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瑞彬
摘 要:現如今,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壓力,上班族有著來自工作中的壓力,學生黨有著自己的學業壓力,壓力感過重容易讓人感到身心疲憊,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并且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影響。大學生群體作為國家發展的棟梁,關心其身心健康發展問題成為教育部門、老師以及家長們的重視。目前大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容樂觀,學習的態度更是消極低沉,甚至存在嚴重的遲到早退、逃課、考試舞弊,沉迷網絡游戲與小說等現象,減弱了學習興趣,出現厭學、學習倦怠等心理,影響大學生未來發展與學校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大學生;學習倦怠;成因;對策
據有關報道顯示,目前有很多院校的大學生存在學習倦怠甚至厭學等現象,對其日常生活、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同時,近幾年,出現學習倦怠的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對提高國民學歷與素養、提升大學生理論技能水平等方面造成阻礙。現如今,各大院校的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學習態度低沉、學習興趣不濃厚等心理特征,長此以往,使得大學生對學習產生倦怠感。該問題的出現導致眾多心理研究學者以及教育部門的重視,因此本文圍繞大學生的學習倦怠感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并結合問題成因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以此提高大學生自身對學習倦怠的認識,促進其主動克服該負面情緒,提高學習興趣。
1“倦怠”與“學習倦怠”的涵義
1.1倦怠的概念
倦怠是指一個人長時間受到外部壓力與負重感的折磨,內心充滿無奈與悲觀,身體感到疲憊、打不起精神等,最終形成對外部環境感到倦怠的精神狀態。
1.2學習倦怠的概念
學習倦怠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消極低沉的情緒。隨著學生的課業任務負擔的加重,導致學生對學業產生的身心疲憊、精神萎靡不振、低落消沉等負面情緒,難以進入學習狀態,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學業倦怠,厭學等精神狀態。
總而言之,學習倦怠就是一種對學業失去興趣,感到厭煩的一種情緒表現,長時間受到改情緒的影響,容易對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影響,甚至造成心理或是精神上的疾病。
2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成因分析
2.1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個人成因
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影響學習倦怠情緒的出現。一般擁有外向性格的大學生,例如活潑開朗,善于溝通交流,喜歡探索新事物等性格特點,則不易產生學習倦怠感,并且在承受壓力方面較強,面對消極情緒能夠進行自我疏導和調節。而性格內向,不善于言談,悲觀消極甚至有些自卑的大學生,則容易被學業壓力影響,難以進行自我調節,且長時間厭倦所處的學習環境厭煩,會對其產生抵觸心理,更容易出現學業倦怠。除此之外,學習成績對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產生有一定的關系,由于成績深受大學生重視,是大學生學習成果的體現。而學習成績優異的大學生,更愿意增加對學習的投入,同時收獲到學習中的快樂,產生學習積極性。學習成績略差的大學生,則更容易消極怠工,失去對學習的熱忱,或是受到老師的不公平對待,則更容易出現厭學情緒,甚至對心理、精神方面產生不良影響。
2.2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家庭成因
孩子的承受壓力與挫折的能力會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因此父母作為孩子的直接影響者,對孩子的心理、精神方面應進行正確引導,尤其是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應給予合理正確的幫助。大學生作為成年人,對于未來發展有著自己的想法,因此家長對于孩子的期望容易與大學生自己的想法發生偏差與背離,尤其是學習方面,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容易對大學生規劃生活與未來造成干涉與困擾,增添壓力,久而久之會使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對學習產生厭煩,對自身發展感到迷茫,從而促進學習倦怠情緒形成。
2.3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學校成因
大學課程難度系數高,教學方式單一,同時枯燥乏味、缺少樂趣。對于很多知識點與內容,一般采用生搬硬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增加了學習壓力與任務,為學生厭煩學習埋下伏筆。學校出于對院校培育指標與要求的考慮,會按照傳統的模式進行人才培養,因此教育教學方式有一定的固定性與被動性,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塑造健全人格造成不良影響,容易導致大學生出現學習倦怠感。除此之外,還有學校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考評以及各類學科平時的考核標準等都易于給大學生造成心理負擔,導致學習倦怠感的出現。
2.4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社會成因
社會上的壓力與無助感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更為明顯。來自外部社會環境的壓力會使大學生對未來感到焦慮恐懼,從而對學業產生學習倦怠。隨著近幾年大學生人數增加,本科學歷變得普遍化,再加上更高的碩士、博士以及海歸等高學歷的優質人才出現,導致外部就業競爭激烈。由此可見,這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產生嚴重的影響。大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與競爭壓力,導致其對學習感到厭煩,。這一現象導致大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對自身感到自卑,面對未來感到迷茫焦慮,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習倦怠感的出現。
3大學生學習倦怠問題的應對策略
3.1對大學生學習倦怠問題個人方面的應對策略
大學生在意識到自己對學習感到厭煩,失去興趣之后,應先進行自我學習狀態觀察,并進行心情調整與疏導,以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應對和解決學習疲勞感。如果長時間處于學習倦怠的狀態,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就應該提高警惕,可以向老師或是周圍信任的同學尋求幫助,也可以參加相應的社團活動進行情緒釋放;也可以結識一些同樣具有學習倦怠困擾的同學或是成功克服學習倦怠感的同學進行經驗分享交流、成立互幫互助小組等,共同努力對抗學習倦怠感,重拾起對學習的興趣。同時,應不斷強化自我效能感,可以多參加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社團活動,發揮所長,找到自身優勢,從而增強自信。
3.2對大學生學習倦怠問題家庭方面的應對策略
大學生正處于渴望將自身學習到的東西與萌生的想法進行結合并落實的狀態,因此對于一些不符合實際要求的想法會受到父母的反對,從而產生失落情緒。面對這一現象,父母應該轉變思維方式,積極孩子梳理自己的想法,并耐心的引導其糾正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同時,要多鼓勵大學生進行社交活動,豐富自身的業余生活,提升抗壓能力,釋放消極情緒。
3.3對大學生學習倦怠問題學校方面的應對策略
學校可以對現有課程進行整改,并鼓勵大學生與老師參與到課程設計與開發中去。學校也可以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與水平進行課程制定。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與興趣,找到學習中的樂趣,提高學習效率與教學水平,降低大學生出現的學習倦怠感。同時,學校應多組織體育實踐活動,在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為學生提供釋放壓力的機會,從而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健康樂觀的心態,塑造健全人格。
3.4對大學生學習倦怠問題社會方面的應對策略
國家教育部門可以對院校內設定的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修訂,內容的選定方面應盡可能結合學生心理發展狀況以及特征進行完善,以貼和實際生活為出發點,盡可能保證課程內容上的精簡、正確且與時俱進,改變死板、僵硬的傳統教學理念。同時應考慮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根據大學生的喜好進行課程內容調整,從而激發大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中收獲快樂,降低學習倦怠感。
4結束語
本文通過圍繞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成因進行分析得出,大學生的學習倦怠不僅僅只是學習一方面的壓力產生的倦怠感,也有來自家庭、學校以及外部社會中的壓力,面對繁瑣復雜的學業任務,大學生需要靠自身的能力進行調整與適應,從而降低學習倦怠感,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程度,保證學校教育質量。讓大學生在學習中收獲快樂的同時,有助于提升國家基礎人才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白佳慧.大學生學習倦怠成因及解決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13):91-93.
[2]李敏杰,朱薇.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及解決對策[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8(4):47-49.
[3]王禹.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4,(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