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旻瑋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新方向。
2018年1月,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以下簡稱《標準》)新修訂中,提出了培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任務。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出讓人們對于高中歷史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我們的高中歷史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應該怎樣培養人?歷史教育屬于人文教育,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教授,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實現自我價值。而其中家國情懷核心素養就是學習認識歷史在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它與人的思想情感聯系最緊密,能夠推動核心素養在學生內心的深層積淀。
《標準》也強調家國情懷的意義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提出“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由此可見,培養家國情懷素養是歷史教學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部分。
那么,什么是家國情懷?家國情懷不是現代才形成的新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背景中,家國情懷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古代,家國情懷更多地被體現在先賢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中,他們通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展現自己的思想境界,體現了古代先賢們齊家濟世、曠達悠遠的家國情懷。近代,家國情懷更多體現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探索中,面對著中國嚴重的民族危機,來自不同階級的一大批愛國志士如林則徐、魏源、康有為、李大釗、蔡元培、劉胡蘭等,為了救亡圖存,為了古老的中國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四處奔走呼號,獻計獻策,拋頭顱撒熱血,棄生死于不顧,體現了近代愛國人士的家國情懷。現代,家國情懷體現在每位公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中。可見,雖然不同時期家國情懷的內涵有所不同,但是始終最為核心的內容并沒有改變,即強調人們對家、對國的一種發自內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1世紀,世界在變化,但是,家國情懷的內涵并沒有改變,而是進一步演變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并不是強調每一個中華兒女都必須“以國為先”的自我犧牲,而是讓我們有了更加努力,實現自我價值和追求家庭幸福的動力。“家齊而后國洽”,只有個人好家庭才會好,只有家庭融洽,和諧美滿 ,國家才會繁榮昌盛。這樣,從個人到家庭再到國家,三者緊密聯結成為一個整體就成為了培養家國情懷的最佳生成途徑。
目前,對于學生歷史核心價值的培養已經是高中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視的環節,但是主要強調的是在課堂上利用教材在教學環節當中滲入,由于局限于課堂中,所以,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特別難以落實,學生難以感同身受,終究流于形式。筆者認為,有效開發引進博物館資源進入學校進入課堂,在培養學生形成“家國情懷”素養方面具有難得的效果。博物館中擁有著大量的史料資源和充足的文物資源,能為學生提供教科書上所無法獲取的知識,它是歷史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實物性、直觀性和可信性的特點。博物館資源在中學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對于打開學生新的歷史視角,開拓學生的歷史觀,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我們可以讓博物館資源走進課堂,邀請博物館工作人員進校辦展覽、開講座,激發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熱愛,對于自己家鄉歷史的熱愛;我們可以讓學生離開課堂,親身經歷,參觀博物館,并可以參與博物館的志愿服務,感受博物館的歷史氛圍,再加上教師、館員的適時引導,無形當中升華了學生的情感。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更加容易貼近歷史,更加真實感受身邊的歷史,家國情懷素養就這樣在無形當中得到滲透、得到培養。
但是,長久以來,博物館資源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不僅在意識層面上不夠重視,在實踐層面上更是少之又少。各種各樣的因素如安全問題的考慮、經費的制約等一直阻礙著博物館資源走進高中歷史教學,最為主要的原因是博物館資源雖然很豐富,但更多收藏和涉及的是地方歷史,而我們的高中歷史課堂教材則是以國家的統一史作為主導。所以,博物館資源很難與教材知識相結合。因此,高中教師對博物館資源一般持一種抗拒的態度。
針對這種情況,《標準》中明確指出“校外的社會資源是校內課程資源的必要補充,既包括物質資源、如,歷史遺跡、遺址、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等,又包括人力資源,如社會各方面的人員。學校和教師應充實各種校外課程資源在課堂的應用,慢慢建立校內外課程資源的轉化機制。”
2018 年 5 月 25 日,廣州市教育局發布了《關于中小學幼兒園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學和社會實踐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創新學校與博物館合作的機制、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校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并通過總體規劃、分層設計等措施,引導學生在學科及活動等課程中利用博物館資源豐富知識、拓展視野、提升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這代表著政府以及社會已經認識到有效利用博物館資源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對學生情懷的培養是對家國情懷素養培養最為關鍵性的步驟。利用博物館資源培養家國情懷最為重要的也就是要為學生創造生成家國情懷的氛圍,從而讓學生有情感上的觸動,從而產生共鳴。
廣州地區有著極其豐富的博物館資源,“廣州市行政區域共有博物館 61 座,其中國家一級館 4 座、二級館 7 座、三級館 2 座,三級以上博物館數量位居全國第三。除少數博物館出于保護文物建筑、遺址等原因以外,已有 52 座實行免費開放,突顯了博物館的公益屬性。”但是,如何有效地開發利用好符合高中歷史教學需求,滿足滲透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的需求的博物館資源,并且能夠讓博物館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使用得更加自然和合理,這是我們必須探討的方向。
一、博物館資源和課外家國情懷素養教學培養
博物館資源和課外家國情懷素養教學培養相結合,最為直接和便利的方式,就是讓學校或者教師組織高中學生集體或自行參觀博物館。博物館中的文物是幫助高中生建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最佳渠道。讓高中生對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歷史進行充分解讀,讓高中生既懂得欣賞文物之美,也了解文物背后代表的輝煌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內核精神,體會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家國情懷素養,樹立了真正的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參觀博物館時,學校或教師可以與博物館聯系,邀請博物館工作人員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講解,進行適時的指導。當然在參加博物館之前,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需求,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擬定學習任務,讓學生明確參觀博物館的目的與意義,引導學生事先通過各種渠道來對相關的文物進行背景調查研究。在前期研究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學會收集歷史資料、辨別史料的方法。這樣,學生在參觀的過程中帶著儲備,用發現的眼光去親身經歷,去親自感悟,就一定能夠有所收獲。在參觀完博物館后,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通過參觀報告、歷史感悟、歷史小論文等形式來補充強化,從而增加對家鄉的認同感、對國家的自豪感,潛移默化來滲透家國情懷素養。
有人說,中國近代史是有一大半是和廣州的歷史緊密相連的。在中國近代史中,廣州既是最早受到侵略的地方,但也是最早萌發救亡圖存意識的的地方。為了救亡圖存,為了振興中華,一大批近現代史中著名人物如洪秀全、鄧世昌、詹天佑、康有為、孫中山等都在廣州留下了他們奮斗的痕跡。而廣州也有一系列的博物館記錄了他們的斗爭歷程。因此,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時,有效利用這些博物館的資源對于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可以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廣東省2020學年開始啟用的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的學習中,第16課《兩次鴉片戰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參觀廣州博物館(三元里抗英紀念館)和粵海關博物館,讓大家勿忘國恥,振興中華,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第17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太平天國一目中,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參觀洪秀全紀念館,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洪秀全要揭竿而起,為什么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能得到農民的響應。而《甲午中日戰爭》一目中可以參觀鄧世昌紀念館,以此來加深對于課本知識的掌握;第17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觀萬木草堂來加深對于維新變法的認識;而在教授第19課《辛亥革命》中,則可以引導學生參觀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東近代史博物館)、辛亥革命紀念館、黃花崗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和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第21課中,為了更了解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的歷史,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黃埔軍校舊址)等等。
當學生置身于博物館中,博物館的環境和真實的歷史文物將學生帶入到一個對應的情境,讓他們能夠將課堂中所學習的歷史知識與現實的博物館文物聯系起來,感受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的深厚底蘊,曾經的驚濤駭浪,從而給予學生最直觀的歷史感受。這些近代史的博物館資源有助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認識到無數仁人志士們為革命勝利做出的艱苦斗爭,感悟如今幸福生活背后的艱辛和不易,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在參觀完博物館之后,教師還可以開展匯報交流課,請每個小組進行學習匯報,在匯報實踐的過程中,讓學生更加了解廣州的歷史,從而加強了對家鄉的認同,對國家的自豪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二、博物館資源和課堂家國情懷素養教學培養
學校也可以邀請博物館資源走進學校走進高中歷史課堂。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最有效率、最為直接的手段,但是由于課時任務的需要和課時時長的限制,教師不可能花費過多的時間來涉及博物館資源,更不用說有效利用博物館資源來培養高中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所以,有效的辦法就是將博物館資源與課堂教學融合,在以教材為主的前提下,適當地結合博物館資源開展家國情懷素養滲透。
教師可以和博物館合作,博物館工作人員根據教學要求提供各種原件、復制品和模型,甚至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制作和教材相關的歷史實物,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制作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加深對于史實的認識和理解,重新再現過去的歷史形象,更可以把家國情懷不斷深化。例如,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中,教師在講授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一目時,可以與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聯系,讓學生近距離地觀看、觸摸由博物館工作人員根據戰國時期秦國的方孔半兩錢、楚國蟻鼻錢和盧金,魏國布幣、齊國刀幣等制作出來的復制品。讓課本上的平面的圖案,變得立體、生動。這種跨越千年的“觸摸”一下子就將學生與歷史拉近了距離,即能夠使得學生迅速掌握相關歷史知識,又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受到古代深厚文化的震撼,加強家國情懷。
學校還可以利用博物館資源進行一系列的主題主活動,進行以博物館相關內容的主題演講和歷史劇編排。例如,可以與萬木草堂陳列館合作,編排《維新變法》歷史劇,可以與三元里抗英紀念館合作,組織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主題演講等,這樣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關注家鄉文化與國家情感,真正加強培養了家國情懷素養,并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學校還可以以不同的博物館內容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博物館歷史知識競賽,以書面答題或口頭回答的形式,簡潔便捷,參與度比較高。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于家鄉國家的情感,為家鄉祖國的輝煌成就而自豪,為家鄉國家的艱難而感慨,家國情懷素養不斷被內化。
總之,運用博物館資源來參與高中歷史教育,有利于實現學生情感的升華,有利于培養對家庭、國家與民族的自豪感與責任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有利于有效培養高中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5.
[2]于薇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D].哈爾濱師范大學.
[3]陸澳波.活化人物點化人[J].博物院,2018(1).
[4]還仁中.基于地方史資源培養高中生家國情懷素養的研究[D].蘇州大學.
[5]占小飛.開發博物館資源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