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及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及咽部引起不適癥狀和(或)并發癥的一種疾病。其發生的原因有食管下括約肌松弛、食管體部運動異常等;也有食管外諸多機械因素,如食管裂孔疝等。胃食管反流病主要表現為:反酸、燒心、胸骨后疼痛。也可有食管外癥狀,如:哮喘、慢性咳嗽、聲嘶、慢性咽喉炎、齲齒等。
胃食管反流病除了有食管內的表現,如:典型反流綜合征、反流性胸痛綜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狹窄、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等,還有食管外表現,如反流性咳嗽綜合征、反流性喉炎綜合征、反流性哮喘綜合征、反流性牙蝕綜合征、咽炎、鼻竇炎、特發性肺纖維化、復發性中耳炎等。
胃酸從胃內反流入食管到達口腔,因誤吸進入氣管,會引發咳嗽、哮喘、特發性肺炎;誤入鼻竇、中耳,會引發相應部位炎癥;胃酸刺激咽喉部,會引發慢性咽炎、喉炎。另外,胃酸也可腐蝕牙齒。有些患者并無反酸,這是因為胃酸只反流到食管,未到達口腔,但這除了損傷食管,也可以通過迷走神經反射誘發氣道阻力增高、痙攣,從而發生咳嗽、哮喘。有些患者只是堿性反流(膽汁、十二指腸液反流),這時并無反酸,但也可出現上述表現。
老年人特別容易發生胃食管反流病,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1.食管括約肌功能退化,較為松弛。
2.老年人組織松弛,橫隔上食管裂孔擴大,易發生食管裂孔疝,即部分胃通過食管裂孔進入胸腔。
3.有些不好的生活習慣也易導致老年人出現胃食管反流病。比如:有些老年人喜歡在睡前喝兩杯牛奶,以幫助睡眠,但喝完后就躺下睡覺;還有些老年人經常半夜起來喝水、吃藥,然后立馬躺下等。
4.排便困難的老年人,用力排便會使胃內壓力增高,也容易發生胃食管反流。
5.肥胖者(尤其是腹部肥胖)、長期處于神經高度緊張、抑郁、焦慮等狀態者,易患胃食管反流病。
6.高脂、高糖飲食,吸煙、飲酒、進食辛辣刺激食物,易導致反流癥狀。
7.喜歡穿緊身褲會增加腹腔壓力,引發或加重反流癥狀。
如果燒心、反酸等癥狀發作非常頻繁,每周大于2~3次,應及時去消化科就診,一旦確診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在食管癌高發地區的民眾,要高度警惕食管癌。如有胃食管反流癥狀,應盡早去醫院診治,做胃鏡檢查。但胃食管反流病由于癥狀多種多樣,很容易被誤診。例如:以胸痛為首發癥狀的患者特別容易被誤診為冠心病、心絞痛,他們很多都是先去急診或心血管科就診,然后再轉到消化內科的;一些長期咳嗽的患者,病因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但是一直被當作一般的呼吸道疾病在呼吸科治療;有些哮喘患者,尤其白天癥狀不明顯,夜間反復發作者,更要警惕胃食管反流病。
但患者也不必對胃食管反流病過于敏感,不能得了咳嗽不去呼吸科反而到消化科就診,建議這類患者還是應該先到呼吸科診治,畢竟因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咳嗽只占5%~20%。當然,呼吸科醫生對胃食管反流病也應有所了解,如果患者咳嗽找不到其他的原因時,應考慮是不是胃食管反流病,做進一步檢查,或者轉到消化科。
此外,很多咽炎也是由胃食管反流病引起。耳鼻喉科醫生為咽炎患者做喉鏡檢查時,如果發現其聲帶上面的病變很輕,而聲帶下方炎癥特別重時,就應考慮是不是有胃食管反流病,然后把患者推薦給消化科。但這并不意味著咽炎患者都應該到消化科就診,因為這種情況不會超過1/3,咽炎患者首先還是應該到耳鼻喉科就診。
綜上,當胸骨后疼痛排除了心、肺疾患后;當哮喘、慢性咳嗽等反復發作,平喘等常規治療無效時;當慢性咽炎局部用藥無效時,應考慮胃食管反流病可能。
胃食管反流病最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控制胃酸。這是為了使反流上來的胃內容物酸性不要太強,減少它的腐蝕性及對食管的刺激,以此來達到治療的目的。目前控制胃酸的藥物主要是H2受體阻斷劑和質子泵抑制劑。另外,鋁碳酸鎂、碳酸鈣甘氨酸等藥物也可中和胃酸,還有保護食管、胃黏膜的作用,但其作用短暫,只能臨時控制癥狀。
一旦確診為胃食管反流病,就應規范治療,8周一療程,然后根據情況進行維持治療。目前,臨床上尚無改善食管下括約肌張力的藥物(食管下括約肌松弛是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也無改善食管裂孔疝的藥物,因此,胃食管反流病難以根治。停藥后半年的食管炎與癥狀復發率分別為80%、90%,故經初始治療后,為控制癥狀、預防并發癥,通常需要采取維持治療。其主要包括:原劑量或減量維持、間歇治療、按需治療。
原劑量維持:使用原劑量質子泵抑制劑,每日1次,長期維持。
減量維持:使用最小劑量質子泵抑制劑,每日1次,長期維持。
間歇治療:劑量不變,但延長用藥周期,如隔日1次或3日1次,長期維持。
按需治療:平時不服藥,出現反酸等癥狀時才服藥。
需明確的是,使用哪種方法進行維持治療,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而定。建議盡量使用最小劑量的質子泵抑制劑以維持治療,使癥狀持久緩解,以預防食管炎復發。在維持治療過程中,若癥狀出現反復,應增至足量質子泵抑制劑予以控制。
但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H 2受體阻斷劑有一定副作用,尤其近期研究發現,每日、持續使用質子泵抑制劑超過1年會增加胃癌發病率,增高5倍;而H2受體阻斷劑長期使用又會發生耐藥。因此,筆者有以下3點建議:
1.如果患者偶爾發作,每周只1~2次反酸燒心,更適宜按需治療。
2.質子泵抑制劑與H2受體阻斷劑交替使用,以減少兩者長期使用的副作用,又可以避免H2受體阻斷劑的耐藥。尤其對于夜間胃酸反流者,H2受體阻斷劑更有優勢。
3.如果患者需長期大劑量質子泵抑制劑才能控制癥狀,建議做外科手術或內鏡下手術治療。
那么,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該如何進行生活、飲食的自我管理呢?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控制體重
過重和肥胖會增加腹壓,并使食管下括約肌緊張度降低,容易發生胃食管反流。據研究,無論肥胖與否,體重指數每增加1個點,胃食管反流風險增加30%;肥胖的人有35%都有燒心的癥狀。只要體重減輕10%,就能明顯改善反流癥狀。
戒煙
吸煙能松馳食管下括約肌的壓力、減弱食管順蠕動、減少唾液的分泌,使食管對酸性物質的清除時間延長,并增加食管對酸的敏感性,誘發或加重胃食管反流癥狀,加重胃酸對食管的損害,并降低藥物治療的效果。挪威一項超過3000人的調查發現,29%~37%抽煙或之前抽煙者出現過燒心和反流癥狀,戒煙后體重指數超過正常3.5的人出現燒心和反流癥狀的概率仍是不吸煙者的兩倍。
調整飲食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必須戒除某些食物,以減改善癥狀。
1.酒及含酒精的飲料。酒精會降低食管下括約肌的功能。大量飲酒,使胃內壓力增高,醉酒后的嘔吐,也會使胃內容物反流到食管內損害食管黏膜,并且酒精本身可直接損害食管黏膜。
2.咖啡、茶??Х纫驎碳な彻芟吕s肌,使其比較松弛,進而引起胃食管反流;咖啡因也會引起大量胃酸分泌,造成不適。另外,多飲茶會增加胃內壓力,容易導致胃食管反流。
3.巧克力、可可。巧克力中含有一種名為甲基黃嘌呤的成分,研究顯示它會造成食管下括約肌松馳,這會導致胃食管反流。
4.高脂食物。膳食中的脂肪能夠明顯刺激膽囊收縮素的分泌,引起食管下括約肌張力降低,延緩胃的排空,讓食物消化變慢,加重胃食管反流的癥狀。減少脂肪攝入量,是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關鍵,建議每日脂肪攝入量<45g。選購食物時要注意查看營養標簽,不要買油脂量占總熱量二成以上的食物(1g油脂為9kcal)。一定要避免高油脂食物,并要減少食用肥肉、奶油,盡量控制每日烹調油在25克以內。烹調方式盡量以煮、燉、汆、燴為主,而不用油煎、炸、炒的方法。
5.甜食。甜食會明顯促進胃酸的分泌。
6.柑橘類水果及西紅柿。柑橘類水果及西紅柿在一般情況下是健康的,但是不適合胃食管反流患者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及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研究顯示,橘子、柚子、檸檬、柳橙、菠蘿、西紅柿/西紅柿醬、番薯、可樂類碳酸飲料、濃郁的香料調味品(如辣椒、咖喱、胡椒粉、蒜、洋蔥、薄荷、留蘭香等),這些食物會加重胃食管反流,應盡量避免。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適當增加進食以下食物,以減輕癥狀:
一是蛋白質。膳食中的蛋白質雖會刺激胃酸分泌,但也能刺激胃泌素分泌,而胃泌素可增強食管下括約肌張力,抑制胃食管反流。故在飲食中可適當增加蛋白質,例如瘦肉、魚蝦、蛋清、脫脂牛奶等。
二是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減少消化道系統疾病,包含胃食管反流。一項研究指出,高纖維飲食情況下不論參與者的體重為多少,20%的人沒有出現胃食管反流的問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也指出,增加攝取膳食纖維,有助避免胃食管反流的發生。
改變生活方式
1.以小餐取代大餐。少食多餐,進食八分飽,尤其湯水要分次喝,一次不宜過多,以減輕胃內壓力,減少反流。
2.注意餐后。餐后要有30分鐘活動時間,例如洗碗或散步。餐后不要做彎腰動作,否則會壓迫胃部引起反流。餐后2小時內別躺下,重力可以幫助防止胃液反流到食管。
3.睡前3小時不能進食。人體胃的排空時間一般在2~3個小時,所以建議臨睡前3小時不要吃東西,最好也不要喝水。保持睡前胃內凈空,可減少夜間胃酸分泌。如夜間胃酸反流至食管內,由于無重力作用及唾液對食管內胃酸的清空,胃酸在食管內停留時間更長,對食管的損害更明顯。
4.床頭抬高至少15cm,左側臥睡更好。注意,是抬高床頭的床腳15cm,使床板呈床頭處高床腳處低,不是墊高枕頭。因為墊高枕頭對防止反流無效,而且可能壓迫胃部加重反流,并有可能引起頸椎病。左側睡臥更好,可緩解胃食管反流。
5.防止腹部壓力過高。穿著要寬松,忌緊身褲,以防腹壓過高、擠壓胃部,加重反流。用力咳嗽、用力排便、屏氣提重物等,均可使腹內壓力驟增,應予避免。
6.保持心情舒暢。精神壓力也和胃食管反流病有一定關系,長期處于精神高度緊張、抑郁、焦慮等狀態者,易患胃食管反流病。因此患者要調節心理平衡,避免壓力過大。
7.慎用抗膽堿能藥物、多巴胺受體激動劑、鈣通道阻滯劑、安定麻醉藥等,以免降低食管下括約肌的壓力,引起胃食管反流。
專家簡介
王伯軍 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兼職教授,中國微生物學會臨床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副主任委員,寧波市消化病學會委員。從事消化內科常見病及疑難病診治和研究30年,尤其擅長胃腸功能性疾病、幽門螺桿菌感染、消化道早癌的診治。主持省、市級課題多項,多篇論文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