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婷
(青島市實驗小學,山東 青島 266001)
崔巒老師曾說:“語文課不應該太‘滿’,而應該有選擇的瘦身,讓學生學得更充分更到位。”瘦身后的語文課,剩余的時間應該做點什么呢?答案是進行大量的閱讀。語文閱讀應根植于課本,而又不囿于課本。
近幾年筆者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在引領學生進行整本書的拓展閱讀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探索出了“一主線三課型”整本書閱讀指導模式(如圖1所示)。現以《佐賀的超級阿嬤》等書的指導過程為例,對該模式以及模式框架下的指導方法與策略進行解讀。

圖1 “一主線三課型”指導模式
進行一場有效的閱讀,選擇對一本好書是頭等大事。在書目的選擇上,我們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依據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我們可以從單元人文主題或語文要素出發,進行書目的選擇。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人文主題是“親情”,由《祖父的園子》一課中的長輩親情這一情感線索進行遷移,筆者選擇了《佐賀的超級阿嬤》一書,推薦給學生閱讀。再比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走進魯迅”單元時,我們可以從人物角度出發,推薦孩子閱讀《朝花夕拾》《野草》等魯迅作品。另外,還可以抓住文章的體裁、文章的作者等進行同體裁、同作者的書目的遷移閱讀。
選擇書目時,我們應該選擇語言有特色、內容符合孩子認知規律的書籍。以《佐賀的超級阿嬤》為例,作者島田洋七以幽默、質樸的語言,記錄了他童年時被寄養在佐賀阿嬤家的故事,內容通俗易懂。書中的阿嬤總是語出驚人,很多情節讓人忍俊不禁,但又耐人尋味。這本書寫的是作者的童年回憶,以孩子的視角出發,寫學生的同齡人的人生經歷,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特別適合有一定閱讀基礎和初步生活經驗的中高年級學生閱讀。
“閱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立德樹人、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目標。《佐賀的超級阿嬤》這本書中,祖孫兩人面對貧窮的生活,苦中作樂,表現出的生活智慧和樂觀精神,以及人與人之間自然流露出的溫情,都在向孩子傳遞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作為整本書閱讀的開啟課程,導讀課的主要任務是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初步掃清閱讀障礙。《佐賀的超級阿嬤》導讀課有如下幾個環節。
《祖父的園子》一課和《佐賀的超級阿嬤》有內在的情感聯系,所以在《祖父的園子》第二課時上,筆者首先帶領學生交流了上節課寫的表現長輩親情的習作,在引發學生共情的基礎上,推薦書目,開啟本書的導讀。
本環節旨在讓學生走近整本書,初步引發閱讀期待。在課上,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根據目錄對內容進行了大膽的猜想,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
承接上一環節,本環節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閱讀猜測的小章節。并結合之前的猜測,說說自己猜中了沒有,再談體會。書中的主人公昭廣雖然是孩子們的同齡人,說著孩子們都不難讀懂的話,但由于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書中描寫的很多情節讓學生大感意外。通過這一活動,孩子們看似只是管中窺豹,但是卻點燃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吸引著他們迫切地想去閱讀整本書的內容。
讓學生默讀后記部分,說說通過后記都發現了什么。先讀后記,能讓學生對本書有更清晰的認識,也能對小說的內容構成有進一步的了解,更能讓孩子對小說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通過以上閱讀活動的設計,學生不僅大致了解了這本書的內容,還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同時,在導讀課上學到的看目錄、猜內容,讀章節、證猜測,關注前言、目錄、插圖、后記的方法,也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孩子們去書店選書的時候,可以借助這些方法,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
推進課就是從各種角度、抓住各種時機,運用各種策略,引導孩子將書讀厚、讀深、讀懂的一個過程。推進角度的選擇,我們應該以學定教,將孩子讀不懂、讀不透的地方作為推進角度,引領深度閱讀。下面介紹四種常用的推進角度。
例如《佐賀的超級阿嬤》,推進的角度是借助思維導圖讀懂文字背后的親情。課堂上,當孩子們交流了初步的閱讀感受之后,迫切地需要方法的指引,以便進一步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這時,老師輔助孩子繪制魚骨圖,并引導孩子運用之前掌握的各種思維導圖來進行閱讀,從而讓感悟走向深刻。
例如,對《戰馬》一書中弗里德里克這一人物的推進。大多數孩子都因為弗里德里克瘋瘋癲癲的表現,認為他是一個害怕打仗、膽小懦弱的瘋老頭。基于這一情況,在推進課上,通過補充小說的背景資料,以及細讀弗里德里克的心理獨白,兩個策略的實施。孩子們慢慢走進了人物的內心,理解了弗里德里克內心對和平的熱愛、對家庭平淡幸福生活的向往。這樣孩子就對人物有了更加有高度、更加立體的認識。
例如研讀《小狼小狼》的時候,在學生交流了自己的閱讀感悟后,老師拋出一個問題:陳陣這么愛小狼,為什么小狼始終不能和陳陣親近?孩子通過閱讀相關章節,在討論中逐漸明晰狼這種動物的天性:獨立、自尊、永不屈服。繼而再問:不能親近僅僅是狼的原因嗎?引導孩子們結合剛剛學完的課文《珍珠鳥》進行對比,通過進一步的思考,孩子們發現陳陣一開始對小狼的喜歡方式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親近它,但是他并沒有考慮到狼的天性和需求,真正的愛是應該建立在對對方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的。
以小說《草房子》為例,環境描寫在小說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推進課上,我們再次讓孩子交流描寫環境的語句。接著通過朗讀,孩子們再次感受環境描寫的表達作用。通過推進課,孩子們對于環境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了解得更加深入了,與此同時,運用這種方法,對自己的作文進行環境描寫方面的修改,進行讀寫遷移,閱讀的同時習得一種寫作方法。
推進課作為一種課型,一本書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次推進。例如,指導閱讀《戰馬》一書,就可以從人物、情節、戰爭主題、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等多種角度來推進。引領學生從多角度解讀書本,從而把書讀厚、讀深、讀懂。
展示課上,孩子們通過各種形式,展示自己的閱讀思考與感悟,充分感受到讀書的樂趣。繼續推進對本書甚至多本書的閱讀。所以我們應致力于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展示、專業化展示。接下來介紹幾種新穎有效的展示方式。
即選擇和在讀書目相關的書籍或者文學作品、影視作品進行對比,這個過程是閱讀思維的訓練,更是一場文學素養的提升。例如,《佐賀的超級阿嬤》的展示課上,孩子們把文學作品和同名影視作品進行了對比,分別找到了電影和小說各自的優勢與不足。孩子們發現電影能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感官刺激,并對原著進行了藝術再創造。書本的內容則更加細膩,給了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看六年級的孩子,他們的閱讀思考已經達到了文學鑒賞的高度。
即借助思維導繪制學習支架,實現自主閱讀,并記錄思考過程。比如在《魯濱孫漂流記》閱讀展示中,學生就借助時間軸的方法把魯濱孫28年來在荒島上的生活經歷進行了細致的梳理,這是一本書的提綱,是一段極富傳奇的故事脈絡,更是一個熟讀書本把書讀薄的過程。
以《夏洛的網》為例,三年級的孩子把《夏洛的網》加入了幾個人類角色進行再編,人類角色為了蠅頭小利出賣朋友,和夏洛的信守承諾的光輝形象做了鮮明的對比,在歡聲笑語中給同學們好好上了一課。
二年級的孩子在讀完繪本《我爸爸》后,老師引導孩子也用上比喻的句式說說自己的爸爸,并布置學生在課下給自己寫的話,再配上圖,這不就是繪本的創作嗎?這樣的展示課,不僅僅是讓孩子讀懂這一本繪本書而已,還是對孩子的繪畫能力、創作能力、表達能力等進行全方位的鍛煉和展示,更有實效性。
綜上所述,語文老師應致力于將整本書閱讀指導課程化、專業化、長期化,促學生呈現最美好、最動人、最溫暖的閱讀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