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東
心房顫動(房顫)是一種復雜的心律失常,患者的血液流通不暢,容易淤滯在心房形成血栓,而血栓會隨血液流到身體各部位,如果進入大腦,就會引發卒中。病理研究表明,導致房顫患者卒中的血栓90%都是在心臟一個叫左心耳的隱窩內形成的。所以,如果把左心耳“捂住”,就能“摧毀”房顫患者血栓形成的“根據地”,從而降低卒中風險。這就是近幾年興起的一項革命性技術——左心耳封堵術。
房顫最主要的并發癥是血栓栓塞,其中又以卒中(中風)最為常見、危害最大,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發生卒中的風險是普通人的5倍。因為當發生房顫時,心房的規律收縮性活動消失,血液容易淤滯,就會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后會隨著血液流向外周器官,如果進入大腦,就會引發卒中。
以往,臨床上治療房顫有藥物抗凝和射頻消融兩種選擇。藥物預防卒中既往多依靠口服華法林,但需要定期監測INR(一種凝血指標),以防出血風險。近幾年出現的新型抗凝藥,如利伐沙班、達比加群酯等,不需要定時監測INR,服用難度大大降低,但價格昂貴,且一旦出血不易處理。老年患者,因常合并多種疾病,如腎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疾病、記憶力減退等,長期堅持用藥、定期隨訪都存在困難,或存在用藥禁忌癥,所以抗凝率較低,成為我國房顫卒中的高發人群。而射頻消融治療雖已被廣泛接受,但對慢性、永久性房顫的治療成功率尚不到 50%,有些患者需要反復多次射頻消融,有些術后仍需要抗凝治療。
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發現位于左心房左前外側的左心耳,因結構狹長,內部有豐富的梳狀肌及肌小梁,腔隙隱窩眾多,所以易產生血液渦流,從而形成血栓。臨床總結,非瓣膜性房顫的血栓90%~100%發生在左心耳。可見,左心耳是房顫血栓形成的主要場所,如能關閉左心耳就能減少和預防卒中發生。基于這一假設,左心耳封堵術應運而生,2014年在我國正式開展。
左心耳封堵術是通過微創方法,穿刺進入左心房,使用特定的封堵器封住左心耳開口,阻斷左心房和左心耳內的交通,“殲滅”血栓形成的“根據地”,達到預防血栓的目的。一般手術時間在60分鐘左右,術后12小時即可下床活動,觀察一天即可出院;手術成功率在98%左右,圍手術期并發癥降到2%~3%;術后患者只需進行短期抗凝治療,無需長期服藥,既降低卒中危險,又避免抗凝藥可能導致的嚴重出血并發癥,不僅給患者帶來了健康,也大大降低了醫療費用的支出。
目前的指南推薦,服用抗凝藥物存在禁忌癥(出血、過敏),不愿意長期服用抗凝藥,高出血風險,INR不容易達標、波動大,服用抗凝藥物期間出現卒中,心房顫動合并PCI術,腎功能不全,預計消融成功率低或者多次消融術,左心耳電隔離,左心耳發現血栓或者血液淤滯,已經發生卒中等情況的患者,均是左心耳封堵術的適應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