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 要:身處互聯網時代的我們享受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但是與此同時也受到網絡輿情的多樣化影響。新媒體、大眾媒體的泛濫導致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也難以對媒體實施有效管理。所以,相關管理部門有必要結合現實情況做出改變,建立和互聯網配套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應對網絡輿情的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關鍵詞:網絡輿情;困境;策略
引言:新媒體的發展為社會大眾增加了許多信息渠道來源,尤其是在即時性和互動性的作用下,公眾的思維也在朝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然而不能忽略的是,新媒體產生的作用有雙面性,匿名性、門檻低的特征讓大眾時刻面臨著自持力和鑒別力的考驗,主流意識形態想要對網絡輿情實施管理也更顯困難。尤其是在近年來國際競爭形勢日益激烈的環境下,網絡輿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在逐漸擴大,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網絡輿情管理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一、網絡輿情公共管理面臨的問題
1.消極網絡事件的傳播
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設備為信息的傳播和接收提供了便利,但結合當前網絡實際狀況來看,引發人們廣泛關注的多維司法案件、安全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中,名人效應案、貪腐案、食品安全等事件為最。當然,公眾對這些事件的關注無可厚非,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社會公平正義。但是在新媒體博眼球、引流量的心理作用下,不少媒體會從陰謀論的角度對事件本身添油加醋,這就導致公眾在接受信息的同時受到惡意解讀的作用,從而對社會的發展缺乏信心。
2.網絡輿情傳播迅速
網絡輿情傳播過快是輿情管理難以高效實施的重要原因,我國智能手機的用戶在2020年將達到11億人次,這就意味著網絡輿情將通過復雜的人際關系鏈和海量的手機用戶快速傳播。此外,我國互聯網產業正處于飛速發展過程中,以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等軟件為網絡輿情的傳播提供了捷徑,并且信息受眾只需要簡單轉載就可以讓輿情二次傳播。
3.監控預警不成熟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惡意信息對社會安定和諧產生的影響也同樣不可小覷,正如“碘鹽防輻射”“世界末日買蠟燭”這些鬧劇都是網絡輿情缺乏管制產生的后果。當前網絡輿情監控預警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監控流程建設不完善;輿情深加工和利用不足;輿情覆蓋控制面不全以及對輿情突出處理預案建設不到位等,這些消極因素共同制約著網絡監控預警發揮作用。
4.網絡輿論導致群眾心理變化
在消極網絡言論的長期影響下,不少群眾對政府的信任感降低,認為上訪就會受到“官官相護”的迫害,與其“上訪”不如“上網”,將事件情節描述得越惡劣,人們的關注就會迫使政府進行作為。這種狀況在網絡知名人物的支持下會受到網民的廣泛關注,從而讓人們對政府的批評更加尖銳,最終發展成輿論危機,造成政府公信力降低,即使事件最后發生轉變,已經產生的損失也難以挽回。
二、網絡輿情公共管理策略
1.主流媒體帶動
實際上,在新媒體發展的同時,傳統媒體也在網絡輿論上嘗試發出更多的聲音。相比自媒體,傳統媒體的信息來源渠道更具有權威性,在經年累月的運行中積累了社會大眾的好感,所以在信息發布上更能獲得網民的認可。管理部門應當鼓勵主流媒體進入網絡環境,盡可能發揮他們的影響力,在參與網絡輿情的同時帶動輿情環境的良性轉變,促使主旋律、新時代的輿論主題在互聯網遍地開花,構建生態環境更好的網絡輿論環境。
2.注重輿論引導
古話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網絡輿論給了民眾發聲的渠道,政府管理部門應當珍惜這項渠道,將民眾的意見整理匯總,作為調整工作方式和工作態度的現實依據。但同時也要加強對網絡輿論的有效管控,否則會導致謠言和極端言論大行其道,危及意識形態領域安全,這就要求政府將輿情管控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國內比較成熟的輿情引導機制是構建專門的管理隊伍和評論團隊,管理團隊的存在是為了保證信息真實性,讓網民能夠在網絡新聞探討中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評論團隊的建設是為了引導群眾用客觀的眼光看待問題,幫助提高網民的鑒別力和自制力。
3.構建監控預警系統
網絡輿情的監控預警是浩大且復雜的工作,管理部門可以分析統計數據,將網民常用的平臺和網站當作監控對象,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將信息的真實性和信息輿論導向作為監控工作的重點內容。監控預警設計中應當包括信息收集、過濾加工、信息分析、警報提示和突發預案等功能,當負面輿論出現的同時,監控預警系統可以借此篩選信息,對輿論相關的原始信息和重要話題進行跟蹤檢測,以此為輿情分析提供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健康系統的完善和發揮作用需要其他部門的支持,所以預警監控系統必須和各個部門共享信息。然而構建高效、完整的監控預警系統絕非易事,政府部門應當加大對系統建設方面的關注和投入,進一步提升監控預警系統的整體作用。
4.開展廣泛的網絡輿情教育
對網絡輿情參與的各個主體展開教育是強化輿情管理的必要措施。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在網絡上發布不實信息造成嚴重社會影響就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為了讓網絡輿情參與者按照法律規定有序參與網絡生活,各個管理部門和教育單位要承擔起責任,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網絡輿情教育體系。網絡管理部門應借助微信、微博等平臺發布網絡輿情參與規則,或者要求各個平臺在用戶協議中加入參與規則和文明規范等內容,以此實現對網民和信息發布者的教育,申明參與主體在網絡中的權利和責任,讓參與者在明確規則的基礎上參與網絡事件的討論。青少年時期是價值觀構建的關鍵時期,互聯網作為他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渠道,容易受到網絡推手的誤導,接受錯誤的信息,因此針對在網民中占比較多的青少年群體,更應當加強思政教育的網絡輿論引導,要及時挖掘網絡素材,利用學生容易接受的網言網語,引導學生的思想輿論。
結束語:管理網絡輿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管理部門要加強對互聯網企業的指導,促進輿情交流平臺的規范化建設和使用。對于可能發生的突發性輿情事件,政府部門也要具備應對能力,不至于讓事件經過持續發酵后對社會發展產生惡性影響。總而言之,輿情管理絕非易事,政府要立足實踐、積極作為,在兼顧民眾發聲需要的同時改善輿情環境。
參考文獻:
[1]蔡慧琳.網絡輿情參與對現代公共管理的影響以及對策研究[J].市場周刊,2020,33(10):183-185.
[2]陸雅靜.網絡輿情的公共管理困境及應對策略研究[J].河北企業,2020(06):34-35.
[3]王華敏.網絡輿情中不同主體的博弈及其治理研究[D].南昌大學,2020.
[4]杜鵬磊.中國網絡輿情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陜西西安 7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