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淮輝


針對新冠疫情對正常教學造成的不良影響,2020年2月12日,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各中小學校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堅持學校教師線上指導幫助與學生居家自主學習相結合,實現“停課不停學”。經過兩個多月的高中線上教學實踐,筆者所在團隊逐步探索出了多主體互動線上教學模式,以保證線上教學的有效開展。
一、基于QQ群的地理教學實踐
為滿足線上教學的需要,多家公司推出了線上教學軟件。在經過多次試用和比較后,最終選擇騰訊QQ作為線上教學平臺,并通過其“群課堂”“群作業”等功能開展線上授課、線上討論、作業布置、作業批改等基本教學工作,同時組建“家校師生”QQ群,保障家校之間的實時溝通。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逐漸探索出了“三階八步”互動線上教學流程(見圖1)。
第一階段,課前準備,對應第一步。主要是發布學習資源。教師提前在“群文件”發布課程表和學習(預習)資源包,并發布新公告提醒學生及時查看;同時根據學生反饋情況,再次進行有針對性的提醒。
第二階段,線上指導,對應第二至四步。一是發布簽到練習。每次線上直播前,教師會根據之前布置的預習內容,在“群作業”中發布簡單的簽到練習,同時考查學生的出勤和預習情況。教師根據學生“現場”的作答與之互動,引導學生解析自己答案和思考過程。二是直播線上教學。通過QQ群“屏幕分享”功能進行線上教學直播。每段線上教學時間為40分鐘,教師利用15~20分鐘精講重要知識點,并在講解過程中穿插互動問題,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考勤的目的。在直播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錄屏軟件錄制整個教學過程,并上傳至“群文件”,以備學生復習。三是發布簽退練習。線上教學直播結束后,教師在“群作業”里布置一些簡單的簽退練習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并記錄考勤,同時根據學生作答情況進行簡單交流,亦可讓學生對相關練習進行互動分析。
第三階段,課后反饋,對應第五至八步。一是布置課后作業。簽到與簽退作業的主要功能在于考勤,還需要在群里布置作業進行必要的鞏固性訓練,并規定學生作業上交的形式(電子版或紙質版)和時間。布置習題時,應合理安排主觀題和客觀題的數量和比例,以免師生陷入作業困境。二是批改課后作業。教師利用“紅筆”功能及時批改作業,保留批改痕跡,同時給出有針對性的評價和參考答案,引導學生反思。三是發布作業微課。針對作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利用錄屏軟件制作微課,并提醒學生下載學習。四是整理過程數據。教師利用電子表格對學生每一節課的上課、考勤和練習情況進行統計,形成過程性數據,并及時匯報給班主任和家長。
上述“三階八步”互動線上教學流程是一個鏈式的、不斷建構和理解的過程,同時包含了多個互動策略,有效提升了線上教學的質量。
二、基于實踐的多主體互動教學
與一般的單向線上教學相比,完整的“三階八步”互動線上教學流程具有明顯的互動特征,保障了線上教學的有效性。依據互動教學理論和近兩個月的線上教學實踐,本文將這一流程概括為“多主體互動線上教學模式”(見圖2)。
1.多主體互動線上教學模式簡介
多主體互動線上教學模式,是指在互動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基于學習內容的、多個課堂主體參與的多頻次教學互動,分階段、分步驟開展的網絡教學活動。教學模式是“一整套教學方法體系,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得以發生聯系并相互轉換的媒介”[1]。多主體互動線上教學模式是互動教學理論在線上教學的應用與實踐,是當代互動教學理論在疫情背景下的新發展。從結構上看,多主體互動線上教學模式“包括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四部分”[2],符合一般的教學模式特征。
線上教學平臺為師生提供了一個虛擬的課堂空間,亦是聯結課堂主體教學互動的一個核心樞紐。圖2所示線上教學過程的真實互動關系中,實線箭頭表示基于平臺的互動,是多主體互動線上教學模式的主體和核心;而虛線箭頭表示非平臺互動,是輔助和保障。這兩種互動共同推動線上教學活動正常開展。
2.多主體互動的內涵
互動教學是在孔子的“啟發式”和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基礎上,經由歷代教育家對其教學經驗的積累與升華發展而來的[3]。可以說互動是所有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的核心,沒有互動就沒有有效的教學。在教與學相分離的線上教學活動中,互動更是達至學習預期的保證。所謂多主體互動,是指多個學習主體基于學習問題而產生的多次交流活動。在多主體互動線上教學模式中,課堂主體既包括教師,也包括所有積極參與教學互動的學生。這種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形成的非面對面的迭代教學互動,使教師能夠清晰地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做好準備。
3.多主體互動的意義
線上教學也與其他教學活動一樣,要追求“有效”。但線上教學似乎擺脫了傳統教學三中心(教師、課堂和教材),亦游離于現代教學三中心(學生、活動和經驗)之外。傳統教學三中心與現代教學三中心可概括為關系中心,即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課堂與活動的關系,以及教材與經驗的關系。有研究認為,有效教學的根本不在于何為教學的中心,而在于互動的教學關系,因此教學互動是教學有效性的根本。若想進一步提高教學有效性,則需要將這種互動進一步提升,即需要多個課堂主體進行反復的教學互動。所以,線上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這些互動交流對學習內容的落實程度。
沒有學的教是無意義的,而沒有教的學是低效的。“斅學半”充分彰顯了互動關系在教學中的價值與意義。由于很多中小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以及學習效率較低,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除了要鼓勵學生的自主性外,也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但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習活動往往具有明顯的“時效性”,錯過了最佳交流期,學習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據此,多主體互動線上教學模式倡導“即時性”互動交流,讓問題盡量解決于當下,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針對基于線上互動教學的思考
一是從教學形式上看,線上教學應是線下教學的有益補充,暫時還難以成為促進基礎教育發展的主體模式。線上教學沒有了線下教學的時空約束感,也削弱了線下教學的儀式感,因此整體學習效果并不理想。線上教學將人與人分離在異時異空,減少了真人之間的親切感,使“人對人的作用”降低。此外,線上教學只是線下教與學的聯結,若無線下活動與之響應,線上學習可能會流于形式。
二是從教學目標看,多主體互動線上教學模式并沒有將知識的落實作為重點,而是將學習互動過程中的思維養成作為教學目標。線上教學背景下,學生可自由地在網絡上搜索,所以純粹的知識講解對他們沒有太大吸引力。在教學過程中,若能超越表層符號形式的講解,形成獨特的學科思維,那么學生會進一步肯定線上教學的價值與意義,從而提升線上學習的參與度。
三是從學習方法分析,多主體互動線上教學模式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沒有互動的教學或許就是一種專制,根本無法有效地讓學習內容融入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更不可能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此外,多樣化的互動本身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4]。通過多主體互動,教師和學生能夠清楚把握當前的教學情況,使學習效果更“可見”,或許這就是它和別的單向線上教學的最大區別。
四是從教學評價看,多主體互動線上教學模式強調的重點在于學習過程中的互動表現,而不是學生的靜態作業和統計數據。線上教學伊始,一些學生和家長對線上考勤和學習評價的公平性提出了質疑,因為他們的確入群“上課”了。但實際上,這些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并沒有和其他人有過任何互動,即使他們在群里也參與了“討論”,但內容與當前討論話題無關。經過解釋與強調,這些學生和家長接受了“入群不等于學習”的觀點,并認識到只有在線上進行多頻次的互動,教師才能確定學生是否真正在學習。由于提前發布了相關學習資源,每天上網“打卡”并不是學生必須完成的任務,他們只要保質保量完成學習任務即可。在教學中,教師若發現某些學生互動頻次低或互動質量差,則會通過平臺提醒學生本人。
現階段,大規模的線上教學只是特殊背景下的產物,隨著疫情遠去,將逐漸轉為正常的線下教學,但對線上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并不應就此停止。或許今后的教學會發展為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態勢。但居安而思危,居線下而思線上,或許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更加復雜多變的教育新形勢。
參考文獻
[1]李朝輝.教學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63.
[2]周軍. 教學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2.
[3]孫澤文. 互動教學的歷史演進與當代研究綜述[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78-82.
[4]杜永強,陳柏華. 課堂師生互動行為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4(10):66-70.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