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蕓 唐瀟瀟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二科,遼寧大連 116001
支氣管哮喘發病機制相對復雜,且尚未闡明,學者認為其病理生理變化亦氣道敏感性增高,喘息閾值降低為主,急性發作時以顯著呼氣性呼吸困難為主[1]。目前臨床對支氣管哮喘治療主要以抗炎、預防復發,減少并發癥為主要手段,為提高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治療效果[2]。對支氣管哮喘治療,近年多種臨床治療指南推薦用激素聯合其他藥物綜合干預,以便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激素用量[3]。其中茶堿類藥物在擴張支氣管同時,還有一定的抗炎及免疫調節功能,其與小劑量糖皮質激素(GC)聯合使用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達到預防復發的目的[4-5]。為更好提高支氣管哮喘臨床治療效果,減少激素用量,本研究探討吸入小劑量GC 聯合茶堿治療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4月~2019年4月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收治的80 例支氣管哮喘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前簽署入組同意書并申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中,男18 例,女22例;年齡18~60 歲,平均(45.6±1.9)歲;支氣管哮喘病程5~25年,平均(13.5±1.5)年;因哮喘急性發作住院次數2~9 次,平均(3.7±0.4)次。對照組中,男19 例,女21例;年齡18~60 歲,平均(45.5±2.0)歲;支氣管哮喘病程5~26年,平均(13.6±1.6)年;因哮喘急性發作住院次數2~8 次,平均(3.8±0.4)次。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支氣管哮喘診斷明確,年齡18~60 歲,目前處于支氣管哮喘穩定期,精神狀況正常,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上。排除標準:急性發作、合并嚴重心臟、肝臟及腎臟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合并肺部感染、免疫系統疾病、合并惡性腫瘤、入組前1 個月用全身免疫抑制劑、對擬定使用藥物過敏等。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0 例。
觀察組采用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葛蘭素史克,國藥準字H20056231,批號201803125)250 μg/次,2 次/d,聯合口服緩釋茶堿(海南普利制藥,國藥準字H1096 0283,批號20180330DF)0.2 g/次,2 次/d。對照組采用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葛蘭素史克,國藥準字H20056 231,批號201803125)500 μg/次,2 次/d,兩組連續治療4 周為1 個療程。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炎癥指標變化情況;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后1 周、治療1 個月的哮喘控制測試試驗結果為標準(ACT)評分情況;比較兩組治療期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皮膚瘙癢、水鈉潴留、血糖異常等。隨訪1年,比較兩組的復發次數及因哮喘急性發作而住院的次數。
炎癥因子指標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雙抗體單步夾心法,正常值5~100 ng/L)和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10 mg/L);哮喘臨床癥狀控制情況以哮喘控制測試試驗結果為標準(ACT),指標包括生活質量、呼吸情況、睡眠情況、藥物使用情況、治療有效情況等,得分0~5 分,得分越高說明哮喘臨床癥狀控制越理想,患者預后越理想;不良反應主要觀察:皮膚瘙癢、水鈉潴留、血糖異常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TNF-α 和hs-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治療后1 個月,兩組的TNF-α和hs-CRP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TNF-α 和hs-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的比較(±s)
組別例數TNF-α(ng/L)hs-CRP(mg/L)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40 258.9±25.5 65.6±3.3 47.546 0.000 20.9±3.5 7.0±1.3 23.546 0.000 40 t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P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t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P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258.8±25.6 189.5±15.6 14.620 0.000 0.018 0.986 49.184 0.000 21.0±3.6 15.5±2.6 7.833 0.000 0.126 0.900 18.494 0.000
治療前兩組ACT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周和1 個月,兩組的ACT 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ACT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CT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CT 評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1 周治療后1 個月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40 40 1.5±0.2 1.5±0.3 0.000 1.000 2.8±0.3#1.9±0.3#13.416 0.000 3.9±0.2#2.6±0.5#15.268 0.000
治療期觀察組出現皮膚瘙癢、水鈉潴留、血糖異常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治療期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n)
隨訪1年,觀察組的復發和因哮喘急性發作而住院次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復發和因哮喘急性發作住院情況的比較(次,±s)
表4 兩組復發和因哮喘急性發作住院情況的比較(次,±s)
組別例數復發住院情況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40 40 1.2±0.2 1.9±0.3 12.279 0.000 0.6±0.1 1.3±0.2 19.799 0.000
支氣管哮喘其病理生理基礎為氣道炎癥反應增高,敏感性增強[6],吸入GC 能有效降低支氣管黏膜中肥大細胞水平與活性,而起到抑制肺內炎癥細胞如巨噬細胞介質的釋放[7],還可抑制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釋放,降低機體炎癥反應水平,改善氣道高反應性狀態[8]。茶堿類藥物有一定擴張支氣管效果,以及抑制炎癥反應,調節機體免疫能力等功能[9]。
對哮喘患者單純應用GC 無法有效控制哮喘發作,如加大劑量則可能因長期大劑量應用GC 而引起局部與全身不良反應,導致骨代謝障礙,出現骨質疏松,影響能量物質代謝而出現向心性肥胖,抑制機體炎癥反應而導致免疫力降低等[10]。對支氣管哮喘者如單純使用大劑量GC 雖可短時間控制臨床癥狀,但不利于長期應用。以往研究結果[11]提示針對支氣管哮喘,茶堿聯合小劑量GC 治療,能有效緩解患者呼吸功能,改善肺功能及氧合狀況,減少哮喘復發。本研究使用茶堿聯合小劑量GC 治療,相對于對照組的大劑量GC,比較兩組炎癥指標顯示,觀察組的炎癥指標中TNF-α 和hs-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支氣管哮喘應用茶堿聯合小劑量GC 治療,能有效降低機體炎癥反應[12]??赡転閷χ夤芟?,本研究觀察組用茶堿聯合小劑量GC 治療,在吸入小劑量GC 同時聯合小劑量茶堿治療,將常規用GC 用量降低,在利用GC 治療效果同時,有效的減少因大劑量長時間使用而出現的不良反應有關[13]。
另外以往研究[14]對哮喘患者ACT 評分研究亦顯示,茶堿聯合小劑量GC 治療,對提高患者ACT 評分有積極意義。本研究則比較兩組治療中ACT 評分發現,治療后1 周和治療后1 個月,觀察組的ACT 評分高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支氣管哮喘應用茶堿聯合小劑量GC 治療,對改善哮喘臨床癥狀有重要價值。同時比較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期間觀察組出現皮膚瘙癢、水鈉潴留、血糖異常等總比例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支氣管哮喘,本研究觀察組的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最后比較兩組的復發和因哮喘急性發作而住院情況顯示,隨訪1年,觀察組的復發和因哮喘急性發作而住院次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支氣管哮喘,本研究觀察組能有效減少復發率,減少因急性發作而住院情況的發生。考慮與觀察組在用GC 同時聯合使用茶堿,茶堿是一種非選擇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劑[15-16],小劑量如低于10 mg/L,即有顯著的抗炎與免疫調節作用,能有效抑制哮喘患者炎癥細胞釋放,降低氣道高反應性等有關[17-18]。
綜上所述,對支氣管哮喘患者用茶堿聯合小劑量GC,能有效降低炎癥反應,改善臨床癥狀,且不良反應少,對減少哮喘急性發作有重要意義。本研究認為使用茶堿聯合小劑量GC 治療支氣管哮喘,其臨床價值優于單純大劑量激素治療,但目前對小劑量GC 的定義尚未完全闡明,且本研究入組病例較少,為解決以上兩個問題,對小劑量GC 聯合茶堿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效果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