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蛋撻、紅豆雙皮奶想必很多人都吃過,不過,魚眼蛋撻、枸杞雙皮奶你見過嗎?近日,一組奇葩的“護眼便當”照片刷屏網絡。原來,一位媽媽為了預防孩子近視,竟選擇以豬肝、豬心、魚眼這些“黑暗”食材搭配胡蘿卜、枸杞等來制作孩子的午餐。
網友紛紛留言直呼“心疼孩子”;也有部分網友表示理解:“這些食物都有明目的作用,媽媽可謂用心良苦。”“我小時候被爸爸逼著吃過各種動物眼睛,更黑暗。”還有部分網友則表示會嘗試制作。
其實,魚眼睛里的確含有一些我們人眼睛所必需的營養成分,比如多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A和蛋白質。但是,魚眼的體積很小,一條魚也只有一對眼睛,想要單純靠吃魚眼補充眼睛所需要的營養成分是不現實的。況且這些營養成分在魚肉中也存在,所以不需要特地吃魚眼、魚頭來獲取。《中國居民膳食營養指南(2016)》就建議,每周吃魚2~3次。
人的眼睛感受光線形成視覺的部位是視網膜,視網膜上有兩類細胞,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前者感受明光(強光)下的視覺,后者感受暗光(弱光)下的視覺,視桿細胞內的感光物質稱之為視紫紅質,構成視紫紅質的原料之一就是維生素A的代謝產物,因此維生素A缺乏就會導致暗適應能力下降,甚至夜盲。而胡蘿卜中富含β-胡蘿卜素,它在人體內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動物肝臟是維生素A的重要儲存器官。所以,吃胡蘿卜、豬肝的確對眼睛有益,但主要作用是改善暗視力(夜盲),而不是近視。
另外,吃枸杞的確可以明目,是因為它含有有益視力的葉黃素。葉黃素對于預防和治療視網膜黃斑區病變引起的視力下降有一定作用。但是,枸杞通常作為一種調味品或泡水原料使用,量并不多,通過吃枸杞能獲得的葉黃素十分有限。
可見,與其盲目地輕信所謂的“護眼良方”,不如把食物種類豐富起來靠譜,更要從日常規范用眼行為等多個角度科學防控近視。
熱心讀者馬大爺和劉奶奶給我們致電,分享了自己的護眼經驗。我們請徐燕教授分別予以點評——
馬大爺:時刻注意用眼衛生
76歲的馬大爺一直很注意科學用眼,“讀書寫字一定要姿態端正,每隔1小時歇息10分鐘。”對子女和孫輩,他更是定下規矩:不準躺著或趴著看書,不準在車上看書。另外,馬大爺很注意眼部衛生,“每個人在家里都有專屬毛巾,不干凈的毛巾不能擦眼睛,沒洗手也不能揉眼。”
徐燕教授:馬大爺的經驗很值得大家學習,特別是毛巾這件很多人忽略的事。現在很多人去理發店洗頭,店員都會給大家用毛巾擦頭,有時候水滴在臉上,直接就拿這條毛巾擦臉了。其實這樣做很不衛生,因為理發店的毛巾是公用的,雖然他們自稱消毒了,但是到底干不干凈真不好說,所以很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劉奶奶:經常熱敷眼部
劉奶奶自創了兩個眼部保健方法。第一是雙手護眼,動作很簡單:當眼睛感到疲憊時,洗凈手擦干后,快速搓手至發熱,輕輕捂在眼睛上2分鐘,眼睛會非常放松。第二個是閉眼打轉法:看書或玩手機累了,閉上眼睛,眼珠子輕輕地轉動1分鐘,可以順時針轉,逆時針轉,也可以上下轉,這樣也能有效緩解眼睛疲勞。
徐燕教授:劉奶奶的做法也很值得大家學習。第一個方法類似中醫的熱熨,可改善循環,緩解眼肌疲勞,且能融化瞼板腺腺管內的油脂,促進油脂排出,給淚膜補充脂質,減少水分的揮發。第二個方法則能提升眼球的靈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