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4,29.
[7]董妍,方圓,郭靜.父母教養方式與嬰兒適應行為的關系:消極情緒的調節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9,27(3):586-590.
[8]孫云曉.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N].中國婦女報,2019-08-24.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