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娟
游戲是兒童學習的重要途徑,而數學本質上是數字、符號、圖形、關系和邏輯規則下的思維游戲,因此,將數學課程與游戲相結合,可有效提升兒童對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當下,親子共讀在促進親子關系以及兒童發展中的作用已被更多家長和教育者所熟知。基于此,筆者探索并實踐了親子數學游戲活動,建構了隱性驅動的數學課外學習場域,以促進兒童數學能力健康發展。
一、親子數學游戲的價值探尋
1.讓兒童從“現身”到“具身”
目前,幼兒園階段更重視課程游戲化,且得到了家長的普遍認同。但到了小學階段,就發生了生硬的轉變,很多家長開始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事實上,兒童認知世界的方式與成人存在很大差異,兒童的學習方式也與成人存在很大不同。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學習方式的驟然變化往往會引起兒童明顯的不適應,許多兒童課上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數學學習興趣逐步減弱。然而在數學游戲場域中,兒童則能夠實現從“現身”到“具身”的轉變,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
2.讓學習從“做題”到“做事”
現實中,家長往往更關注孩子短時期易于實現的學習目標,如對數學知識點的記憶和掌握,以及考試成績和應試能力等,這使兒童學習數學的方式常常局限于“做題”,從而造成對數學的抵觸心理。作為一種隱性驅動的活動形式,“親子數學游戲”具有數學學習“活動化”的顯著特點。即:將單一的、重復的數學練習轉變成生動的、具體的和兒童喜愛的游戲活動,使兒童的學習從“做題”轉變為“做事”,讓兒童在親子游戲活動的過程中自然、順暢地實現“數學生長”。
3.讓家長從“陪伴”到“培育”
在全社會日益重視家庭教育的今天,“陪讀”現象普遍存在,但其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由此而產生的“假性陪伴”現象,其主要原因是家長未能與孩子產生積極有效的互動。“親子數學游戲”活動能使家長真情投入,實現親子間在活動行為上的共存與匹配,促進親子雙方在思想上、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共同生長,從而使家庭教育實現從“陪伴”到“培育”的根本轉變。
二、親子數學游戲的實踐案例
雖然兒童和家長是親子數學游戲活動的兩大主體,但在選擇和實施游戲方面,很多家長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需要教師設計數學游戲并推介給家長進行組織實施。教師可以根據低、中、高三個年段兒童的心理特點、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和能力,有針對性地開發和設計直覺游戲、感覺游戲、知覺游戲等系列親子數學游戲。
1.直覺游戲:在具象中強化新知
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思維尚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教學可重點圍繞小學低年級兒童經常接觸的玩具、積木、數字卡片等具體物品,設計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直覺游戲”。例如,一年級兒童數學學習的重點是20以內的“進位加”和“退位減”,其中“退位減”更抽象,兒童不易掌握。對此,可以常見的撲克牌為道具,設計“我是口算王”親子游戲。游戲開始,先在桌面上放一張10和一張9兩張主牌,正面朝上。同時,額外從A-10各1張的十張牌中隨機抽取一張,將其與桌面上的10加起來組成“十幾”,再減去9,要求游戲者直接說出得數。在游戲過程中,家長可以引導兒童觀察撲克牌中圖案的點數,將抽象思維轉化為具體形象思維,形象生動地展示“破十法”,在激發兒童興趣的同時,起到鞏固新知的作用。
2.感覺游戲:在表象中內化舊知
小學中年級兒童的思維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對此可設計圖形轉換等具有表象思維性質的“感覺游戲”。例如,在兒童初步認識平面圖形后,可設計“七巧板PK賽”親子數學游戲,要求家庭成員將一張正方形的紙變成“七巧板”,并利用“七巧板”拼圖講述一個故事。這一游戲不僅可以從數學學習層面上幫助兒童了解七巧板的構成和基本平面圖形,同時還能映射兒童在語文學科中學到的知識,以及綜合考慮構圖美觀和色彩選擇等美術學科素養。
3.知覺游戲:在抽象中深化認知
高質量的數學游戲不能僅滿足“趣”的條件,還要善于融合具有挑戰性的知識點,促進兒童對核心知識的理解,提升兒童數學思維水平。因此,在設計親子數學游戲時,應始終把“思”作為游戲的靈魂,使游戲指向數學學習的核心和本質。例如,圍繞“數與代數”專題,可設計數學運算、邏輯推理和數學建模等具有抽象思維特點的“知覺游戲”。以猜數游戲為例,兒童可先在心里想一個數字(保密),然后根據家長指令計算。即:用你想的數乘6;再加上12;用第2步得到的和除以4;再減去原來想的數的1.5倍。游戲的神奇之處在于,家長并不知道兒童心里想的是幾,但能說出兒童最后的計算結果一定是“3”。感受神奇的同時,還可以引導兒童思考背后的數學規律,從而培養代數思想、逆向思維等。
三、親子數學游戲的實施策略
1.游戲設計:植入“數學因子”
設計數學游戲一般可采取兩種策略。一是依托教材,把數學知識和學習過程“游戲化”。通過游戲的視角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將枯燥、抽象、艱深難懂的數學知識與問題轉化為生動、直觀、具有趣味性的游戲活動。二是緊扣生活,將游戲內容“數學化”。如在兒童喜聞樂見的“跳格子”“丟手絹”等傳統游戲中植入“數學因子”,將其改編成數感游戲、找規律游戲等,讓兒童在游戲過程中輕松習得數學知識,感悟數學魅力,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2.游戲實施:發揮“同在作用”
在開展親子數學游戲的過程中,家長首先應積極接受孩子的邀請,強化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應在游戲活動中走進孩子內心,通過“情景模擬”“角色互換”等方式,吸引孩子沉浸在活動中,做到既“在場”,更要“相遇”,時刻與孩子“同在”。此外,家長在活動中不能居高臨下地指手畫腳,而是要做游戲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始終跟孩子處于平等的地位。
3.游戲評價:注重“兒童立場”
在對數學游戲活動進行評價時,首先要堅持“趣味性”原則。即游戲過程要讓親子雙方都能享受樂趣,尤其要讓兒童在游戲中體會到學習、探究和成功的快樂,并且為兒童提供更多釋放數學學習焦慮和恐懼的途徑,而家長也能從中體會陪伴孩子成長的幸福。在此基礎上,可以追求從“有意思”到“有意義”,圍繞數學學習的核心內容,引導兒童在反思中學會分析與解決數學問題,不斷提升數學綜合能力。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