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
摘 要:2019 年 1 月 1 日起,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正式實施,這是我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史上的一次大變革,讓很多人享受到了減稅紅利。但任何改革都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本文就新個人所得稅法實施以來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論證,為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法提出了具體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實踐; 問題; 建議
一、導言
個人所得稅(以下簡稱為“個稅”),是對個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取得的收入額,扣除一些法定費用后的余額按照適用稅率進行稅款計算。我國自1980年第一次征收個稅到現在已進行了7次修正,之前的修正大多是對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進行調整。新個稅改革一是對個人取得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四項收入按年計稅,按月累計預扣預繳;二是新設了子女教育和贍養老人等六項專項附加扣除。分類和綜合相結合的個稅制度更加符合我國實情,但新個稅法在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國個稅法仍需不斷完善和發展。
二、新個稅改革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對個稅扣繳義務人申報數據缺乏嚴格核驗
由于我國長期使用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方法,有工作單位的納稅人依靠單位代扣代繳個稅,對申報繳納個稅過程參與度極低甚至零參與。然而有的個稅扣繳義務人因代扣代繳流程復雜,操作繁瑣,不進行代扣代繳或者在代扣代繳過程中少申報收入少交納稅款;有的個稅扣繳義務人為了申報方便,只對每月工資部分進行申報納稅,對不定期發放的各種獎金、實物補助不申報扣稅;更甚者個稅扣繳義務人在代扣代繳過程中幫助納稅人隱瞞真實收入,虛假申報或者虛列人數分解高工資,以達到少交或逃避個稅的不良目的。
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是:稅務機關過于依賴個稅扣繳義務人申報的數據,缺乏對其申報數據進行嚴格的核驗程序,對扣繳義務人必須履行的扣繳義務沒有強硬的約束。
(二)工資、薪金免征額的制定缺乏計劃性和靈活性
我國個稅免征額自2011年從2000元提升到3500元后,7年后的2018年10月才再次提升到5000元。這7年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物價也快速上升,一般工薪階層的普遍感受是同樣的錢現在能買到的東西比以前少了。免征額長期不做調整,設定時未充分考慮未來居民收入、消費支出和通貨膨脹等因素,這樣容易增加納稅人稅負。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北京、上海、深圳等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高于中西部地區。根據深圳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當地2019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25612元,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70233元。年收入額扣除累計減除費用6萬元后,深圳大多數工薪階層都要繳納個稅,深圳地區的生活成本遠高于西部經濟落后地區。這樣“一刀切”似的免征額未考慮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缺乏靈活性,使經濟發達地區的一般工薪階層稅負過重。
(三)稅率結構和稅前扣除制定的過于復雜
新個稅法規定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每次取得收入時,以每次收入是否超過4000元為標準,分別減除800元或收入的20%。年度匯算清繳時,減除費用不再以4000元為標準,而是統一為收入的20%進行稅前扣除,再與累計的工資薪金合并計算個稅。僅是一個稅前扣除就制定的如此復雜,后面要計算應納稅額,還要考慮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和年度匯算清繳,大大增加了納稅人理解和計算的難度。
我國個稅法規定工薪所得適用3%-45%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經營所得適用5%-35%的五級超額累進稅率,股息、紅利等財產性所得按20%的比例稅率。然而工薪所得采用的級數過多,邊際稅率太高,會導致高收入者通過轉變收入類型利用較低稅率計稅。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和經營所得都是納稅人辛勤勞動獲得,計稅方式卻不同,會讓納稅人感到不公平。這種復雜多樣的稅率結構還加大了稅務部門稅收征管的難度。
三、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建議
(一)、實行納稅代扣代繳與自行申報數據的雙重復驗
稅務機關要加強對個稅自行申報的宣傳,實行代扣代繳和自行申報相結合的制度,通過扣繳義務人和納稅人分別向稅務機關申報收入,年度終了稅務部門對雙方申報數據進行對比的方式,使扣繳義務人和納稅人互相監督,保障了收入申報的真實性、準確性。
我國稅務部門首先要加強對代扣代繳申報數據的查驗,對申報單位進行不定期抽查。其次要嚴格落實扣繳義務人的責任,建立扣繳義務人考核評價機制,獎勵優秀辦稅人員,加大違法懲處力度。定期對單位辦稅員進行業務培訓,讓辦稅員及時了解最新政策內容,提高辦稅能力。
(二)免征額的制定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
個稅免征額的確定不僅要考慮當前居民收入、消費支出和物價上漲等情況,更要考慮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情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具有度量通貨膨脹的功能,可以聯合消費價格指數來確定免征額。過于頻繁的調整會加大稅收成本,長期不調整容易增加納稅人負擔,建議參照我國5年規劃情況,每5年進行一次調整。
考慮到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成本的差異,可以設定不同的起征點,這樣才更能因地制宜的發揮稅收平衡居民收入分配的職能。
(三)簡化計稅
第一要制定合理的稅率結構。綜合所得最高稅率為45%,經營所得最高稅率為35%,財產性所得稅率為20%。這容易讓納稅人利用稅率不同的漏洞來達到避稅的目的。目前把綜合所得邊際稅率設置的最高,會降低中高層工薪收入者的勞動積極性。因此調整個稅的邊際稅率,統一各種收入的最高稅率到35%。減少收入類型分類,逐漸將經營所得和其他勞動所得納入綜合征收范圍。這樣會使不同收入的納稅人感到公平,同時也避免了利用不同稅率避稅的可能性。
第二要簡化稅前扣除的計算方式。勞務報酬、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在計算減除費用時不要再以4000元作為界限分情況進行,而是統一為收入的20%進行稅前扣除,這樣做不僅可以和年度匯算標準保持一致,也讓稅額計算更簡潔,不易出錯。
結語
2019年1月1日全面實施的新個稅法,是我國個稅史上的一個大突破,新個稅法在實施中顯示出減稅的效果,但是在申報方式、稅率結構設置和免征額設定上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本文結合我國現階段實際情況,提出了建立以納稅人個人為主、代扣代繳和自主申報相結合,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相關的,具有地域性和預見性的免征額調整制度,均衡不同收入類型的稅率和進一步簡化稅前扣除計算方式的建議。希望今后對個稅進一步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個稅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建群.新個人所得稅法探析[J].經濟師,2020,(6):127-128
[2]楊婉霞.新個稅改革后仍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9,(30):82-83
[3]何永強. 新一輪個稅改革的減稅效果探討[J].現代商業,2020,(17):173-174
[4]王敏.淺析個人所得稅改革[J].中國集體經濟,2020,(04):80-81
[5]蘇文昱.新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困境與思考[J].財會學習,2020,(23):4-5
(山東省臨沂實驗中學? 2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