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紅
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江西撫州 344000
小兒呼吸衰竭,即患兒由于各類原因導致其換氣及呼吸功能出現較嚴重的障礙,對于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較嚴重威脅。患兒呼吸衰竭后,會產生較高死亡率,且預后的效果較差,導致患兒及家庭的生活質量都會有直接的影響[1]。因此,小兒呼吸衰竭在治療時,也要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其有直接的影響。常規治療雖可以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卻無法保障長時間的療效[2]。因此患兒在治療后的護理干預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基于此,為了使小兒呼吸衰竭預后效果得到顯著改善,選取80 例小兒呼吸衰竭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實施綜合性護理模式對小兒呼吸衰竭的預后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5月~2020年4月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0 例重癥監護的呼吸衰竭患兒,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依照摸球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 例。研究組中,男16 例,女24 例;年齡3~17 歲,平均(6.52±2.57)歲。對照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2~14 歲,平均(6.39±2.49)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呼吸衰竭表現者;②意識清晰,可配合護理人員工作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系統功能者;②先天性呼吸系統發育不良者。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護理人員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控制好病房內溫度,避免患兒著涼。護理人員叮囑患兒家屬,不可劇烈活動,保障患兒有充足的休息時間。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綜合性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
①呼吸道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患兒正確使用霧化吸入器,可根據患兒實際情況,使用口含式霧化吸入器,并指導其霧化,口吸鼻呼方式。患兒若采取使用面罩式霧化吸入器,應避免霧化時患兒哭鬧。若患兒痰液過多,且較為稀薄,可進行吸痰后再霧化;如果痰液粘稠并且較多,則可以在霧化后,經口吸痰。患兒若存在喘憋癥狀,及時給予氧氣吸入。②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就患兒病情,制定有針對性的飲食方案。護理人員為患兒提供易消化、高蛋白富含營養的半流食或流食,實現少食多餐,叮囑患兒多喝水。若為母乳喂養狀態,小心出現嗆奶問題,若出現喘憋癥狀,應先暫停母乳喂養,改用小勺喂養。③發熱護理:部分患兒可能出現發熱癥狀,護理人員將患兒衣服解開,在患兒流汗后,盡快更換衣服,防止患兒出現感冒問題,每2 h 進行1 次體溫測量并記錄在冊。若患兒體溫>38.5℃,需使用物理與藥物降溫。④心理護理:患兒患病后,會產生煩悶或恐懼心理,護理人員多鼓勵患兒,提高患兒的自信心。如護理人員可播放患兒喜歡的動畫,或講患兒喜歡童話故事,轉移患兒注意力,使患兒保持輕松的心情接受治療。⑤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將疾病的注意事項詳細向患兒家屬講解,使其可更好地配合護理工作。如告知家屬在疾病恢復期,患兒應避免與其他患兒接觸,避免交叉感染。另外叮囑家屬,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及時增減衣服,防止患兒出現感冒。⑥交流溝通:護理人員與患兒及家屬主動交流,語氣較柔和,從而緩解患兒及家屬的緊張感,消除患兒不良情緒,降低患兒家屬的壓力。護理人員不斷鼓勵患兒,利用講故事,或拿患兒喜歡玩偶來分散患兒注意力。⑦營造良好環境:護理人員保持患兒病房通風及透氣,在晚上要將窗戶管好,避免患兒著涼。應保持患兒的溫濕度始終保持適宜狀態。護理人員可播放患兒喜歡的音樂,從而轉移患兒的注意力,對患兒家屬進入病房探視的時間及次數進行控制。⑧研究對象特點:由于護理人員本次面對的為兒童,如果僅依靠簡單地言語,或簡單心理護理,無法使患兒可配合護理工作,較難保障治療及護理能順利執行。護理人員可根據患兒的喜好,將護理及治療過程,轉變為患兒喜歡游戲、或故事模式,使其可以再游戲及故事中,完成治療護理過程。在具體護理措施實施前,護理人員向患兒家屬講解護理治療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項,并應詳細告知其,在治療護理中,患兒可能出現的不良癥狀,減少患兒家屬的不安、緊張的情緒,使患兒及家屬的依從性得到提升,而提高護理效果。
①護理干預1 個月后,利用不記名方式,兩組患兒父母對護理人員進行打分。總分100 分,100 分<評分≥80 分為滿意;80 分<評分≥60 分為基本滿意;評分<60 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②觀察兩組的呼吸系統相關疾病、肺性腦病、多重感染等并發癥總發生率。③觀察兩組的發熱消退時間、肺啰音消失時間及咳嗽消失時間。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護理干預1 個月后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護理總滿意度的比較(n)
研究組護理干預1 個月的呼吸系統相關疾病、肺性腦病、多重感染等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干預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研究組護理干預1 個月的發熱消退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及咳嗽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發熱消退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及咳嗽消失時間的比較(d,±s)
表3 兩組發熱消退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及咳嗽消失時間的比較(d,±s)
組別例數發熱消退肺部啰音消失咳嗽消失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40 40 1.57±0.49 2.49±0.91 5.630 0.000 4.36±0.18 5.86±0.43 20.351 0.000 5.33±1.24 6.92±1.84 4.475 0.000
作為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肺炎大多數情況下在春季及冬季交際時間出現。患兒患病后具有臨床癥狀復雜,以及病情變化速度快的優勢。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其機體的免疫功能及中樞調節系統不完善,所以患兒在患有肺炎后,常會合并伴隨呼吸衰竭癥狀,對患兒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3]。所謂呼吸衰竭,其實指患兒因某些原因,導致其呼吸工程出現嚴重障礙,所以患兒進行自主呼吸的能力產生問題,或患兒在進行自主呼吸后,無法滿足機體的實際需求,出現CO2潴留的問題,而使患兒的生理功能出現問題,造成代謝紊亂,如未及時對患兒進行救治,易導致患兒出現死亡問題[4-5]。但由于患兒年齡較小,病痛的折磨導致患兒產生不良情緒,因此在實施護理措施時,患兒常由于不適而抗拒接受護理,導致治療護理效果不佳[6]。所以在治療的同時,要選擇合適的護理模式,使患兒的依從性得到提高,從而保障護理治療效果不受影響[7-8]。
綜合護理干預是指護理人員將護理程序為核心,以患兒為本,依照患兒的實際情況,開展的常規護理措施,其以整體協調為主,具有責任制及小組護理共同特點的護理方式[9]。使用綜合護理能在有效改善患兒生活質量同時,加強與患兒及家屬的溝通,緩和護患關系[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依據患兒的心理特點,提供舒適的環境,利用動畫或分發玩具,轉移患兒對霧化吸入治療的注意力,而有效提高患兒的依從性,研究者在采取綜合護理干預后,患兒更好配合護理工作,提高治療效果[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其臨床各項癥狀消退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另外實施綜合護理干預,以患兒為中心,減少患兒的不適感,改善患兒的肺功能,提高患兒的信任度[14-15]。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還給予患兒一定的飲食護理,合理安排患兒飲食,提高患兒抵抗力,進一步減少相關毒副作用。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干預1 個月的呼吸系統相關疾病、肺性腦病、多重感染等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例,占2.50%;對照組護理干預1 個月的呼吸系統相關疾病、肺性腦病、多重感染等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 例,占15.00%,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本研究由于選取樣本數量不足,研究時間較短,因此研究結果還需進一步考證。之后加大選取樣本數量,延長研究分析時間,證實實施綜合性護理模式對呼吸衰竭患兒的預后改善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實施綜合性護理模式能有效改善呼吸衰竭患兒的護理效果,降低患兒并發癥總發生,具有較高安全性,使患兒盡早恢復健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