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鑫鑫
每到過年走親訪友時,親戚朋友聽說我是教師,便會問我教什么學科。我一說是美術,他們便開心又輕松的說:“那好啊!沒有壓力,在黑板上畫一朵花或者小狗,讓學生照著畫就行了,不用備課和講話,一節課也就過去了。”有時還會說:“畫都不用畫,網上圖片那么多,隨便找一張就行了。”剛開始工作的我還會反駁,現在的我耳朵都聽癢了,也懶得去解釋什么。是啊,回憶以前我小時候的美術課,的確是這種教學模式,可如今,當自己站在講臺上,其中的感受就不能同日而語了。現代的美術課堂,打破了傳統美術教學的知識框架,提倡新型的教學方式和全新的教育理念。不再單單要求學生技法上的提高,更多的是在強調發展學生感知力、涵養人文精神、養成健康人格。一堂好的美術課,應該是既傳授應掌握的美術知識,同時又培養學生一些良好品德,生活習慣。它與許多學科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在美術課堂中,對德育的滲透尤為關鍵。美術課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如何潤物細無聲的傳遞給學生、被他們接受,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但在逐漸的試錯、探索中我慢慢發現,德育似乎離我們也不遙遠。
一、繪畫作品與傳統美德相結合
在上二年級美術課《老人和兒童》這節課的時候,要對人物特征進行描繪,為了方便學生對不同年齡人物特征的了解,在課堂開始時我先出示了不同年齡的老人面部、肢體的變化讓學生對比。結果迎來的不是學生的耐心比較,而是引起哄堂大笑。有的學生因為老人掉光了牙齒在笑;有的學生因為老人松弛的眼皮在笑;還有的學生原本在觀察,結果被身邊的笑聲感染,居然也覺得很好笑。明白他們笑的原因,我頓時很無語,心想:這群熊孩子在生活中就是這樣看待年邁的老人?毫無尊重之感?當時心里憋著怒氣,快速的讓他們記住老人皺紋長在面部的位置,然后不了了之的過度到兒童的特征這一環節,想盡早結束他們的笑聲。后來到創作環節,有個特別認真的學生不僅將老人的面部特征表達的很好,還在老人的衣服上加上了好幾個補丁。我好奇的去問他畫的思路,他告訴我:“我的奶奶平時很節約,舍不得花錢。可每次我去我奶奶家,她就用攢的錢給我買很多好玩的玩具和好吃的,她很疼我。”原來這個學生是想通過衣服上的補丁這一畫法來表達勤儉節約的好奶奶。我覺得想法很不錯,于是便把畫拿到展臺上讓全班同學一起欣賞。我話還沒說,全班又是一場哄堂大笑,在笑這位同學的奶奶窮的連衣服都買不起。我心中的怒火燒的更厲害了。接著,我請這位同學上臺來介紹他的作品,把他的思路說給大家聽。奇跡發生了,無秩序的課堂和吵鬧聲突然消失了,大家都全神貫注的在跟著同學的思路觀察畫中的老人。原來,是這位同學的繪畫思路感染到了在座的每一個同學,同時也讓大家回憶起了自己身邊的老人的優良品質,聽完這位同學的介紹后,我借勢追問學生:“老人的皺紋從何而來?在我們不會走路吃飯穿衣時候,是誰照顧我們?”使學生回憶和老人生活的點滴從而從心底敬愛他們。明白尊老愛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皺紋是歲月給老人的一種美,是一種值得尊敬的美。事后大家紛紛低著頭在老人的服裝上和背景上進行添加,試圖把身邊老人的內在美表達出來,有的同學還情不自禁的“炫耀”,再也沒有同學因為老人臉上的皺紋多覺得搞笑,而是又多了一份崇敬感。
通過這節課的經歷,我的困難迎刃而解,很感謝這位用心畫畫的學生,是他給了我靈感和啟發。同時也讓我明白,作為一名教師,要多給學生耐心和嘗試的機會。有時,他們也是我們的小老師呀。
二、“身教”勝于“言傳”,教師是學生成長的標桿
常年教低年級美術的我,面對這群天真爛漫的兒童,我仿佛也變得越來越童趣,但同時,他們的天真也有一個“副作用”:那就是作業習慣很差,意識不到要節約紙張:如用勾線筆忘記墊墊板,導致下一頁紙上密密麻麻的黑點;畫錯了就翻頁,半學期不到圖畫本就用完了……作為一個“強迫癥”老師看到這種圖畫本真的有種無法言說的不適感,盡管每次畫畫之前都再三提醒,還是有一些孩子拒絕接收信號,我獨自感嘆:習慣養成真的好難!發現“言傳”沒有用后,我苦惱了一段時間,試圖找尋可以一招致勝的靈丹妙藥。但后來發現找到這種藥似乎比學生自覺養成好習慣還要難,所以我也就放棄了。后來有一天,我在整理辦公室,看到角落里一張張雜亂的積著灰的范畫,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我和那些習慣差的孩子的相似之處。一次次新課示范下來的作品,都可以是我教學路上的積累和反思的源泉,而我卻隨手一丟,根本不做絲毫整理保存。我暗自反省,覺得要改變那就從我自身做起。于是在接下來的美術課上,我也給自己準備了一個和學生一模一樣的圖畫本,在每次示范前,我會在投影下把墊板點好,該畫在第幾頁,就翻到第幾頁來畫。也會裝作不經意間畫錯,請同學幫幫我可以改成什么圖案。做到我的一張范畫,就是學生的一次作業,和學生同成長。學生開始作業時,我發現,他們也在模仿我墊墊板的姿勢和動作,也在模仿我耐心畫在紙上的樣子。一段時間下來,我也會向同學們展示我的圖畫本,通過我每一頁畫紙上的內容,共同回憶一起走過的美術之路,清晰整潔的畫本,也悄悄的告訴了學生:每一張不起眼的紙,都承載著一個美好溫馨的回憶。就這樣,我一邊自我成長著,也在影響著我的學生們。越來越多的學生,不需要我提醒,就習慣性的墊好了墊板再畫畫;畫錯的學生,第一反應不是換紙,而是去想可以改成什么圖案。
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隨時都在學習模仿、評價老師,小到語言說話,衣著頭飾,大到思想觀念、性格氣質。要想學生有一個好習慣好態度,作為老師的我們,也要身先力行,當一位合格的老師。
三、獎勵機制,強化自我教育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美術作業,同時也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在我的美術課中,我盡可能多的采用激勵性評價,更多的獎勵機制來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和動手熱情。獎勵的潛在作用在于能為學生將來的行動指明方向,使孩子受到鼓舞而更加進步。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不斷地摸索獎勵方法的正確運用,努力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使他們想學、愛學、樂學。
在教學中逐漸嘗試的我慢慢才發現,德育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復雜,就在課堂的細心探索中。作為一名美術教師,要從自身做起,隨時隨地滲透德育,發揮美術教育的育人功能。讓我們的學生在美的境界中學會做人的道理,完善他們的人格。67AFF4B9-3131-4509-9B83-4B82DAE0F3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