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周偉
摘 要:德育作為“五育”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問題在于如何有效地實施德育,怎樣切實地實現德育。根據日常教學經驗,筆者認為,立足教材、借助故事、貼近生活、相機而教才是德育的常態和有效手段,姑且稱之為見縫插針式的課堂德育滲透體驗模式。這種模式的前提,又離不開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關鍵詞:教材 ?故事 ?生活 ?相機而教
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赫爾巴特曾說過:“沒有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無教育的教學。”他認為教學與教育(即德育)是二體合一,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把“育人為本”和“德育為先”確定為國家的教育工作方針和戰略主題,要求把德育滲透到教學中,并突出其針對性和實效性。
因此,德育成為教學的題中之義,是理所當然的事。德育既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要實現教學中的德育,必須做到:立足教材,借助故事,貼近生活,相機而教。
一、立足教材。
加里寧說過:“我沒有看到一門不能教育青年熱愛祖國,并培養他們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這里的“科目”,就是我們常言的“教材”。教材是根據教育教學大綱編訂的,是黨和國家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抓手。不管是哪個學科,要實施德育,都必須以教材為基礎。
比如歷史學科,要教育學生理解民族大團結,培養民族自豪感,教師應當結合教材《民族大團結》來進行德育滲透,然后聯系近兩年發生的新冠疫情的背景,讓學生自行談談此次疫情期間,我國各地制定的應對措施,讓學生切身體驗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是如何迅速團結起來,快速進行自我隔離,最后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傳播,取得抗疫的偉大勝利。利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民族的團結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立足教材,既是對國家教育計劃的遵循,也是對教育實踐的尊重。立足教材,既是課堂教學的依據,也是德育的出發點。學生的課堂教學,如果離開了教材,一切都將會變得隨意、散漫、天馬行空、為所欲為了。可以說,立足教材,正是學科課堂德育的底線。
二、借助故事、貼近生活。
有效的課堂德育滲透、體驗,最好的方式便是借助故事、貼近生活;不管是哪門功課,都可以這樣做。文科類的學科比較有這方面的優勢。比如部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的童話《皇帝的新裝》,通過整個成人世界的虛偽和孩子的純真的對比,教育兒童應該保持純真的本性。道理簡單易懂,但如果離開騙子行騙的故事情節,就會變得很抽象。這個故事可以貼近生活,直接“引火”到學生身上,見縫插針地讓他們討論一下考試作弊、寫作業抄答案是不是也是一種行騙的行為,是不是也是喪失純真本性的表現,如果是,應該怎么做。這個討論內容符合學生實際,因此是比較貼切的,如果討論深入,最后否定了學習上不誠實的壞習慣,倡導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誠實態度,使本課意在讓孩子保持純真本性的德育目標落到實處。這個過程,既離不開生動的故事情節的誘發,也離不開貼切的生活真實的縱深體驗,更離不開老師的相機而教的智慧。三者缺一不可。
可能你會問,語文有這個優勢,化學等理科類的學科哪來的故事情節?其實,倘若你是生活的有心人,你就會發現,化學、物理等學科里面的知識點在我們身邊的運用事例比比皆是,如果再聯系到時事,那就更豐富了。以此為出發點設置諸如熱愛科學、環境保護、科技強國等德育目標,應該是信手拈來的事,何難之有!
比如化學,有一個章節“我們周圍的空氣”,里面講到三大環境問題: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老師除了引導學生學習污染來源、危害、防治措施等知識外,更可以引導學生如何盡自己的微薄之力一起防治,見縫插針地讓學生深入討論:結合自身情況,談談什么上學方式最環保?這既是學生在講自己的故事,也是在培養正確的環保意識。由此而引申到節日的不燃放煙花爆竹等要求,也就會順理成章的了。初中化學教學中與環境有關的知識很多,教師可利用該資源引導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當然,這離不開老師的相機而教的水平。
三、相機而教。
課堂教學,盡管有預設的思路,但學生的情況卻是瞬息萬變的。如果你的課堂出現學生趴在桌上睡覺,或在底下傳紙條、說話,你能不管不顧、自說自話嗎?顯然是要停下來處理一下。不同的老師肯定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我認為相機而教才是正確的做法。
相機而教也要立足教材,也要結合故事、貼近生活,這對老師的素質要求較高。比如你剛好上的是《伊索寓言》中的《蚊子和獅子》,學生剛好在趴桌子,第一步肯定要把可停下來,詢問學生的身體情況,如果生病的話,馬上聯系家長;如果是因玩游戲通宵而困得不行,那就得先讓他站起來提提神,拋個問題給他:蚊子為什么能打敗強大的獅子?他能夠回答當然最好,不能回答也可以讓其他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很多的,像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知己知彼、揚長避短、善于斗爭、擁有自信心等。老師可以順水推舟再拋出問題:你知道你的長處是什么,短處是什么?如果你的學習路上的困難是一只獅子,你就是那只蚊子,你會怎么做?借助這樣的問題,抽繭剝絲,循序漸進,慢慢引導,讓該生,也讓所有的學生明白,不管是學習還是其他事情,遇到困難挫折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我們因此而喪失信心,迷失方向,最后通過游戲來麻醉自己、自暴自棄,最終只能落個“多不濟世”“悲守窮廬”(《誡子書》)的結局。然后正面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可以結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著名語段“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進行誦讀,深化感悟。這樣的課,比比皆是。因此,老師的知識儲備、教育智慧要相應地跟上去,否則只能做一個用學生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淪為只會傳授知識與技能的教書工具。
綜上所述,可以這樣說:學科課堂德育是實現德育目標的主陣地。在這個陣地上,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對象;教材是聯絡方式,生活是鏈接素材;故事是有效武器,見縫插針是有用戰術。只有充分調動和發揮陣地上的各個要素,才能取得學科課堂德育滲透與體驗這個總戰略的大勝利。
參考文獻:
[1]袁野.有效德育的36個細節.天津教育出版社.2020.8
[2]梁 茜.“迷途”與“知返”——論當前學科德育困境及改進策略.新教育,2017(1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