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陽 王子揚
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生活節奏加快和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我國慢性便秘患者正逐年上升。而老年人因為自身機能的自然衰老和減退(腹部肌肉松弛)、久坐不動時間增多,以及因節儉成風飲食不平衡,導致他們成為便秘的高發人群。相關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為4%~6%,60歲以上患病率則高達22%。便秘不僅會讓人情緒緊張,出現睡眠障礙,更會導致痔瘡和肛裂,甚至加重或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增加結腸癌等癌癥風險。
臨床總結發現,有3大因素是慢性便秘的“推手”——功能性、器質性和藥物性。其中,器質性疾病和藥物相關的原因常常是引發繼發性便秘的“慣犯”;而功能性疾病所致便秘,別名“原發性便秘”,主要是由于結腸、直腸肛門的神經平滑肌功能失調所致,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礙和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IBS-C)等。所以,治療便秘的關鍵就是先要辨別便秘屬于哪種類型。對于器質性、功能性便秘,積極治療腸道病變或者其他軀體疾病,加之改善生活、飲食習慣等,就可改善;藥物性便秘一般停用或調整藥物后就能得到改善。
那么如何辨別呢?臨床有一種檢查可以“偷窺”便便的行蹤,探究便秘的原因,它就是排糞造影檢查。該檢查是將鋇劑模擬糞便灌入直腸內,通過X線透視觀察鋇劑排出過程中肛門和直腸的功能變化,可鑒別診斷便秘是功能性的還是由于肛門、直腸和骨盆底部的器質性疾病所致。
排糞造影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肛門插入一條小管子,通過管子將鋇劑(造影劑)灌入腸道,通俗點說,就是“人工制造糞便”;第二個階段就是通過X線透視觀察患者直腸排泄糞便的情況。在第一階段中,當人工糞便被灌入肛門內,刺激直腸黏膜時,會產生便意,這時患者必須忍住“大便”,否則就無法成功地制造“糞便”,影響第二階段的“排糞”。
排糞造影主要用于存在解大便困難、慢性便秘、黏液血便、肛門墜脹、排便時會陰及腰骶疼痛等情況的患者。這類患者經肛門指檢,常規鋇灌腸和內窺鏡檢查很難發現問題,因為直腸空虛時做排糞動作查不出異常,只有當直腸充盈后用力排便時才能顯示異常。
但排糞造影容易受到環境、患者的情緒和緊張的氣氛等因素的影響,單憑排糞造影的結果不能完全作出排便障礙的診斷,還需要有經驗的臨床醫生根據癥狀、病史和其他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后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因此,對于頻繁便秘者,醫生也會建議做腸鏡檢查,看看腸道是否正常。
另外我們建議,45歲以上人群如果之前從沒做過腸鏡,最好也做一次;家族有腸癌患者的人,更應該定期接受腸鏡檢查。因為我們在臨床發現,便秘嚴重的老人,相當一部分存在腸道息肉或腫瘤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