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成成
一、問題的提出
1994年的《薩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全納教育”理念,即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學校要接納全體兒童,并滿足他們的特殊教育需要。在“全納教育”理念的引導下,兒童權利委員會于2006年提出,“融合教育”是殘疾兒童教育的重要途徑,要通過實行包容性教育制度和終身學習,充分發展殘疾人的個性、才華和創造力以及智能和體能,使殘疾人切實參與一個自由的社會。
為普及殘疾兒童義務教育,開辟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之路,“隨班就讀”成為全納教育在中國的原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納教育”。而學前階段也是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做好學前期的融合教育,有利于更好地促進特殊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二、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兒童學前教育發展的現狀分析
1.教育對象安置形式單一
隨班就讀是開展特殊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學齡前智力障礙兒童受年齡、智力發展水平所限,多數無法進入普通幼兒園,而是被安置在家中或特殊教育學校設立的學前班。年齡較小的智力障礙兒童無法進入普通幼兒園,而可以入園的兒童年齡又偏大、智力發展水平低、社會適應能力弱,多數只是在完成學齡前教育康復后就直接步入特殊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缺乏與普通幼兒一起學習、活動的機會。可見,特殊兒童在安置形式上受到了限制。
2.傳統教育觀念對融合理念的認識不足
傳統的普通幼兒學育在游戲理念的支持下,通過一日活動的形式,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內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而在特殊學校的學前班中,考慮到關鍵期在低齡幼兒康復訓練中的重要作用,而教師和家長過分注重智力障礙幼兒的語言能力訓練、認知能力訓練,導致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足。此外,普通教師缺乏較專業的特殊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特殊教育教師受限于自身專業而缺乏普通教育的理念。
3.學前教育課程設置區別于普通幼兒園
對于普通幼兒的學前教育,幼兒園參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促進兒童整體發展。而在特殊教育學校的學前班,則采用《智力殘疾兒童少年康復訓練評估記錄》先對特殊兒童進行評估,測量其運動能力、感知能力、認知能力、語言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所能達到的水平,并通過“作業治療”“言語康復”“感覺統合訓練”等課程對其加強康復技能訓練。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兩者沒有交叉。
4.教學方式與教學技能缺乏融合理念
在普通幼兒教育中,教師往往以游戲的方式引導幼兒自主觀察和體驗,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多地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但在特殊學校的學前教育中,智力障礙兒童受環境、生理、心理發展狀況的影響,需要教師更多的引導和輔助來提升其參與教學和訓練的能力。因此,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教學技能,普通學前教育和特殊學校學前班的教育存在很大差異。
三、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學校學前教育發展的有效策略
一是向普通教師和特教教師滲透融合教育理念。例如,為促進鄉鎮地區融合教育的發展,筆者所在學校聯合縣級學前教育的政府部門,在全縣宣傳“學前教育融合理念”,通過召開會議、相互交流、實地參觀等,幫助普通幼兒教師和特教教師理解和接納融合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意識。
二是將融合教育觀念應用于實踐教學。一方面,鼓勵和支持智力障礙學齡前兒童“走出去”。在選定融合教育發展試點單位后,縣里將13名智力障礙兒童安置在普通幼兒園中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融合教育實踐研究,這些兒童由教師引導按照普通幼兒園的教育模式進行一日活動。結果發現,有7名智力障礙兒童能夠較快較好地適應普通幼兒園的生活,提升了語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將普通幼兒園課程“引進來”,促進特教學校學前教育課程改革。游戲化的“康教結合”是現階段特殊學前教育課程研究模式之一,其改變了傳統的“言語治療”“認知能力訓練”“運動能力訓練”“OT訓練”等康復訓練課程中單一的訓練模式,將“手指兒歌”“奧爾夫音樂”“表演”等多形式融合到現有課程中,通過大課(集體訓練)、小課(分組練習)的形式,形成了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家長輔助、課后延伸的“康教結合”訓練模式。
三是將融合教育理念滲透到社會大眾的意識中。社會是特殊兒童社會化的基礎,隨班就讀、融合教育的發展更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只有通過自上而下的政府宣傳和基層社區的自助性宣傳,改變群眾觀念,提高認識,形成全社會接納的氛圍,才能創設良好的融合教育的社會環境。
四、融合教育背景下
特殊學校學前教育發展的幾點反思
1.構建促進融合教育發展的宏觀支持系統
一是服從政策的指導。只有提供系統化制度保障,實行強有力的簡單制約機制,才能兼顧效率和公平,實現效能的最大化,保障低齡智障兒童的受教育權利。
二是提供環境的支持。要加強資源教室的建設和使用。資源教室具有輔導教師特定、輔導時間特定、輔導對象特定以及輔導內容特定的特征,可為幫助殘障兒童接受專業輔導、解決學習困難、掌握學習技能提供適宜的場所。
三是做好融合教育的管理工作。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支持下,要通過對學校、班級資源的規劃與調整,以及對教育教學效果的監督來保障智障兒童平等受教育的權利。
2.加強師資力量培訓,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特殊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是通過與教師的互動來實現的。教師要在情感上接納特殊兒童;要通過課程的開發、設計、實施以及評價來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并且通過對學習環境的創設、選擇、控制和調節為其成長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教師要了解普通教育的基本問題,掌握普通教育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同時也要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識,形成應對特殊教育的基本能力。
3.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反饋體系
學前融合教育的評價應以了解兒童與學習情景的互動為目的,面向所有兒童、學習環境及兒童與學習環境的互動。同時,評價的維度要體現整體性和生態性,通過教師、幼兒自己和同伴等多主體進行評價,并貫穿于融合教育的整個過程。通過全面了解兒童,鑒別和減少環境中抑制兒童發展的障礙,尋找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改進日常教學實踐,促進學前融合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