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杰,王凱玉,何昕煒,過科家,劉新宇,陳盛君,王正兵
(江陰天江藥業(yè)有限公司,江蘇省中藥配方顆粒制備與質量控制關鍵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中藥配方顆粒工程技術中心,江蘇省中藥配方顆粒工程研究中心,江蘇江陰 214434)
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實,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性平,味酸澀,具有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的功效[1]。該藥材主要化學成分為有機酸、萜類、甾醇、氨基酸、糖類、揮發(fā)性成分、脂類,如檸檬酸、熊果酸、β-谷甾醇、天冬氨酸、蔗糖、戊酸等[2-5]。
干燥是制劑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由于中藥浸膏黏性大、易結團、熱敏性的特點,采用箱式干燥、噴霧干燥等方法時會產(chǎn)生時間長、效率低、損耗大、清潔困難等問題[6];真空低溫干燥是一項新興技術,具有溫度低、易粉碎、自動化的特點,適用于黏度高、熱敏性或者是不適合使用噴霧干燥或箱式干燥的產(chǎn)品[7-9]。因此,本實驗采用真空帶式干燥處理烏梅浸膏,并通過正交試驗結合信息熵[10-13]優(yōu)化工藝,以期為該藥材產(chǎn)業(yè)化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BT-1000 粉體綜合特性測試儀(丹東市百特儀器有限公司);H-class 超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沃特世公司);XP6 電子天平(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RO Lab Plus-L純水系統(tǒng)(德國賽多利斯公司);QWJ125D 往復式調(diào)速切片切段機(江陰市香山中藥機械有限公司);1 噸多功能提取罐、500 L 單效外循環(huán)濃縮器(江蘇沙家浜化工設備有限公司);轉轂濃縮器(江陰吉瑞機械制造有限公司);MJY12-3 真空低溫液體連續(xù)干燥機(自動出料模塊配備粉碎機的篩網(wǎng)為60 目,上海敏杰制藥機械有限公司);DMA35 便攜式電子密度計(奧地利安東帕有限公司);JSB3-01 電子計重天平(上海蒲春計量儀器有限公司)。
烏梅(批號121808001,產(chǎn)地四川西嶺鎮(zhèn))經(jīng)江陰天江藥業(yè)有限公司唐波執(zhí)業(yè)藥師鑒定,為薔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實。枸櫞酸對照品(批號100396-201603,純度100.0%)購于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乙腈為色譜純[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磷酸二氫銨、磷酸為色譜純(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水為超純水。
2.1 浸膏制備 稱取100 kg 飲片,加水煎煮2 次,第1 次加8 倍量水,加熱至沸,保持微沸2.0 h 后抽濾(200 目);第2 次加6 倍量水,加熱至沸,保持微沸1.0 h 后抽濾(200 目),合并濾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0(50 ℃),即得。
2.2 枸櫞酸含量測定
2.2.1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譜柱(100 mm×2.1 mm,1.8 μm);流動相乙腈-0.5%磷酸二氫銨(3︰97)(磷酸調(diào)pH 至3.0);體積流量0.3 mL/min;柱溫30 ℃;檢測波長210 nm;進樣量1 μL。理論塔板數(shù)按枸櫞酸峰計,應不低于7 000。
2.2.2 對照品溶液制備 精密稱取枸櫞酸對照品適量,制備成每1 mL 含1 mg 該成分的溶液,即得。
2.2.3 供試品溶液制備 精密稱取干燥后浸膏粉末約0.5 g,置于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50 mL 水,密塞,稱定質量,超聲(250 W、40 kHz)處理至溶解,放冷,水補足減失的質量,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
2.2.4 線性關系考察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0.1、0.2、0.4、1.0、2.0、4.0、10.0 mL,置于100 mL 量瓶中,加水定容,搖勻,在“2.2.1”項色譜條件下進樣測定。以峰面積為縱坐標(Y),枸櫞酸質量濃度為橫坐標(X)進行回歸,得方程為Y=428.7X+128.0(r =0.999 9),在1~100 μg/mL 范圍內(nèi)線性關系良好。
2.2.5 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在“2.2.1”項色譜條件下進樣測定6 次,每次1 μL,測得枸櫞酸峰面積RSD 為0.37%,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2.2.6 穩(wěn)定性試驗 取同一份供試品溶液,于0、2、4、6、8、12、24 h 在“2.2.1”項色譜條件下進樣測定,每次1 μL,測得枸櫞酸峰面積RSD 為1.56%,表明溶液在24 h內(nèi)穩(wěn)定性良好。
2.2.7 重復性試驗 取干燥后浸膏粉末適量,按“2.2.3”項下方法平行制備6 份供試品溶液,在“2.2.1”項色譜條件下進樣測定,每次1 μL,測得枸櫞酸含量RSD 為0.98%,表明該方法重復性良好。
2.2.8 加樣回收率試驗 取枸櫞酸含量已知的干燥后浸膏粉末6 份,精密加入對照品溶液適量,按“2.2.3”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在“2.2.1”項色譜條件下進樣測定,每次1 μL,計算回收率。結果,枸櫞酸平均加樣回收率為99.01%,RSD 為1.62%。
2.3 水分測定 精密稱取干燥后浸膏粉末約3.0 g,按2015 年版《中國藥典》 四部水分測定法(通則0832 第二法)進行測定,計算含水量。
2.4 休止角測定 取干燥后浸膏粉末,采用固定漏斗法,通過BT-1000 型粉體綜合特性測試儀進行測定。
2.5 壓縮度測定 通過BT-1000 型粉體綜合特性測試儀測定松密度、振實密度,計算壓縮度,公式為壓縮度= [(振實密度-松密度)/振實密度]×100%。
2.6 單因素試驗 一般來說,真空度高,有利于水分在短時間內(nèi)從初始值大幅度下降,而且有利于干燥后期的水分遷移;真空度低,雖然可提高熱傳遞效率,但不利于干燥后期傳質過程,并易影響物料品質[14]。因此,本實驗將真空度定為設備所能達到的最高值1.0 kPa,并考察其他主要影響因素,具體如下。
2.6.1 浸膏相對密度 當浸膏相對密度高于1.30(50 ℃)時,濃縮時間較長,粘壁損失較多,而且?guī)礁稍镞M料時布料不連續(xù)、不均勻,易堵塞布料器;浸膏相對密度過低時,含水量較高,會延長干燥時間,同時物料易溢出履帶或四處飛濺而造成損失。因此,正交試驗中選擇浸膏相對密度為1.30(50 ℃)。
2.6.2 加熱溫度 加熱第3 區(qū)為降速干燥階段,由加熱板提供的熱量只有少部分用于水分蒸發(fā),會使履帶上物料顯著升溫,有效成分損失較大,故本實驗設定該區(qū)加熱溫度為30 ℃。取浸膏5 kg,均分為5 份,分別設置3 區(qū)加熱溫度為115、80、30 ℃,120、85、30 ℃,125、90、30 ℃,130、95、30 ℃,135、100、30 ℃,調(diào)整進料頻率為10 Hz,履帶頻率為10 Hz,進行帶式干燥,干膏鍘料后經(jīng)出料螺桿送至粉碎機(60 目篩網(wǎng))粉碎,于真空吸料桶收集干燥后浸膏粉末,測定含水量。結果,含水量隨著加熱溫度增加而逐漸降低,一區(qū)溫度為125~135 ℃時水分差異不大,但在135 ℃時進料端浸膏易爆沸飛濺而造成損失。因此,正交試驗中選擇加熱溫度分別為120、85、30 ℃,125、90、30 ℃,130、95、30 ℃。
2.6.3 進料頻率 取浸膏5 kg,均分為5 份,分別設置3區(qū)加熱溫度為130、95、30 ℃,調(diào)整履帶頻率為10 Hz,進料頻率為8、10、12、14、16 Hz,進行帶式干燥,干膏鍘料后經(jīng)出料螺桿送至粉碎機(60 目篩網(wǎng))粉碎,于真空吸料桶收集干燥后浸膏粉末,測定含水量。結果,含水量隨著進料頻率增加而逐漸升高,但大于14 Hz 時浸膏來不及涂布均勻,導致其厚度較高,內(nèi)部水分蒸發(fā)不徹底,從而水分偏高。因此,正交試驗中選擇進料頻率為10、12、14 Hz。
2.6.4 履帶頻率 取浸膏5 kg,均分為5 份,分別設置3區(qū)加熱溫度為130、95、30 ℃,調(diào)整進料頻率為10 Hz,履帶頻率為8、10、12、14、16 Hz,進行帶式干燥,干膏鍘料后經(jīng)出料螺桿送至粉碎機(60 目篩網(wǎng))粉碎,于真空吸料桶收集干燥后浸膏粉末,測定含水量。結果,含水量隨著履帶頻率增加而逐漸升高,但大于14 Hz 時,由于干燥時間過短導致水分偏高,而履帶頻率越低,物料干燥時間越長,物料過熱會導致成分轉移率下降。因此,正交試驗中選擇履帶頻率為10、12、14 Hz。
2.7 正交試驗 在單因素試驗基礎上,選擇加熱溫度(A)、進料頻率(B)、履帶頻率(C)作為影響因素,水分、休止角、壓縮度、枸櫞酸轉移率作為評價指標,因素水平見表1。取浸膏9 kg,均分為9 份,采用熵權法對上述評價指標進行權重系數(shù)分配,計算綜合評分,結果見表2。

表1 因素水平
根據(jù)文獻[10-13]報道,先建立原始評價指標矩陣X,再計算Pij,將原始矩陣轉換為“概率“矩陣P,接著計算各指標信息熵Hi,最后計算第i 項指標的系數(shù)Wi,具體如下。結果,水分、休止角、壓縮度、枸櫞酸轉移率權重系數(shù)分別為0.962 0、0.006 6、0.030 0、0.001 4。

表2 試驗設計與結果


對于1 個n 行m 列的概率矩陣,綜合評分Mm=P1m×W1+P2m×W2+…+Pnm×Wn。對于干燥結果而言,水分、休止角、壓縮度越低越好,而枸櫞酸轉移率越高越好,故規(guī)定綜合評分M 越低越好時,枸櫞酸轉移率在其中應體現(xiàn)為負貢獻。方差分析見表3。

表3 方差分析
由此可知,各因素影響程度依次為加熱溫度>進料頻率>履帶頻率,均有顯著性意義(P<0.05,P<0.01)。由于綜合評分越低,干燥效果越優(yōu),故最優(yōu)工藝為A3B1C2,即一、二、三區(qū)加熱溫度130、95、30 ℃,進料頻率10 Hz,履帶頻率12 Hz。
2.8 驗證試驗 根據(jù)優(yōu)化工藝進行3 批驗證試驗(每批投料量為40 kg),結果見表4,可知該工藝穩(wěn)定可行。

表4 驗證試驗結果(n=3)
真空帶式干燥是適合于中藥浸膏干燥的一項新興技術,帶式干燥物料在整個干燥過程中都處于真空封閉的環(huán)境,過程溫和,可最大限度保持提取物的物性,從而得到高質量的產(chǎn)品,相較于其他干燥方式其適用范圍廣,對絕大多數(shù)的提取物,尤其是黏性高、熱塑性、熱敏性的物料都是最佳選擇[15-16]。雖然該方法具有干燥溫度低、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環(huán)境封閉、連續(xù)性好的特點,產(chǎn)業(yè)前景廣闊,但由于中藥成分復雜,設備參數(shù)多,調(diào)試方法不成熟,很難得到優(yōu)化的工藝參數(shù)[17],故針對不同中藥品種研究工藝參數(shù)和干燥產(chǎn)品質量之間的關系,建立標準化干燥工藝,有助于獲得穩(wěn)定的高質量產(chǎn)品。
本實驗在正交試驗的基礎上引入信息熵,探索不同干燥條件下各評價指標的客觀變化規(guī)律,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主觀因素的影響,從而使結果更客觀準確[13]。本實驗所得最優(yōu)烏梅浸膏真空帶式干燥工藝為一、二、三區(qū)加熱溫度130、95、30 ℃,進料頻率10 Hz,履帶頻率12 Hz,經(jīng)驗證試驗發(fā)現(xiàn)其穩(wěn)定可行,可為該藥材的產(chǎn)業(yè)化開發(fā)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