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良
疫情防控常態化后,我們更應該注重防控工作中個人信息保護,讓人民群眾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從而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感。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克時艱,取得了抗疫的偉大勝利。但是,新冠病毒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經過幾輪的變異已經相當狡猾,2021年以來哈爾濱就暴發多輪疫情,包含江某、付某等姓名、公民身份證號碼及詳細流調信息在網絡上傳播,給當事者造成不小的社會壓力。如何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好個人信息保護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以《個人信息保護法》為指導,通過對疫情防控中個人信息保護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可行性的完善措施,力求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既能高效、迅速地抑制病毒傳播,又能避免因個人信息保護不力對公民造成傷害。
個人信息概述
自2021年11月1日起《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施行,我國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方面也翻開嶄新一頁。該法第四條明確規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后的信息。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刪除等?!盵1]《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的規定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2]可見,個人信息具有能夠識別特定主體的特征,對個人信息保護就是對公民權利的保護。
疫情防控中個人信息保護勢在必行
疫情防控需要及時、準確地確定防控對象,全方位掌握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的個人信息、行動軌跡,包括姓名、住址、聯系方式、同住人信息、近期去過的場所、接觸的人員等,以大數據技術為依托,各級防疫指揮部通過對行程以及支付信息進行綜合研判,進一步對人員進行隔離管控、對場所進行消殺、對軌跡信息進行發布。這樣的措施為的就是早日查清病毒源頭,有效遏制疫情傳播。雖然大數據技術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功不可沒,但是由于對個人信息保護的不力,造成用于疫情防控的個人信息被不當公開或者販賣,導致有的確診病例被網絡暴力,有的則成為電信詐騙等不法分子的犯罪目標,所以疫情防控中個人信息保護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疫情防控中個人信息保護存在的問題
針對疫情防控的法律規定尚不全面。目前,《個人信息保護法》剛剛施行,對疫情防控中個人信息保護行為的調整還需要時間,而《民法典》和《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具體操作性不強,導致疫情防控中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的力度還不夠,各種違法、違規行為仍然時有發生,給疫情防控和社會穩定造成消極影響。
政府對處理個人信息缺乏監管。疫情防控常態化后,我們最深切的感受是去機場、商場、超市要用手機掃描健康碼,就醫要提前網上預約,這些都與我們的個人信息有關系,各行業對于個人信息的處理沒有明確的行業標準,而政府對于這些行業處理個人信息的行為又沒有制定有效的監管制度,導致個人信息被泄露的事件頻繁發生。
公民對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薄弱。對于突如其來的疫情,每個公民都有如實提供個人信息配合政府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的義務。履行義務的同時也賦予享受個人信息受保護的權利。有些不法分子假借疫情防控的名義詐騙錢財,給受害者造成物質以及精神上的損害,其中大多數人都采取回避的態度不愿意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疫情防控中個人信息保護完善措施
第一,要完善現有法律規定,確保實踐中有法可依。
《個人信息保護法》與《民法典》等有關法律對個人信息保護都有著相關的規定[3],要做好現有法律規定之間的梳理工作,既要分清法律規定之間有矛盾時法律位階的問題,又要將《個人信息保護法》中沒有規定而其他法律有規定的作為其補充。《個人信息保護法》中確立以“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同時也規定了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處理個人信息的具體情形[4],但是對于個人信息處理者只規定了民事責任,并沒有相應的刑事責任的相關規定,所以對于刑事責任部分必須進行明確的立法。
第二,應建立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機構。
疫情防控過程中政府更注重個人信息的收集,疫情傳播速度快,基本上是與時間賽跑,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處理收集后的個人信息,然而,疫情常態化后,我們在不斷總結疫情防控經驗的同時,也對疫情防控工作不再手足無措,顯得更加的從容,所以我們必須重視疫情防控中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的監督和管理。成立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機構,負責對個人信息處理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監管,對于一般違規行為早發現早糾正,對于違法行為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第三,提升公民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維權意識。
日常生活中,公民也是個人信息的保管者,應當具有識別風險能力,對于網絡或者個人要求填寫個人信息應當謹慎,防止給不法分子獲取個人信息提供機會。一方面,通過新聞媒體、網絡對個人信息保護進行宣傳,在個人信息泄露后讓人們能夠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向司法機關報案遏制違法行為發生;另一方面,司法機關也要定期地進行普法宣傳教育,以實際的案例讓人民群眾了解個人信息保護的必要性及犯罪的手段、方式及危害性,提高準確識別個人信息犯罪,防范個人信息泄露風險的能力。
綜上,我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勝利,是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絕對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的。疫情防控常態化后,我們更應該注重防控工作中個人信息的保護,讓人民群眾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從而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感。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第4條。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034條。
[3]周學峰:《信息保護立法中的基礎問題探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第1-7頁。
[4]杜換濤:《論大數據時代的強制告知義務》,《法治研究》,2018年第6期,第48-56頁。
(作者為哈爾濱市平房區人民法院副院長、四級高級法官)
責任編輯:尚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