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宛庭
摘 要: 為探索中國戲曲理論在韓國的研究方向及特點,進一步討論中國戲曲研究在域外的發展情況,對20世紀70年代至今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分析。根據統計數據,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大致可分為起步期(1990年之前)、發展期(1990-2000)、興盛期(2000-2010)、穩定期(2010-2020)四個階段。李漁《閑情偶寄》和金圣嘆《西廂記》評點是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的熱點。此外,湯顯祖曲論、本色論和戲曲敘事特性等內容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傮w而言,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雖有自己的特色,但其中仍存在研究內容較集中,并未形成獨立視角等問題。
關鍵詞:韓國;中國戲曲理論;綜述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戲曲理論中蘊含著豐富的理論思想,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我國的戲曲理論研究,大約始于20世紀20年代。從收集整理戲曲理論批評史料到全面展開曲論研究,百年來,學者在戲曲理論史敘述、戲曲評點研究、小說中的戲曲理論研究等方面成果頗豐,并逐漸形成了理論批評與戲曲藝術相結合的研究模式。
中國戲曲理論研究也是外國學者理解、把握中國古典戲曲的重要途徑。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韓國學者并未過多關注中國古典戲曲,在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方面幾乎處于空白狀態。70年代末,隨著設置中國文學專業的高校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事戲曲相關研究,中國戲曲理論自然也成為了其中一個議題。盡管和戲曲史研究相比,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人員和成果數量并不算多,研究內容并不算豐富,但也表現出了其獨特之處。
一、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的緣起及現狀
與其他中國文學研究相比,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成果也遠不如戲曲史豐富,不過還是有不少學者對這一方面給予了一定關注。下表是目前可搜索到的韓國關于李漁、金圣嘆、湯顯祖及其他戲曲理論的研究成果量。

統計數據表明,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始于1970年前后,其中李漁、金圣嘆和湯顯祖的戲曲理論是韓國學者研究的重點。根據研究內容和成果數量,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四個階段。
(一)起步期(1990年之前)。以1980年為界,這一階段又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1970年之前,韓國有關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論文數量寥寥,只有少數學者對戲曲家的創作理論給予了關注。如金學主在1965年發表了論文《湯顯祖與其傳奇》[1]53-70,其中提到湯顯祖思想與晚明自由文學風潮間的關系,但重點放在“臨川四夢”的創作內涵上,對其文學思想僅進行簡單介紹,并未深入探究。1980年后,逐漸有學者發表以“戲曲論”為題的研究成果。如尹河炳論文《李漁戲曲結構論小考——以<閑情偶寄>結構篇為中心》[2]401-426在介紹并分析李漁戲曲結構論的同時,認為《閑情偶寄》蘊含著“將戲曲當作綜合藝術”“更加有系統性”等文學史意義。以上成果,為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揭開了帷幕。
(二)發展期(1990-2000)。20世紀90年代,韓國關于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研究成果數量雖不算多,但從諸論述中可明顯看出,韓國學界對中國戲曲理論已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也對更多戲曲理論家的觀點給予了關注。這一階段,權應相的論文《元代戲曲論研究》[3]131-157包含了元代戲曲創作論、演出論、效用論等諸多內容,并涉及到俳優條件及歌唱技巧等問題;李相喆的論文《明代戲曲創作論研究》[4]以明代文人的戲曲觀為基礎,論述了他所認為的中國戲曲理論中“最得意、最有價值的”教化論、本色論、情節論。這些研究內容可以證明,韓國學者已不再視中國戲曲理論為小說理論或文學思想的一部分,而是將“曲論”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進行關照。但此時,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尚未觸及到美學意義、文化價值、對韓國文學的影響等方面。
(三)興盛期(2000-2010)。這一階段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十分興盛,關于李漁《閑情偶寄》、金圣嘆戲曲評點和湯顯祖曲論的研究成果數量比上一階段有了顯著增加,也出現了一些代表性的專著,如吳昶和《中國古典戲劇理論的理解》[5]、樸泓俊等《東洋古典劇的美學及理論》[6]。這個時期的研究成果探究了各理論提出的思想動機及背后蘊藏的美學特性、文化價值及中國古典戲曲的獨特意義;也站在了當代立場上,探索中國古典劇的特色。如樸泓俊論文《東洋古典劇的歷史和理論家的角色:中國傳奇的歷史和李漁的<閑情偶寄>》[7]219-243在梳理中國戲曲發展史之時,認為李漁的演劇理論也影響到了清末民初各種劇種和劇團的出現。此外,還有部分學者的研究涉及到了金圣嘆對朝鮮的影響,包括朝鮮學者與金圣嘆思想的比較。如李勛種《丁茶山的“不亦快哉”考:與金圣嘆的“不亦快哉”比較》[8]227-246、鄭善姬《朝鮮后期關于金圣嘆批評本的讀書談論研究》[9]305-345等。在其他戲曲理論的研究方面,這一時期有盧相均《明代戲曲的本色當行論研究》[10]217-236、金光永《呂天成<曲品>中的戲曲論研究》[11]177-196、李相喆《淺談王驥德之曲論》[12]167-185等論文,其研究涵蓋了王驥德、朱權、祁彪佳、凌廷堪等多位戲曲理論家,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大。從研究者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數量也頗豐,除此前的樸成勛、樸泓俊、河炅心等人,還有車美京、李昌淑、李金恂等學者加入了研究隊伍。
(四)穩定期(2010-2020)。進入2010年后,戲曲理論研究的熱潮有所退卻,不僅成果數量少于上一時期,研究者也大大減少。目前看來,僅有樸成勛、樸泓俊兩人在從事李漁戲曲理論的研究,而湯顯祖的曲論研究者幾乎只有樸鐘學一人。不過,因有了前十年的蓬勃發展作基礎,這一時期的研究內容更加深入、眼界也更為開闊,除集中于所談論之戲曲家們的著作外,還關注了明清戲曲整體發展情況,如樸泓俊論文《李漁戲曲論與清代地方戲的勃興》[13]273-290認為中國古典戲曲史是以元雜劇、明清傳奇、清代地方戲的順序發展的,李漁的戲曲論搭建了“傳奇”到地方戲的橋梁。而在金圣嘆評點研究方面,這一時期的突出特點則是將金圣嘆的戲曲理論與韓國對中國文學的接受結合起來,如尹智楊的《江天閣鎖夏錄所載李載運文章中體現出的關于金圣嘆的認識》[14]77-100《朝鮮對<西廂記>的評點批評研究》[15]5-32《周昂對金圣嘆<西廂記>批評及改寫的評價考察》[16]107-127等論文皆是從這一角度對《西廂記》評點做了探討。
二、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的熱點及主題
中國戲曲在韓國被長期當作小說看待,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起步較晚、成果較少,也常被視作戲曲史或文學理論研究的一部分。和中國的戲曲理論研究相比,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既有與之有相近之處,又表現出了自身特色,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李漁《閑情偶寄》中的戲曲理論、金圣嘆《西廂記》評點研究上。除此之外,湯顯祖的戲曲理論、徐渭等人的本色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韓國學者關注。
(一)對李漁戲曲理論的研究
韓國學界對李漁戲曲理論的研究多聚焦于《閑情偶寄》中的情節、結構等編劇理論,對《演習部》《聲容部》的內容及其導演、表演理論提之較少(當然,李漁的戲曲理論也是關于編劇理論的成果遠多于導演理論)。具體來說,韓國的李漁戲曲理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首先是對李漁提出的情節論、結構論及其特點的研究。2000年之前,李漁的戲曲情節論、結構論方面已出現了比較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如尹河炳論文《李漁戲曲結構論小考——以<閑情偶寄>結構篇為中心》[2]401-426將《閑情偶寄》中的戲曲理論與之前的曲論做了簡單對比,認為李漁的戲曲編劇理論更加追求統一性、單純性;河炅心論文《中國戲曲批評和李漁戲曲理論簡介》[17]257-266更為詳細地梳理、介紹了李漁在《閑情偶寄·詞曲部》中提出的立主腦、減頭緒、密陣線等觀點,認為李漁可謂中國戲曲的改革者。2000年后,韓國的李漁戲曲理論研究逐漸向縱深發展,學者除總結《閑情偶寄》中的編劇理論外,還開始分析李漁戲曲理論的特色和價值。河炅心論文《奇論的理解——以李漁的新奇論為中心》[18]305-338認為,新奇不僅是李漁戲曲的創作原則,也是其著述的基本態度,他的新奇要“新而妥”“奇而確”,新奇但不脫“理”字。樸成勛論文《李漁戲曲創作新奇性小考——以<閑情偶寄>為中心》[19]105-117進一步指出,李漁所講求的“新奇”在于通過對人情和物理的多種認識,將日常事物轉變為戲曲中的奇異事件,因此劇作家必須進行廣泛的閱讀、思考。
其次是對《閑情偶寄》中賓白、科諢與曲律理論的研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對戲曲之賓白、科諢作了系統而富有意義的論述,展示出與以往曲論不同的特征。樸成勛論文《李漁賓白論再考》[20]325-345詳細考察了李漁提出的賓白做法,認為李漁提高了賓白的地位和藝術性,確立了“曲白相生”關系。同年,李金恂論文《李漁的科諢理論和<風箏誤>》 [21]389-403總結了李漁科諢理論“戒淫褻”“忌俗惡”“重關系”“貴自然”四個方面的內容與特征。樸成勛論文《李漁的科諢藝術論考察:以<閑情偶寄>為中心》[22]415-432從科諢的重要性、自然性、通俗性三個方面探討了李漁的科諢藝術,認為只有把李漁的“結構”“詞采”“賓白”和“科諢”聯系起來理解,才能系統掌握李漁的科諢理論。此外,在李漁的曲律理論方面,也有少量研究成果出現。樸成勛《李漁的曲律論小考》[23]145-158一文探討了李漁對曲律的認識,并解釋了《閑情偶寄》中提及的上聲、務頭、拗句等曲律知識,是韓國李漁戲曲理論研究中比較有突破性的成果。
最后是對李漁戲曲理論之意義及中國古典戲曲美學的研究。樸泓俊論文《<閑情偶寄>和中國古典戲曲通俗美學》[24]179-202認為,李漁提出的戲曲創作論考慮到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具有強烈的商業性,可謂對通俗戲曲的理論總結。十余年后,他的論文《李漁戲曲論與清代地方戲的勃興》[13]273-290又將李漁的戲曲理論、明清傳奇和地方戲進行了對比,借此證明李漁的戲曲理論是從傳奇到地方戲的理論橋梁。吳昶和論文《李漁的文化審美境界論》[25]279-306認為,李漁的戲曲理論追求生活中的真情真理,指向“平易近人”“俗而不俗”的境界,反映了清代初期的進步學風。樸成勛論文《<閑情偶寄>和西洋戲劇理論比較》[26]319-335則將李漁的戲曲理論與《詩學》等西方戲劇理論相比較,認為西方追求“plot”,即情節的必然性,而李漁更重視結構的自然性,并通過“立主腦”“減頭緒”“密陣線”的方法,使觀眾更容易理解戲曲內容,增強戲曲的舞臺演出效果。盡管在李漁和中國文化傳統的關系方面,各學者的論述略有差異,但他們都認為李漁的戲曲理論追求生活中的真情真理,達到了“俗而不俗”的審美境界。
韓國的李漁戲曲理論研究的確觸及到了《閑情偶寄》有關戲曲創作、演出的各個方面,但研究成果數量仍不算豐富,呈現出編劇理論研究多于演劇理論研究,情節結構、賓白科諢研究多于曲律研究的特點。
(二)對金圣嘆戲曲理論的研究
韓國對金圣嘆的文學理論研究開始較早,然而早期成果大多集中在金圣嘆的小說批評方面,沒有將戲曲批評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20世紀90年代,韓國學者才逐漸關注金圣嘆《西廂記》評點及其中的戲曲理論。韓國的金圣嘆戲曲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關于金圣嘆《西廂記》評點的內容、思維及寫作方式。早期研究中,韓國學者主要探討金圣嘆《貫華堂第六才子書》中的具體評點內容。如閔蕙蘭論文《金圣嘆<西廂記>批評小考》[27]453-481大段引用金圣嘆評點的原文,并對其文詞進行了相當細致的分析。2000年之后,不少韓國學者開始分析金圣嘆寫作背后的思維方式。李勝洙論文《金圣嘆的思維和寫作方式——以<貫華堂第六才子書>的評價為中心》[28]1-19認為,金圣嘆的《西廂記》評點雖然看起來缺乏統一性,文章段落與段落之間也相去甚遠,似乎會妨礙閱讀,但他能在日常對話中引出深刻事理,具有沖破傳統束縛、打開新世界的“破壞力”。李基勉論文《金圣嘆的文學思想和人性解放論》[29]179-198認為,雖然金圣嘆在探討《西廂記》是否為“淫書”時體現了一定的封建意識,但他的評點中蘊含著掙脫現實、解放人性的氣息,可被視作中國近代文學的萌芽。
其次,關于金圣嘆戲曲批評理論對朝鮮時代文人的影響。金評本《西廂記》傳入朝鮮半島后,不少文人發表了與之相關的評論。這些評論,如今也成為了韓國學者研究的熱點之一。李勛種論文《丁茶山的“不亦快哉”考:與金圣嘆的“不亦快哉”比較》[8]227-246將朝鮮時代文人丁若鏞的《不亦快哉行》與金圣嘆所作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則”進行了對比,并認為金圣嘆評點本《西廂記》對朝鮮時代文人擺脫道德拘束、在逆境中保持放曠心態有很大影響。安世鉉論文《李鈺的<西廂記>批評受容樣相和脈絡》[30]411-438認為,李鈺等文人恰是在受到金圣嘆于《西廂記》評點中提到的“消遣的文學論”和極微論的影響后,開始注重記錄身邊的微小事情,以消除生命中的“無力氣感”。韓國學者也關注了《百祥樓記》和《廣寒樓記》等受金圣嘆評點影響的作品。宋好彬《<廣寒樓記>的金圣嘆極微論接受樣相:有關批評及改寫意識的反映》[31]1-22、鄭雨峰《未發掘的漢文戲曲<百祥樓記>研究》[32]309-341、尹智楊《<百祥樓記>評批特征考察》[33]375-407等論文皆考察了朝鮮時代漢文戲曲評點本對金圣嘆的接受樣態。宋好彬通過詳細的論述,指出《廣寒樓記》評點在讀法、夾批等方面都模仿了金圣嘆評點本《西廂記》,評點中的文字亦迎合了金圣嘆“娑婆世界中間之一切所有,其故無不一一起于極微”的文本細讀主張,因此事件進展明確、人物形象突出。鄭雨峰認為《百祥樓記》的《凡例》《百祥樓記詞》《竹亭閑譚》《百祥樓解惑》等部分模仿了金圣嘆的戲曲評點形式及思維方式。尹智楊認為《百祥樓記》是朝鮮評點本小說中與金評本《西廂記》最類似的。以上研究成果表明,金圣嘆的戲曲評點確實曾對朝鮮時代文人產生巨大影響,于當今也獲得了韓國學者的重視。
近十年間,韓國學者愈發關注朝鮮時代文人對金圣嘆的接受。在這一方面,尹智楊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與暢談朝鮮時代文人如何模仿金圣嘆戲曲評點的研究者不同,她更加關注朝鮮時代文人在《西廂記》接受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獨特自我意識。其《江天閣鎖夏錄所載李載運文章中體現出的關于金圣嘆的認識》[14]77-10《朝鮮對<西廂記>的評點批評研究》[15]5-32《周昂對金圣嘆<西廂記>批評及改寫的評價考察》[16]107-127等論文皆從文學接受的角度,揭示了朝鮮時代《西廂記》評點接受中特有的寫作形態,認為朝鮮時代的批評者在模仿金圣嘆評點的同時,也展現出自由奔放的豁達感、尋找與世界連接紐帶的廣闊視野、追求對話關系的開放式寫作等與金圣嘆不同的特點。
與李漁戲曲理論研究相比較,韓國學者在對金圣嘆評點進行研究時,更加注重評點形式與內容對本國文人創作心態、評點方式的影響,具有更鮮明的本土色彩。然而韓國學者仍常常將《貫華堂第六才子書》中的評點視作金圣嘆文學思想的一部分,而非以“戲曲理論”單獨論之。
(三)其他戲曲理論研究
除李漁的戲曲理論和金圣嘆的戲曲評點外,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還涉及到了其他方面,如中國學界常探討的湯顯祖之曲論、明清時期的本色論等。
首先,對湯顯祖曲論的研究。韓國學者所關注的湯顯祖戲曲理論,主要集中在“情”和儒釋道對湯顯祖戲曲理論的影響方面,并通常與晚明文學思潮研究結合在一起。金學主論文《湯顯祖和公安派》[34]3-30論述了湯顯祖的“意趣神色”,并認為其戲曲觀點受到了袁宏道兄弟的現實思想、道家無為和佛教出世觀念的影響。此后,韓國學者多遵循這一思路,盧相均《湯顯祖的文藝思想小考:以“唯情說”為中心》[35]95-108、樸鐘學《湯顯祖的文學思想中達觀禪師關系小考》[36]73-93《湯顯祖文學理論中的“意”“趣”研究》[37]等論文都將湯顯祖的戲曲觀念與社會思想相聯系。在單純的戲曲理論研究方面,李相喆論文《湯顯祖的曲論》[38]137-161分析了湯顯祖的情節結構和人物描寫論,認為湯顯祖的戲曲理論雖然缺乏完整性,但他提出的戲曲創作理論,對中國戲曲理論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其次,關于“本色”的探討。“本色”是中國古典戲曲理論中的重要命題,也是韓國學者相當重視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權應相、李相喆的博士學位論文《徐渭文學論研究》(1993)[39]《明代戲曲創作論研究》(1996)[4]提到了戲曲本色論,而單論“本色”,則似始于金學主的論文《徐渭的本色論和<四聲猿>》[40]133-148。該論文簡單論述了“本色”的詞源,并將“本色”與徐渭所提的戲曲之“俗”結合起來,認為徐渭在恢復戲曲民間文學性質、再現戲曲原貌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盧相均論文《明代戲曲的本色當行論研究》[10]217-236在指出本色論可將戲曲體裁從傳統詩文中獨立出來的同時,認為明代持本色論者共有兩派,一是以元曲通俗自然為宗的李開先、何良俊,另一是以南戲俚俗生動為本色的徐渭、沈璟。在本色之意的發展變遷方面,林東春論文《明代戲曲本色論考察:以王驥德之前為中心》[41]153-175認為,湯顯祖和沈璟的爭論將本色論正式推向文學舞臺,徐渭及王驥德使本色論進一步走向成熟,李漁是本色論的集大成者。趙美娟論文《明代本色論的特征及繼承發展——以徐渭及其后學為中心》[42]105-129認為,徐渭主張戲曲要表達真情實感,其后學則在其中加入了風教思想,表現出他們別樣的戲曲審美觀。上述論文還對本色之來源及內涵作出了解讀,并逐漸將“本色”與“當行”結合起來,認為二者并非對立概念,而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總之,在二十余年的研究中,韓國學界不僅對中國戲曲的“本色”作了比較清晰的解釋,還指出了本色論對明清戲曲發展的重要意義及徐渭之后學者的發展與弊端,使之成為中國古典戲曲理論中研究較為深入的一部分。
此外,對戲曲敘事性的認識這一問題逐漸得到了韓國學者的重視。李昌淑論文《明清文人的戲曲認識》[43]352-373提及了杜濬的“筆補造化”說,即虛構的劇作擁有補正造化缺陷的偉力。他其后的論文《明清小說戲曲談論的現實和對虛構的認識》[44]159-176進一步分析了明清時期“筆補造化”的提出緣由及適用范圍。同是研究戲曲敘事特性,吳慶禧論文《試談中國歷代戲曲觀念與念白觀》[45]71-86將“中國古典戲劇觀”分為三個階段,認為中國戲曲理論經歷從“詩學”“曲學”到“劇學”的發展后,于明中葉到達了頂峰時期。
除以上幾個方面外,呂天成、祁彪佳等人的戲曲理論也得到了部分學者的注意。李相喆的論文《呂天成曲論探索》[46]415-434《呂天成與祁彪佳的戲曲創作論比較》[47]分析了呂天成《曲品》和祁彪佳《遠山堂劇品》對“本色”“奇”“真”等概念認識的異同;趙汶修的論文《蔣士銓戲曲美學思想研究》[48]169-189探討了蔣士銓戲曲“教化論”“言情論”與中國古代儒家禮樂教化的關系。不過這一部分論文數量較少,且發布時間、研究對象并不集中。也有學者關注個別文人于作品中展現出的戲曲觀,趙美娟論文《張岱散文中體現的江南戲曲文化及其戲曲觀》[49]21-44不僅分析了張岱散文中的明清戲曲家班演出,還論述了張岱提出的演員表演、戲班教學、劇本創作三方面的理論,認為張岱的曲論與案頭文人之見解有明顯不同。在戲曲音律與導演論方面,有車美京《朱權<太和正音譜>的戲曲理論》[50]331-357、金光永《呂天成<曲品>中的戲曲論研究》[11]177-196、河炅心《潘之恒演劇論的理解》[51]等數篇論文出現,但整體而言較為零散,尚未形成系統。
總體來看,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雖較少涉及曲律和導演理論,但對文本創作理論給予了一定關注。除對李漁戲曲理論及金圣嘆評點進行探討外,韓國學者也關注了其他元明清戲曲理論相關的問題,并在本色論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系列研究。
三、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的特點與展望
長期以來,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都附著于戲曲史研究和小說理論研究中,學者關注較少。20世紀80年代起,其研究逐漸從其他文學藝術研究中獨立出來,并表現出了自己的特點。
第一,由于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起步較晚,因此早期的論述散見于關于戲曲創作、小說理論或文學思想的論著之中。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20世紀90年代后,韓國學者發表了一些專題性研究成果,如河炅心的論文《中國戲曲批評和李漁戲曲理論簡介》[17]257-266、樸成勛的博士學位論文《李漁戲劇理論研究》[52],吳昶和的專著《中國古典戲劇理論的理解》[5]等。這些研究成果的出現,說明中國戲曲理論已逐漸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得到了韓國學者的重視。
第二,在研究思路與方法上,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多與中國相近。例如,在對湯顯祖的戲曲理論進行研究時,韓國學者多結合晚明佛家、道家及陽明心學思想,分析湯顯祖“至情”“真色”等觀點在晚明文學思想中的價值。又如,韓國學者認為李漁戲曲理論關注戲曲的通俗性、娛樂性,將戲曲視為“舞臺劇”而非“案頭劇”,具有“俗而不俗”的審美境界。這些戲曲理論的研究路徑和觀點,都與中國學界相當類似。
第三,不同于中國的戲曲理論研究,韓國學者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還表現出與本國文學理論結合的特點。2000年以來,韓國共發表關于金圣嘆戲曲評點的研究成果24篇,其中“金圣嘆戲曲評點對韓國的影響”相關的論文有15篇。最受韓國學者關注的,是《廣寒樓記》《百祥樓記》對金圣嘆戲曲評點的模仿。此外,李鈺、丁若鏞等朝鮮時代文人對金圣嘆戲曲評點思想的接受情況,也成為了韓國學界的重點分析對象。韓國學者認為,“不亦快哉”“極微論”等出現在朝鮮文人作品、小說評點中的內容是受金圣嘆《西廂記》評點的影響,而朝鮮時代批評者在文字中體現出的自由、豁達感,是對金圣嘆戲曲思想的繼承與超越。這是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中最有特點的部分,體現了韓國學者對本國古代文學的關注及獨特的民族意識。
在表現出自我特色的同時,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問題。首先,韓國從事中國戲曲理論研究的人數不多,研究成果也不算豐富。從研究人員來看,1970年至今,韓國發表兩篇以上曲論相關論文的不足20人。近十年,僅有樸成勛、樸泓俊兩位學者發表了關于李漁戲曲理論的研究論文,李相喆、樸鐘學兩人發表了關于湯顯祖文學理論的研究論文。從研究成果數量來看,1996-2010年,樸成勛、趙美娟、孫揆姬等九位學者發表了關于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之后卻幾乎沒有學者撰寫曲論相關的學位論文。在成果數量方面,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相關研究成果大約有128篇,只占中國戲曲史研究的百分之八左右。
其次,韓國戲曲理論研究的內容非常集中。從起步期到如今,李漁、金圣嘆與湯顯祖始終是韓國學者關注的重點,與這三位戲曲理論家相關的論文約占戲曲理論研究總成果的66.4%。余下內容除總論性的專著外,又有近三分之一是關于徐渭或“本色”的研究,僅有零散幾篇論文涉及到了呂天成的曲論、沈璟的曲論、孟稱舜的傳情理論等。同時,一些在中國戲曲理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何良俊《曲論》、王驥德《曲律》、魏良輔《曲律》等,并未受到韓國學者的重視。可見比起曲韻、曲律相關的內容,韓國學者更加關注情節、文本、戲曲美學思想等戲曲創作理論。
此外,盡管如今已有學者將戲曲理論與朝鮮時代文學相聯系,但這主要集中在韓國的金圣嘆《西廂記》評點研究之中。關于其他戲曲理論,韓國學者很少嘗試從比較文學的視角出發,將其與本國文學、戲劇理論進行對比;也很少結合西方戲劇理論,探討中國戲曲理論在世界中的位置及其所蘊含的東方意義。
四、結語
20世紀70年代,隨著中國文學研究的蓬勃發展,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逐漸萌芽。90年代后,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迎來了起步期,“曲論”從其他領域中脫離出來,成為一個值得被獨立探討的命題。2000-2010年,是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最為興盛的時期。這一階段研究者數量劇增,研究成果也頗為豐富,學者們不僅深入分析了李漁、湯顯祖等人的戲曲創作觀點,還向曲律、演劇論等研究領域邁進,更有總論性的專著出現。進入2010年之后,中國戲曲研究的發展速度逐漸減緩,也少有新研究者加入。不過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大多以發展和聯系的目光,對某些具體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仍有較高的意義與價值。
韓國學者最為關注的,是李漁的《閑情偶寄》與金圣嘆《西廂記》評點。除對這兩位的基本觀點作介紹與分析外,學者們還探究了李漁的美學價值、當代意義,并對金圣嘆的影響意義及朝鮮文人對其之接受做了詳細的論述。此外,湯顯祖的曲論、本色論及文人戲曲認識等問題也是韓國學界喜愛研究的內容。從整體上講,與曲律、演劇論相較,韓國學者在戲曲文本創作理論方面的成果更為豐富,對中國戲曲理論中的一些基本問題也形成了獨特的認識。
不過,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仍存在研究人數不多、研究內容單一等問題,這也導致研究中存在命題重復、論述不夠充分的現象。同時,韓國學者研究中國戲曲理論時,很少站在整個東亞的立場上,以更廣闊的視野分析古典劇之文化意義??偠灾?,韓國的中國戲曲理論研究雖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與中國文學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存在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注釋:
(1)統計數據來自閔寬東等人所編《中國古典小說及戲曲研究資料總集》、RISS學術研究信息服務網站及Nurimedia韓國學術期刊數據庫(DBPIA)。
參考文獻:
[1][韓]金學主.湯顯祖與其傳奇[J].中國學報,1965(3).
[2][韓]尹河炳.李漁戲曲結構論小考——以《閑情偶寄》結構篇為中心[J].中國人文科學,1989(8).
[3][韓]權應相.元代戲曲論研究[J].中國學報,1994(34).
[4][韓]李相喆.明代戲曲創作論研究[D].臺灣師范大學,1996.
[5][韓]吳昶和.中國古典戲劇理論的理解[M].首爾: 中國學中心,2001.
[6][韓]樸泓俊,等.東洋古典劇的美學及理論[M].首爾: 樸李正出版社,2005.
[7][韓]東洋古典劇的歷史和理論家的角色:中國傳奇的歷史和李漁的《閑情偶寄》[J].公演文化研究,2003(7).
[8][韓]李勛種.丁茶山的“不亦快哉”考:與金圣嘆的“不亦快哉”比較[J].語文硏究,2001(29).
[9][韓]鄭善姬.朝鮮后期關于金圣嘆批評本的讀書談論研究[J].東方學志,2005(129).
[10][韓]盧相均.明代戲曲的本色當行論研究[J].中國文學,2000(33).
[11][韓]金光永.呂天成《曲品》中的戲曲論研究[J].中國文學,2003(39).
[12][韓]李相喆.淺談王驥德之曲論[J].亞細亞文化研究,2004(8).
[13][韓]樸泓俊.李漁戲曲論與清代地方戲的勃興[J].中國學報,2016(75).
[14][韓]尹智楊.江天閣鎖夏錄所載李載運文章中體現出的關于金圣嘆的認識[J].大東漢文學,2015(44).
[15][韓]尹智楊.朝鮮對《西廂記》的評點批評研究[J].民族文化,2016(44).
[16][韓]尹智楊.周昂對金圣嘆《西廂記》批評及改寫的評價考察[J].中國文學,2017(92).
[17][韓]河炅心.中國戲曲批評和李漁戲曲理論簡介[J].中國語文學論叢,1991(2).
[18][韓]河炅心.奇論的理解——以李漁的新奇論為中心[J].中國語文學論叢,2001(18).
[19][韓]樸成勛.李漁戲曲創作新奇性小考——以《閑情偶寄》為中心[J].中國學論叢,2016(53).
[20][韓]樸成勛.李漁賓白論再考[J].中國文化研究,2006(9).
[21][韓]李金恂.李漁的科諢理論和《風箏誤》[J].中國人文科學,2006(34).
[22][韓]樸成勛.李漁的科諢藝術論考察:以《閑情偶寄》為中心[J].中國文化研究,2009(15).
[23][韓]樸成勛.李漁的曲律論小考:以《閑情偶寄》詞曲部的音律論為中心[J].中國學報,2006(54).
[24][韓]樸泓俊.《閑情偶寄》和中國古典戲曲通俗美學[J].中國語文學,2003(42).
[25][韓]吳昶和.李漁的文化審美境界論[J].中國語文學論叢,2007(42).[26][韓]樸成勛.《閑情偶寄》和西洋戲劇理論比較[J].中國文化研究,2010(17).
[27][韓]閔蕙蘭.金圣嘆《西廂記》批評小考[J].中國人文科學,1991(10).
[28][韓]李勝洙.金圣嘆的思維和寫作方式——以《貫華堂第六才子書》的評價為中心[J].韓國語言文化,2004(26).
[29][韓]李基勉.金圣嘆的文學思想和人性解放論[J].中國文化研究,2007(10).
[30][韓]安世鉉.李鈺的《西廂記》批評受容樣相和脈絡[J].語文研究,2011(39).
[31][韓]宋好彬.《廣寒樓記》的金圣嘆極微論接受樣相:有關批評及改寫意識的反映[J].民族文化,2008(32).
[32][韓]鄭雨峰.未發掘的漢文戲曲《百祥樓記》研究[J].韓國漢文學研究,2008(41).
[33][韓]尹智楊.《百祥樓記》評批特征考察[J].韓國漢文學研究,2012(50).
[34][韓]金學主.湯顯祖和公安派[J].東亞文化,1986(24).
[35][韓]盧相均.湯顯祖的文藝思想小考:以“唯情說”為中心[J].中國學論叢,1998( 7).
[36][韓]樸鐘學.湯顯祖的文學思想中達觀禪師關系小考[J].中國學論叢,2008(26).
[37][韓]樸鐘學.湯顯祖文學理論中的“意”“趣”研究[J].人文學研究,2014(50).
[38][韓]李相喆.湯顯祖的曲論[J].亞細亞文化研究,2001(5).
[39][韓]權應相.徐渭文學論研究[D].首爾大學,1993.
[40][韓]金學主.徐渭的本色論和《四聲猿》[J].中國戲曲,1998(6).
[41][韓]林東春.明代戲曲本色論考察:以王驥德之前為中心[J].中國人文科學,2006(33).
[42][韓]趙美娟.明代本色論的特征及繼承發展——以徐渭及其后學為中心[J].中國學論叢,2011(17).
[43][韓]李昌淑.明清文人的戲曲認識[J].中語中文學,2001(29).
[44][韓]李昌淑.明清小說戲曲談論的現實和對虛構的認識[J].中國學報,2006(54).
[45][韓]吳慶禧.試談中國歷代戲曲觀念與念白觀[J].比較文化研究,2004(7).
[46][韓]李相喆.呂天成曲論探索[J].中國語文學論集,2008(48).
[47][韓]李相喆.呂天成與祁彪佳的戲曲創作論比較[J].亞細亞文化研究,2009(17).
[48][韓]趙汶修.蔣士銓戲曲美學思想研究[J].中國文化研究,2013(23).
[49][韓]趙美娟.張岱散文中體現的江南戲曲文化及其戲曲觀[J].中國文學硏究,2014(56).
[50][韓]車美京.朱權《太和正音譜》的戲曲理論[J].中國語文論叢,2001(21).
[51][韓]河炅心.潘之恒演劇論的理解[J].中國語文學論集,2003(22).
[52][韓]樸成勛.李漁戲劇理論研究[D].高麗大學,1996.
(責任編輯:林步艷)
326850190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