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的提出,產業扶貧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從最初的涵義逐步細化為借助于互聯網時代的新特征因村施策、因地制宜,根據地區不同資源、不同生產要素等自身優勢有針對性的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即"產業精準扶貧"。本文首先對習近平扶貧思想和理論體系進行梳理,其次對精準扶貧戰略思想下產業扶貧的實施現狀進行分析,具體包括產業精準扶貧工作推進過程中帶來的新產業的涌現、新組織的帶動、新經濟的增長、新業態的結合以及新面貌的改變這一"五新"現象。在此基礎上,對產業精準扶貧工作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給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精準扶貧;產業扶貧;扶貧思想;新時代
一、習近平扶貧理論梳理
(一)扶貧思想的初心——梁家河
于1969年1月出生在革命家庭的習近平,在青蔥年少歲月開始踏上陜北農村插隊的道路,開啟了在陜西梁家河上山下鄉的7年知青生活。這7年的經歷使他充分體會到了老百姓生活的艱難困苦,在摸爬滾打中和老百姓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正是這段艱苦歲月,習近平"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想要幫助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想法開始在他心里生根發芽。
1975年9月20日《延安通訊》的報道中刊登了一則消息——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同志領導全村成功辦成了陜西第一口沼氣池。與此同時,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建淤地壩等一系列有益于父老鄉親的好事也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老百姓過上了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安穩日子。因此,在梁家河經歷的農村生活,無疑是習近平扶貧初心的萌生。
(二)扶貧思想的探索與實踐——河北正定、福建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習近平同志時任河北省正定縣縣委書記。短短的三年零兩個月,習近平同志帶領正定掀起了經濟發展熱潮,大力實施改革興縣、工業興縣的發展模式,充分帶動了老百姓參與經濟改革的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使正定甩掉"高產窮縣"的帽子。
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習近平同志被調往福建任職。在寧德,始終將脫貧工作作為主線,思考采取怎樣的方式才能幫助農民擺脫貧困;在福州,致力推動區域脫貧致富工作,重點開展山海協作項目,結對幫扶貧困地區;在閩寧,主持舉辦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不斷從各行各業優秀工作者中抽調人員參加扶貧開發工作。在地方工作時期,是習近平扶貧思想的探索與實踐。
(三)扶貧思想的形成——擔任黨的總書記
十八大閉幕以后,習總書記即刻到廣東、河北阜平等革命老區走訪探望困難民眾,一路了解貧困地區的真實情況,提出"兩個重中之重"等重要思想,共同商討脫貧致富新對策。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戰略思想。2015年6月于貴州省調研時,提出"六個精準"的要求。同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提出"五個一批"的重要思想。這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標志著"精準扶貧"戰略思想進入完善階段。
習總書記先后多次在新年期間對重慶、寧夏、江西等多個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走訪調研,對貧困群體考察慰問,這一路走來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思路越來越清晰。2017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持續深入地推進,習總書記作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全過程都要精準"的重要指示,這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時代精準扶貧思想和理論體系逐漸形成。
二、新時代產業精準扶貧現狀
(一)新產業涌現
自進入精準扶貧階段起,產業扶貧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性就因其自身有效性、安全性和益貧性而日益明顯。各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分別基于自身資源稟賦、區域特點和產業基礎,以市場為導向,著力培育特色產業,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支柱型產業、產業鏈和產業體系。因此,例如生態農業、鄉村旅游業、光伏產業等大量新產業紛紛涌現。
(1)光伏產業精準扶貧
2015年國務院扶貧辦推進實施"十大精準扶貧工程",其中光伏扶貧是"十大精準扶貧工程"的重要扶貧項目,即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實現"自發自用,多余上網"的致富新途徑。同年,山西省大寧縣川莊村安裝了100千瓦左右分布式薄膜太陽能電站,截至2015年底,川莊村年收益約為15萬元。這不僅給建檔立卡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還提供了清潔的電力,真正做到了節能環保。由此可見,光伏產業精準扶貧不僅是造福貧困農戶、貧困地區的民生工程,更是發展清潔能源、改善環境的環保工程。
(2)旅游產業精準扶貧
在新時代產業精準扶貧戰略思想下,旅游業精準扶貧呈"井噴"式增長。各貧困地區立足于自身鄉村風貌,依據自身資源稟賦帶動生態旅游、紅色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業的發展,根據不同文化風情,大力打造特色旅游村。四川省與青藏高原接壤的大小涼山、秦巴山和烏蒙山等地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建立旅游扶貧試驗區,探索多種旅游扶貧模式。據2014年國務院扶貧開發辦數據顯示,僅秦巴山片區、烏蒙山片區、大小涼山彝區和高原藏區旅游業的收入就占全省旅游業收入的49%,共計2401.49億元,直接或間接使1000萬余貧困戶受益。
(二)新組織帶動
與傳統的產業扶貧不同,精準扶貧戰略下的產業扶貧不再過分依賴于政府幫扶,而是強調多元主體立足于各自的行為動機與行為準則共同參與推進產業精準扶貧工作,在政府統籌的基礎上,促使多方協作,利用新的組織形式例如社會組織、中介組織、龍頭企業、"黨建+產業"等新組織形式帶動產業發展,實現合作共贏。
(1)社會組織帶動
隨著精準扶貧進入尾聲階段,2017年國務院扶貧辦發布《關于廣泛引導和動員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的通知》,要求廣泛引導和動員社會組織積極主動參與扶貧工作。極大程度上提升了社會團體、基金會、服務機構等各類組織投身精準扶貧項目的熱情。這些社會組織在直接給予貧困戶經濟幫扶的同時主動開展產業精準扶貧。比如億利基金會通過對種植業、畜牧養殖業等產業投入資金,推動西部生態環境嚴峻的少數民族地區精準脫貧工作的開展;安徽省阜陽市輕工工藝品進出口企業協會出資建立"柳編工藝品"產業,并幫助解決柳編工藝品出口問題,促進當地輕工業的發展。因此,在產業精準扶貧進程中,社會組織等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2)"黨建+產業+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5月指出"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特別是在新時代產業精準扶貧的偉大事業中,各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通過"黨建+產業"的新組織形式推進產業精準扶貧,更好的落實了扶貧主體的責任。例如三亞市寶鼎集團黨支部探索"黨建+扶貧"新扶貧模式,幫助抱安村打造"甜蜜產業"。雙方在野蜂蜜銷售、產品包裝等方面進行合作,通過"輸送進村、銷售出村"的雙向流通模式推動其產業更好的發展,拓寬貧困戶就業增收的新渠道。"黨建+扶貧"的效果得到了群眾的認可,成果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
(三)新經濟增長
產業毫無疑問是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地區產業的不斷發展,必然拉動經濟的快速增長。近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發布的數據,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于2018年底減少至1660萬人,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同期《世界銀行報告》也指出,中國為減少極端貧困做出重要貢獻,是全球減貧事業的中堅力。按照購買力平均每天1.9美元的國際貧困標準計算,截至2018年底,中國的極端貧困率已降至1%以下。其中產業精準扶貧是貧困人口數量減少、促進貧困人口脫貧的主要原因。
在精準扶貧思想的指導下,依托產業發展進而帶動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脫貧增收致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成功案例數不勝數。產業精準扶貧基于自身資源稟賦、區域特點和產業基礎,以市場為導向將各主體的生產要素投入其中,逐步培育支柱性產業,形成產業鏈和產業體系,提升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來達到促進地區發展、擴寬增加貧困戶、建檔立卡戶收入途徑的目的,拉動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四)新業態結合
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不能單單只依靠當地產業的發展,只有在發展產業的同時,探索電商銷售、互聯網結合、金融支持等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才能形成產業鏈、產業體系、更好的促進一二三產的融合、提高產業附加值,實現產業平穩快速發展,發揮產業精準扶貧的帶動效應。
(1)電商+農業"
依托互聯網技術搭建電商平臺幫助建檔立卡戶拓寬農產品交易渠道、探索農產品交易新方式,逐漸成為產業發展合作交流的新平臺。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這一綱領性要求,為農村電商與產業精準扶貧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提供了基本遵循。為實現"產業精準脫貧",秀山縣龍池鎮在干川片村3個村先后種植金絲皇菊,采取"種植業+農戶+農村電商"模式,做到從種植、加工到銷售一體化協同發展。通過"線下加工、線上營銷"的運作方式,提升了精準扶貧產業附加值,解決了農業大而不強、農民勞而不富的問題。其他貧困地區也逐漸搭上電子商務這一"致富快車",真正實現電商與產業精準扶貧協作發展。
(2)"金融+產業精準扶貧"
發展產業最重要的是資金,金融支持無疑是推動產業精準扶貧的"利器"。將金融資源投入到產業精準扶貧的進程中,深化產業政策、扶貧政策、信貸政策的銜接,會更好的助力產業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例如為助推光華鄉朝鮮薊產業發展,麗江永勝長江村鎮銀行積極探索新的扶貧貸款模式,采取"政+銀+企+農"的小額扶貧信貸模式,帶動140多戶貧困戶貸款種植400余畝朝鮮薊,產量多達500多噸,總產值預估超過150余萬元。除此以外,湖南省也以小額信貸為抓手,尋求新的信貸模式,大力推進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
(五)新面貌改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產業精準扶貧毫無疑問成為"志智雙扶"的切入點。與以往"救濟式"捐錢捐物、政府政策扶持不同,產業精準扶貧強調貧困戶自發將自身的土地資源、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投入到扶貧產業項目中,貧困群眾從傳統被動的接受方轉換成主動尋求的發展方,是一種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思想觀念的逆向轉變。參與產業精準扶貧項目能最大限度的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最終達到公民精神培育的目的。
湖南婁底在貧困村建設光伏扶貧電站累計達58個,除吸納貧困戶就業、提升整個貧困村就業率上升外,積極發展產業"志智雙扶"新模式,對貧困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實用技術和勞動技能的培訓,表彰和獎勵致富帶頭人、致富能人。這些精準扶貧產業帶動了貧困地區培訓機制的發展,促進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素質和能力的提升,激發了自身內源性發展。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產業精準扶貧要精準到貧困戶、建檔立卡戶
產業精準扶貧突出強調貧困戶、建檔立卡戶的主體性作用。與傳統的產業扶貧大多停留在鎮、村、鄉一級或者大農戶層面不同,產業精準扶貧重在精準。各利益相關方應該將產業幫扶的效用通過鎮、村、鄉一級深入到貧困戶、建檔立卡戶,通過制定合理的惠農政策或者采取一定的保障舉措來激發貧困戶、建檔立卡戶參與產業精準扶貧工作的積極性,自發將自身的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到產業精準扶貧的開發項目中。產業精準扶貧須以產業扶貧精準到貧困戶、建檔立卡戶為最主要目的,以產業發展帶動其脫貧增收致富目標的實現,使貧困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促進多方組織協同參與、合作共贏
產業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各個參與主體,如政府部門、社會組織、貧困群體、龍頭企業等,應該分別立足于各自的立場將其自身的資本、信息、服務等不同的生產要素投入到產業精準扶貧項目中,分別利用各自優勢共同促進生產要素綜合效用的發揮。其中可能由于資源、資金、能力等因素的局限,導致扶貧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甚至在產業精準扶貧工作推進過程中出現資源浪費或利益沖突等問題。因此,政府部門需要主動尋求市場、社會力量的合作,構建持續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和共享機制,引導多方組織協同參與產業精準扶貧工作,堅持"政府扶持、社會參與、企業帶動、市場導向"的行動邏輯,協調好各利益相關方的關系,實現多方組織合作共贏。
(三)借助互聯網時代的新特征,加強信息技術、互聯網與產業精準扶貧的融合發展
在推動產業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注重利用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等新時代的成果、構建網絡服務平臺、讓互聯網與產業精準扶貧進行深度融合,形成依托互聯網資源和平臺的產業發展新模式。也可以利用電商平臺加強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產業與市場的利益聯結,開拓產品、服務等新的銷售渠道和銷售方式,這種"電商+產業精準扶貧"的新型產業扶貧模式減少了人力成本且極大的提高了生產能力和效率,使產業精準扶貧效果更加顯著。因此,要加深"互聯網+產業精準扶貧"的融合,取代傳統的產業扶貧方式,最快捷有效的完成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梁晨.產業扶貧項目的運作機制與地方政府的角色[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05):7-15.
[2]汪三貴,殷浩棟,王瑜.中國扶貧開發的實踐、挑戰與政策展望[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4):18-25+189.
[3]覃建雄,張培,陳興.旅游產業扶貧開發模式與保障機制研究——以秦巴山區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4(07):134-138.
[4]白麗,趙邦宏.產業化扶貧模式選擇與利益聯結機制研究——以河北省易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為例[J].河北學刊,2015,35(04):158-162.
[5]邢成舉.產業扶貧與扶貧“產業化”——基于廣西產業扶貧的案例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3(05):63-70+190.
[6]莫光輝.精準扶貧視域下的產業扶貧實踐與路徑優化——精準扶貧績效提升機制系列研究之三[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01):102-112.
[7]劉建生,陳鑫,曹佳慧.產業精準扶貧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06):127-135.
[8]黃承偉,鄒英,劉杰.產業精準扶貧:實踐困境和深化路徑——兼論產業精準扶貧的印江經驗[J].貴州社會科學,2017(09):125-131.
[9]易法敏.產業參與、平臺協同與精準扶貧[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1-10.
[10]朱希明.產業發展助力精準扶貧——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反貧困視角[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08):30-31.
[11]余欣榮.產業扶貧精準脫貧[J].中國領導科學,2016(08):6-9.
[12]胡晗,司亞飛,王立劍.產業扶貧政策對貧困戶生計策略和收入的影響——來自陜西省的經驗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8(01):78-89.
[13]朱燕.電商精準扶貧——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扶貧新路徑[J].經濟研究參考,2017(16):76-82.
[1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理論學習,2017(12):4-25.
[15]鄭風田.推動精準脫貧向縱深方向發展[J].農村工作通訊,2017(16):52.
[16]汪三貴.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關鍵內涵[J].人民論壇,2017(30):54-55.
作者簡介:
邢靜茹(1996年11月),女,漢,河北唐山,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扶貧。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 10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