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銀燕
摘 要: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當代初中學生面臨的學習壓力隨之增大,影響他們的情緒的因素也越來越復雜,探究相關的影響因素和調節情緒的策略對初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從學生個體內在層面和環境外在層面歸納影響他們情緒的因素,并提出調節情緒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學生;心理;情緒;個體;環境
一、研究初中學生心理和情緒的意義和必要性
1、初中學生心理和情緒的特點
初中學段的孩子處于青春期,身心發展都在巨大的變化中,是一個人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初中學生在生理和心理的發展上常常出現不平衡的狀態,加上學習競爭帶來的巨大壓力,孩子們的情緒起伏比較大,也表現出矛盾的一面,喜怒無常。因為不會正確調節自己的情緒,不少初中學生容易陷入煩悶、壓抑、悲傷、憤怒、懼怕等負面情緒中,這些負面情緒給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因此探究影響初中學生情緒的因素及調節情緒的策略很有必要,對于初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社會也同樣具有實際意義。
2、初中學生心理現狀
隨著時代的發展,孩子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改善。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有愈加激烈的社會競爭,進而帶來愈加沉重的學習壓力。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初中學生生活的環境到處都彌漫著一種焦慮的氣氛。在這種緊張氛圍下,學生也承受著越來越多的情緒困擾,甚至越來越多的學生患上了抑郁癥。從近幾年報道和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發展水平普遍偏低。
因此,培養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的工作已刻不容緩。它不是一家一校的教育小問題,而是需要國家重視、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問題。
二、初中學生心理和情緒的影響因素
情緒是個體對本身需要和客觀事物之間關系的短暫而強烈的反應,是一種主觀感受、生理反應、認知的互動,并表達出特定的行為,有時帶有明顯的外部表現,如憤怒時暴跳如雷,甚至攻擊他人。情緒也具有情境性和沖動性的特點,一旦情境發生改變,相應的情緒體驗就會隨之改變,甚至消失,有時情緒的強度較大,個體難以控制。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情緒主要有學業情緒和生活情緒。學業情緒是指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與學生學業活動相關的各種情緒體驗,包括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和完成作業過程中以及考試期間的情緒體驗,它與歸因、成就動機、自我效能感有著密切的聯系。生活情緒主要是在與人交際過程當中的情緒體驗,包括和父母、老師以及同齡人的交往。通過觀察和分析,影響學生的情緒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個體內在因素和環境因素。
1、個體內在因素
(1)成就歸因的方式
初中學生還處于不成熟的年齡階段,不同學生的不同歸因方式會對他們的情緒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甲同學將學習成績出色歸因于個人的能力強或者認為學習任務簡單等穩定因素,那么他的學習情緒就會更加高漲,自信、愉悅,學業也更值得期待。但是如果他將成功歸因于運氣好等暫時性因素造成的,那么他就對自己的學業不會有所期待,情緒低落消極。韋納對情緒的歸因研究發現,對成功的內部歸因可以正向預測與成績相關的積極情緒。
(2)個體意志
意志堅定的個體受情境變化的影響相對較小,情緒更加穩定;相反,意志薄弱的人情緒容易大起大落,易喜易悲。例如,甲同學期中考試成績退步,但他意志堅定,自信能夠通過努力在下一次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則他的情緒收到的負面影響較少;而乙同學同樣成績退步,意志脆弱,則在短期內,他的情緒會比較低靡,沮喪,甚至產生對自我的否定。
2、環境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環境因素,對學生情緒的影響是復雜而持久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的和諧程度、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條件等,都會影響初中學生的情緒。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如果不和諧,就會造成一種拘束緊張、劍拔弩張的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下,青春期的孩子會變得更加敏感,緊張不安,負面的情緒會一直持續,最終影響心理健康。另外,父母不良的教養方式也會使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如專制型的父母強調過分的控制和絕對的標準,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要求孩子,親子之間缺少信任和理解。這樣會造成孩子缺乏主見,遇事怯懦,進而產生消極的情緒。而民主型家庭教養方式下的中學生會更加大膽自信,有創新意識,容易感受到愉悅等正面情緒。
(2)學校因素
學校是中學生除家庭以外呆的最多的地方,對學生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學校體制、學校文化和辦學理念會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情緒。
此外,學生在學校的很多時間都是與教師相處,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情緒會產生重要影響。其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和班級管理方式、溝通方式等都會直接影響學生情緒。有研究表明,民主型的教師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權威型和放任型的教師則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此外,教師消極的教學行為和不恰當的溝通方式也會導致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最后,學生在校園接觸最多的是同班同學,而且同伴的影響力更甚。所以和睦的同學關系會使學生產生積極正面的情緒;緊張的或者被動的同學關系會造成學生在校園的不安、壓抑、憤怒、委屈等負面情緒。
三、初中學生心理和情緒調節的策略
情緒調節即在情緒發生、體驗的過程中施加影響的心理過程。根據影響情緒的內外因素,調節初中學生情緒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對初中學生進行成就歸因訓練和意志訓練。
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如果將成就歸因于自身內部因素,那么個體就會體驗到成就感。因此,對初中學生,首先讓他們簡單學習歸因理論,使他們主動意識到歸因的影響,并學會對成功和失敗進行合理的歸因:自身的能力、意志、興趣等。同時指導學生自我暗示,控制消極影響。此外,開展意志訓練活動,例如結合體育訓練,循序漸進,幫學生提高意志。
2、學會合理宣泄
宣泄是調節情緒的重要手段。積壓太多的負面情緒通過各種方法被宣泄出來時,承受的壓力也得以緩解。合理宣泄的方法有很多。
(1)傾訴。情緒不好時,找知心的朋友倒倒苦水,發發牢騷。一番傾訴后,心情就會變得好起來。如果心里長期藏著事兒,憋久了,就會把自己憋出心理問題來,而傾訴是我們釋放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2)音樂。唱歌或聽音樂,當人在歌曲所引起的共鳴中隨著旋律大聲唱出來的時候,痛苦和悲傷仿佛也隨之釋放出來,心情便會慢慢平復下來。而音樂具有明顯的調節情緒的功能。節奏輕快的使人歡樂,柔和的樂曲使人平靜;雄壯有力的樂曲使人振奮。聽不同的音樂,也是一種很受中學生歡迎的情緒調節方法。
(3)肢體活動,包括運動、勞動和跳舞。跳舞同樣是釋放情緒的良好途徑,隨心舞動更有利于宣泄壓力和痛苦。運動或勞動,也有助于宣泄情緒。跑步、打球等都是緩解不良情緒的好方法。運動中大汗淋漓,讓人身心舒暢。
(4)畫畫或書寫。畫畫或書寫屬于相對比較平和的宣泄方式。通過繪畫、寫日記等方式,將不便為外人所道的痛苦“排”出來,在繪畫或書寫的過程中,負面情緒得以釋放。
但是,如果要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和情緒問題,需要和其他方法結合。
3、力爭營造輕松、溫馨和民主的家庭氛圍。
(1)家庭成員重拾溝通之道,建立和諧的成員關系。其中,父母之間的關系對孩子的影響重大,應該放在首位。在夫妻關系融洽的前提下,再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
(2)父母改善自己的家庭教養方式。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在進入中學后,“不聽話”了,回到家喜歡自己呆在房間或者玩游戲,有時候還無故“發脾氣”。其實這是因為孩子進入初中后,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這階段,父母應該采用溫暖和理解的方式來教養孩子,多給予孩子關心、鼓勵和信任,減少對孩子的否定和責罵。例如接受孩子們的消極情緒,給予孩子關注和有效的指導幫助,換位思考,體驗孩子們的情緒,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真實問題后,家長不要直接講道理,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調整情緒,然后再結合自己的經驗給出恰當的指導,而不是“代辦”。這樣的教養方式能夠使孩子們體驗到更多積極的情緒。
4、建設有制度、有溫度的校園
(1)首先,學校可以在課程設置上盡可能符合學生興趣和身心發展規律,科學化、合理化,讓學生對課程產生期待。同時在時間安排上盡量松弛有度,符合學生的記憶、理解規律。這樣有助于減少學生對學習的抵觸情緒。
(2)合理安排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打造有特色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使學生走進校園,感到有歸屬感、愉悅感。而且,朝氣蓬勃、團結進取的校園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給校園、老師、學生帶來良性循環。當學生產生負面情緒時,也能受到周邊氛圍的影響,例如老師的關愛、同學的支持等,從而調節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校園不會成為校園霸凌的培養源,減少學生之間的劍拔弩張。
(3)學校規章制度合理科學,且有人情味。有制度,學生才更有安全感;有人情味,學生才能感受到學校的溫度。
5、教師應采用民主的方式來管理班級。
(1)教師應擯棄專制的管理方式,對學生嚴格的同時,又要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將學生當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體去尊重,換位思考,勇敢信任學生,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2)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提升,學識淵博的老師更容易讓學生信服以及充滿期待,這樣學生才會有愉悅的心理和積極的學習情緒。此外,專業素養還體現在課堂和教學方式上。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以鼓勵學生為主要評價手段,培養學生自信心。
(3)除學習工作以外,教師還應該關注學生日常的心理狀況,以平等的對話姿態關心、了解學生的在校、在家生活,讓學生感覺到被關愛與支持,從而產生積極的心理和情緒。
四、培養初中學生心理和情緒調節能力的原則
(1)科學性。無論是培養學生哪一種調節情緒的策略,都必須符合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及自身性格、接受能力等特點。比如對于內向的學生,讓他們通過在人前唱歌跳舞等方式來發泄情緒,也許是強人所難。最重要的是符合當下學生面對的情境特點。
(2)發展性。情緒策略的培養應該有助于學生長期的心理健康發展。學生能夠在負面情緒產生時運用某些策略自主調節,自如運用,最終具備在再次面對類似情境下減少或不再產生相似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
(3)滲透性。情緒調節能力的策略培養應該是潤物細無聲,非刻意的,讓學生自然而然感受到情緒、心理被安撫的效果。如果只是形式,沒有效果,那么情緒調節無法走入學生內心,自然是失敗的。
五、結束語
青春期的初中生身心正在經歷巨大發展變化,遇到的問題比也越來越復雜,與父母、同學、老師的交往也越容易出現摩擦,再加上學習壓力的增大,學生的心理也愈加敏感脆弱,一系列負面情緒都會影響其心理健康,或易怒沖動,或多愁善感,或焦慮不安。幫助孩子調節心理和情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孩子掌握科學的方法,在未來面對社會時,才能夠保持積極的心態,適應社會,笑對生活!
參考文獻:
[1]張素杰.《中學生學業情緒的影響因素及調節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27).
[2]徐玲玲.《消除不良情緒,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書育人,2020(16).
[3]鄭潔歡.《家庭教育中處理中學生情緒問題的策略》[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9(07).
(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街頭中學? 浙江省? 臺州市? 31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