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根妹
【摘要】與傳統作文評改模式不同,個性化作文評改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采取不同形式的評改方法。優差互評法、強化評價法、家長參評法、取樣評價法等實際有效的方法,可以讓個性不同的學生從中受益,進而提高習作水平。注重個性化作文評改,應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設計豐富有趣的評價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應注重人文性。
【關鍵詞】個性化;作文;評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作文評改的方式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而傳統作文的批改模式是學生習作,教師批改。語文教師只有一個,卻要面對班上所有學生的作文,有時確實不堪重負,更重要的是花費了精力,收效卻甚微。個性化作文評改,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既可減輕老師的負擔,又可有效提高學生習作水平,事半功倍。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先天稟賦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習作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語文能力設計作文評改方式,增加作文評改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新課標還提到:“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級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綜合采用多種形式評價。”由此可見,作文評價的方式提倡多樣化,并且評價的主體是學生。在基本流程的基礎上,根據在班上評價學生作文的情況及對本班學生個性的理解,筆者覺得作文評改還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細化為以下幾個方法:
一、優差互評法
在學生自評環節,除了能改正個別錯別字、標點符號之外,學生基本上不能發現自己作文存在的其它問題,尤其是一部分后進生。從心理個性上看,后進生在學習上往往有一定的惰性,能夠完成一篇習作,已是他們在寫作課上的極限,再讓他自評,他只會草率讀一讀,基本上不能給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這時,就要在評價的第二個流程上下功夫——同學互評。在同學互評上也存在一個問題,每個班級都有優生和后進生,如果互評的雙方都是后進生,那么,同學互評環節的效果也不理想。往往,采取優生和后進生搭檔的方法互評作文,更有效果。優生能夠給后進生的作文做出仔細修改,提出可行性、科學的修改意見,而寫作能力較差的同學雖然不能幫優生修改作文,但他可以通過閱讀同學的優秀作品去學習和借鑒。
二、強化評價法
斯金納認為,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采取一定的行為作用于環境,當這種行為的后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后重復出現。在評價學生作文時,教師也可以借用強化理論,對學生作文中精彩的詞、句、段、寫作方法等進行表揚,當學生在這種表揚中得到成就感,他們以后就會下意識地在作文詞、句、段及寫法上下功夫了。例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習作《這兒真美》,在本單元的閱讀課學習中,學生學過了“圍繞一個意思來寫”的寫作技巧,但大部分學生還不會使用。其中,有個學生的作文《花都湖真美》,先總寫花都湖一年四季都很美,然后,按照季節順序,寫了花都湖一年四季不同的美,最后,再次感嘆花都湖是自己心目中最美的地方。在評價這位學生的習作時,筆者尤其表揚了她能按時間順序并圍繞一個意思“花都湖很美”來寫的寫作方法。在作文發還學生修改再次收上來后,筆者發現很多學生都在習作中用上按時間順序來寫的寫作方法,這就是強化的作用。在此后的作文評價中,筆者常借用強化的作用評價學生作文,在筆者的評價中,學生在習作中學會了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文章寫生動,從視覺、嗅覺、觸覺、味覺、聽覺等多感官角度觀察、描寫事物,將文章寫具體。此外,他們還學會了引用名人名言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有意識地用上積累過的好詞好句。
三、家長參評法
在習作的基本流程中,有家長評這個環節。家校合作的協調教育能促進學生的成長。學生的成長,少不了家長的關注和欣賞。讓家長參與到學生作文的評價中來,既可以讓家長經常了解孩子的寫作水平,又可以讓家長及時發現學生的優缺點。尤其是一些“說說心里話”類型的作文,這也是一個家長與孩子溝通交流的好機會。在具體實施方面,教師不僅可以要求學生把作文給家長看,還可以要求學生把作文讀給家長聽,學生充當一個小小朗讀者,在讀的過程中,一方面,學生根據語感可以發現作文中的一些標點符號、錯別字及拗口的病句;另一方面,因學生是在朗讀自己的作品,他們會格外地認真,無形中,提升自己的朗讀能力。家長在學生讀后進行評價,學生會聽得更用心。
四、取樣評價法
大部分教師選擇把寫得好的作文文段或精彩句子拿出來當范文藍本,讓學生知道,這是優秀作文,我們應該像他們學習。但其實很大部分作文寫不好的學生還不明白,“為什么我明明盡力去寫了,可是還是成為‘低分作文?”他們不明白哪里出現了問題,教師可以讓他們先明白為什么不能這么寫。教師可以在全班作文中挑選出A類作文、B類作文、C類作文的典型范例,在大屏幕上展示,讓學生先評價。一般,學生都能評出優劣,教師再趁機指導,為什么這樣寫的作文可以拿優,為什么像這位同學這樣寫就得不到讀者的認可。這樣,寫作差的學生在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同時,又可以借鑒優秀作文的寫作方法。比如,在寫《我是好樣的》這篇習作時,很多學生僅敘述了事例,卻沒有將事例與作文題目結合起來談,導致這個“事例”似乎放置在任何一個作文題下都可以。教師可以選取其中一篇很典型的作文,讀給學生聽,聽完來給作者提建議,很快這篇習作的作者就會明白問題所在,然后重新寫一篇,這樣,他的作文就會有進步。而對于被取樣的優秀作文,寫作者也會收獲成就感,進而刺激他的寫作欲望,對習作課充滿期待。
當然,實施個性化作文評改,首先,需要教師先了解班上學生的個性,然后,選取合適的評價方法。世界上沒有心理特點完全一樣的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個性化差異,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 教師不僅需要了解學生的個性,還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興趣特長、習慣等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培養學生發展空間。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就要先了解學生總體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的差異性,熟悉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還要深入了解學生個體的能力水平、學習態度和興趣特點。比如,選擇“優差互評法”,教師要注意處理“優”和“差”的區別,免得太過明顯傷害了個別個性比較敏感的學生。選擇“強化評價法”,要根據不同個性的學生強化不同的方面,對于內向、感性的學生,他們的情感比較細膩,教師強化的應該是文章的內容、思想的升華方面,通過評語與他們進行心靈的溝通;對于個性外向開朗的學生,他們往往比較粗線條,教師就應該在他們作文的用詞與用句方面加以強化。
在提倡“人文性”的教育背景下,個性化的作文評改也應提倡人文性評價,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設計豐富有趣的評價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真誠的語言感動學生,這樣的評改遠比單一、絕對的評價標準有效。通過個性化作文評改,不僅使學生的習作能力得到提高,還使學生獲得輕松愉快和滿足的心理體驗,以便更好地開發智力、培養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語文(1-6年級)[S].廣東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