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揚 張增彤
摘要:通過分析輕度抑郁癥患者沙盤治療的全過程,來探究沙盤游戲在大學生抑郁方面問題心理治療的有效性,依據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對其進行評估。在選取8名在校大學生并出現早期輕度抑郁癥狀的個案進行團體沙盤游戲,探討沙盤游戲對輕度抑郁癥狀的干預效果。結果表明,沙盤游戲對早期輕度抑郁癥患者的心理健康維護、想象力、創造力以及人格發展均有一定的改善。
關鍵詞:大學生 沙盤治療 早期輕度抑郁
一、文獻綜述
1.1早期抑郁癥大學生
抑郁癥作為情感性精神障礙疾病已經逐步進入我們的生活,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群體中有超過10%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其中占比最多的是輕度抑郁。輕度抑郁基本上不會過多地干預正常生活,但在在重大事情發生時會演變成抑郁情緒。
1.2沙盤以及團體沙盤
沙盤治療給來訪者提供了一個從求助者轉變為創造者的機會,而這一特點使他們減少了治療過程中的無助與自卑感。團體沙盤在大學生中適用于具有同一特征或面臨相同問題的學生組成的團體。團體沙盤游戲有助于促進抑郁癥患者積極應對行為的養成,規避消極應對行為,有效改善抑郁程度。
1.3沙盤治療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應用
沙盤治療(Sandplay),指在咨詢師的陪伴下,來訪者從玩具架上自由挑選物件,在沙盤里進行自我表現的一種心理療法。在開始沙盤治療前,咨詢師需要和來訪者建立起良好的咨詢關系。在溫馨且安靜的環境中,由咨詢師陪同記錄來訪者自主在沙盤中建立的內心世界。沙盤完成后,由咨詢師和來訪者共同體驗、討論與分享沙盤作品所展示的內容。咨詢師遵循助人自助原則,引導來訪者從沙盤中發現問題,最終達到自我解決問題、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研究設計
2.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三亞學院2017級的200名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男105例,女95例,平均年齡(19.54±1.51)歲。通過發放HAMD(24項版本)量表共得到16例輕輕度抑郁癥大學生患者,其中男7例,女9例,平均年齡(19.52±1.41)歲;HAMD(24項版本)量表得分21-33分,平均得分(28.47±2.16)分。按照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各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HAMD(24項版本)評分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2.2研究工具
(1)沙盤游戲工具:57cm×72cm×7cm規格的沙盤。其中沙具包括建筑、人物、動物、植物等各類的沙具。
(2)觀察記錄工具:照相機、錄音筆、紙筆、沙盤使用情況記錄表。
(3)測評工具: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Scl-90癥狀自評量表、HAMD(24項版本)。
2.3研究方法:干預組(G)與對照組(D)
以半年為一個周期,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后,在一個安全、舒適和自由的空間,向干預組介紹團體沙盤治療以及沙子和沙具的使用與擺放,使他們去創造自己的內心世界。
2.4 研究過程
本實驗采用問卷法、談話法與準實驗設計研究方法進行實驗研究。
前測:HAMD(24項版本)量表測驗
三、結果
3.1團體沙盤
(1)問題呈現階段(第1次)
第一階段通過介紹方法以及規則,G組整體呈現出學習、陌生、迷茫的情況。(G指干預組)本次團體沙盤治療目標是通過帶領G進行了解與接觸,結合初始沙盤進行分析,評估和診斷提供依據。
(2)沖突階段、各自為政(第2-4次)
這一階段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各自為政。較為突出的被試L因為大家的擺放的沙具對其造成了壓力和緊迫感,L決定退出。我們在這次沙盤的結束后進行了談話與溝通,L希望再次回到團隊中來,下次會和大家一起來進行游戲。
(3)察言觀色階段(第5-7次)
這一階段在經歷了前幾次的沖突后,大家都非常的小心謹慎,站在沙盤前時間變長,開始考慮到作品整體的主題和布局。其中被試Z的擺放風格變化了許多,變得小心翼翼,擺放玩具的風格變得柔和。L傾向于關注整幅作品氛圍,使其具有意義。
(4)調整溝通階段(第7-8次)
這一階段在擺放過程中多了一些抽象的沙具,整體的沙盤從左到右變得更加的協調。形成了一個循環,象征著生命的循環往復,大家開始去建立共同的目標。
(5)協調共感階段(9-10次)
這一階段大家從自己先開始擺放到這一次的事先討論,變化了許多。在沙具的擺放時,被試B挖出了一個心形的島嶼,他渴望與人交流、溝通,并且希望別人可以理解。這預示了渴望與人交往的前提,其人格的發展有了一定的改善。
3.2個案分析
我們在團體沙盤的基礎上進行了個案的訪談分析。被試L是此次個案的被試。
個人基本信息:被試者L,女,20歲,大三學生,家境一般,是家中的獨生女。L已經大三,對就業選擇沒有頭緒,因為此問題與家里產生矛盾,無法溝通。L表示已經出現失眠的癥狀,不想吃飯,不想與人溝通,很少基本不參加學校組織的團體活動,宿舍關系良好,對她都很關心。
個人自述:想到未來就開始情緒低落,想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情緒卻變得越來越糟。半夜失眠時就玩手機到天亮,當坐下來時喜歡拿起鉛筆刀來刻桌子。
診斷:SDS抑郁自評量表提示為中度抑郁。個案進入大三時期由未來迷茫來引起的事情,尚未出現泛化的方向。性格穩定,社交關系良好,沒有幻覺與幻想的等精神病癥狀。在嚴重程度上來看,L可以自述問題,未見精神病性癥狀。
L的心理咨詢包括4次的沙盤治療與面談,分為三個階段。
(1)問題呈現階段
第一階段:L表現出對生活、學習上的渴望,但很迷茫。作品未被命名,本次沙盤的目的是通過與L面談,結合初始沙盤分析,給咨詢師評估診斷作為依據。
初始沙盤,L不斷觸摸著沙子,使沙子零散的散落在沙盤上,呈現混亂的思緒與無意識的表達。與L背對的朝向放置的小女孩象征著L心中的自己,L對自己的身份角色存在認知但與外界缺乏安全與交流。第二次沙盤,L表示經常拒絕同學們的活動邀請,擺放沙具變得主動但選擇位置時猶豫時間很長,借助著沙子擺放出來團體活動的場景,需要咨詢師的進一步的引導與幫助。
(2)阻抗與治療階段
第三次沙盤,L直接走向器具臺擺放沙盤,選擇了魚與一些海洋里的動物,但是沒有擺放到海里而是直接擺放在沙子上。L在擺放時沒有將它們擺放徹底。這跟L的現狀很像,L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是無法去處理。
(3)轉化和整合階段
第四次沙盤,L變得輕松且自由,L擺放了房子、農民、田園,構成一個有循環的工作模式。L主動講述說她喜歡這樣的生活及生活方式。咨詢師問道:“你最喜歡哪個部分”L表示“很喜歡山坡下的這群孩子,覺得他們很愜意?!边@次沙盤中,L已經嘗試著去接觸他人,努力的回歸社交的環境。并且可以積極主動的分享變化與感受,認識自己。
四、討論
經過幾次沙盤治療,其中在交流中可以發現幾個人的狀態越來越好,他們也自我反映在遇到問題時可以有效地解決,并且一個團隊的凝聚力也越來越強了,個體的壓力有所釋放,情緒有所調整。特別是被試者L,經過了個體沙盤與面談之后,變得更有主見、更主動地去面對事情。
五、隨訪回顧
L與我們溝通之后,進行自我思索開始尋找未來的方向。L講述她會以文字的形式來釋放自己的壓力,現在逐漸喜歡參加團體活動,與家人的關系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對生活充滿好奇與希望。
六、不足與展望
沙盤游戲在篩選被試時可能存在著遺漏或者隱瞞的情況,且早期抑郁癥的自我判斷較為困難,導致最后被試的選擇不夠具有代表性。十次沙盤的過程中,每個階段的進展都比較順利,但是記錄不太詳細導致最后的分析情況比較困難。
其中L的個案是具有代表性的且比較嚴重,便對其進行了重點分析,經過幾次分析之后,L的情況明顯好轉。通過案例可以看出大學生早期的輕度抑郁癥是可以通過沙盤游戲來進行治療的。在運用沙盤游戲治療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家庭治療的方式,根據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為來訪者提供更合理有效的建議。
項目:2019年海南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大學生輕度抑郁的早期干預與治療” 項目編號:S201913892018
參考文獻:
[1]厲月,周惠玉,張宇廷,關雪.沙盤游戲治療及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4):206-207..
[2]徐艷.團體沙盤游戲對抑郁癥患者應對方式及抑郁程度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20,32(04):89-91..
[3]廖旭.沙盤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咨詢中的應用[M].才智,2015,(2):111-111.
[4]李蔓詩,張銳珊,邵紫雅,黃細妹,劉勉.團體沙盤游戲對創傷經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預效果研究[J].學周刊,2020(09):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