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教育部制定的基本方針,引導主體的感性意識和行為習慣,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文章以幼兒園的實踐活動為切入點,從種植活動出發,論述種植活動在幼兒園階段開展的重要意義,并列舉出提高幼兒合作意識的措施和方法,希望對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能夠有所幫助,僅作拋磚引玉之用。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種植活動;合作意識培養
一、 引言
幼兒園階段的教育能夠為后續幼兒的成長奠定長遠的基礎,是幼兒心理發展和生理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其基本行為習慣與思維模式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對其進行良性的引導和輔助,能夠有效幫助幼兒提高自身的外界感知力,推動其綜合素質的發展。而種植活動作為集體性和自主性相結合的實踐形式,在調動幼兒自覺意識和協作意識中所發揮的作用也十分突出,所以應當在素質化教育的推動下,得到更加高度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合作意識培養這一環節。
二、 對幼兒園種植活動開展的主要意義進行闡述
種植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幼兒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實踐性工具,進而培養其動手能力和探索能力,讓他們在嘗試性勞動中獲得更加豐富的生活體驗,暫時從理論性課堂的壓力中脫離出來,解放自己的天性,發揮出潛在的價值和優勢。除此之外,幼兒在實踐的過程中還會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合作與交流,共同完成種植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這不僅可以提高幼兒對綠色活動的興趣與好感,同時也可以讓幼兒在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與人為善,平等交流,讓他們用平等友愛的精神去與他人展開合作。而合作意識本身就可以引導幼兒后期的積極成長,所以教師也必須要從意識上認識到合作意識培養的關鍵意義和重要性。在具體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平臺,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彼此之間展開交流和對話。目前,許多幼兒園教室內都設有一定的自然角,這是種植活動開展的基礎性平臺,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好這一教育資源。
三、 對幼兒園種植活動開展的現狀進行分析
首先,還有部分教師并沒有從意識上認識到種植活動的關鍵意義。他們認為幼兒園階段的教育應當以線下課堂為基礎,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往往會更加強調對幼兒理論知識的傳授。即便是開展一定的課外活動,也僅僅是在課間,讓幼兒集中在特定的區域內進行自由活動,并沒有帶領他們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和新奇的思想。這種封閉式的活動開展形式,盡管可以給幼兒一定的自由活動空間,但并沒有從真正意義上拓展幼兒的思維和視野,反而會讓幼兒在重復性的課外活動中感到疲憊和厭倦,他們的心理和思維發育也會受到一定的阻礙。
其次,盡管有部分幼兒園已經就種植活動的開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設計和探索,但這一綠色實踐活動在幼兒園的應用期限較短,因此教師也沒有積累較為充足的經驗,在實際建設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具體的表現是,部分教師對種植活動的開展僅僅是帶幼兒走個過場,讓幼兒了解植物種植的先后順序,然后再帶領他們觀賞植物的外觀和形態,這就算是教學任務完成的標志,沒有真正讓幼兒拿起工具去進行一定的時間。而且,即便是部分教師讓幼兒開展了一定的種植實踐,但教師也并沒有對他們的種植結果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只要幼兒把種子種到土里或植株插到土壤里,而沒有后續一系列的活動。這種只顧開頭而不顧結果和過程的實踐方法,不僅不會讓幼兒感受到辛苦勞動之后的成就感,同時也會浪費大量的植物資源,這對綠色環境也是一種破壞,并不符合綠色活動開展的基本宗旨。
另外,部分教師在設計種植活動的過程中顯得過于謹慎和小心,他們認為幼兒后續的實踐離不開鏟子和鐵鍬這種專業性的工具,但這些工具對于幼兒來說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教師也會過于在意安全保護的問題,盡可能不讓幼兒去接觸那些種植所需的工具,而是直接自己進行示范,讓幼兒全程觀察自己的動作。當種植活動結束以后,教師就會用別的游戲去替代這一事件,讓幼兒通過別的渠道來獲得快樂。這種現象也足以說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略了教育的主要目的,素質化教育強調的不僅僅是給幼兒帶來更多的樂趣和體驗,更是要讓幼兒在實踐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品德,懂得生活的艱辛和不易,而教師這種溫室花朵的培養方法,并不能真正帶領幼兒體味酸甜苦辣。
最后,部分教師并沒有就種植活動的開展設立一定的標準和規范,導致許多幼兒在實踐的過程中較為雜亂無章,具體的操作也無法滿足植物生長的基本需要,大大降低了植物的存活率。而且,部分教師在開展這一實踐活動之前,沒有對植物種植這一領域進行分析和了解,相關的資料和信息收集不到位,導致整個活動的開展沒有有效的理論支撐。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也無法正確引導幼兒去開展有益的實踐活動,那樣的話,即便是幼兒獲得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但這些實踐經驗也并不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益處,反而是會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他們的行為。再加上,有許多幼兒園并沒有為學生種植活動的開展設立專門的區域和空間,導致種植活動和其他實踐活動的開展共用同一片區域,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活動與活動之間的沖突,最終也會耽誤幼兒的正常休息和娛樂時間。
四、 對種植活動中合作意識的培養方法進行列舉
從以上的活動開展現狀中可以看出,以往幼兒園的種植實踐并不能幫助幼兒養成合作精神,提高他們的協作意識,反而會讓幼兒在反復操作中產生種植倦怠感,對此,可以將解決的方法列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設計科學的活動內容和形式
《綱要》明確提出:要采取貼近幼兒生活,能讓幼兒感到好奇的問題和事物,開拓幼兒的視野和經驗,并盡量提供條件讓幼兒參加實際探究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科學領域探究的方法與過程,體會發現樂趣。教師要想真正發揮出種植活動的教育作用和教育意義,就必須要科學設計出適宜的種植活動,讓幼兒真正積極參與,主動配合,為后續合作意識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且,教師也需要考慮到合作意識培養的適度性和均衡性,既要把種植活動中的一些步驟同合作精神相結合,同時也要給幼兒留有充分的自主挖掘時間,不為生硬追求讓小朋友之間展開合作,那樣的話反而會適得其反。例如,在開展小麥種植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以提問來引發幼兒的思考:“孩子們,你們知道平日里我們吃的面條都是怎么來的嗎?”這種聯想式的話題可以調動幼兒的思緒,激發出他們的好奇心理,然后教師通過調查問卷、幼兒小組討論、梳理的形式,讓幼兒自主學習,獲得經驗,即面條的原料是面粉以及面粉的用途,而面粉是從小麥中磨制而成的,由此引出種植小麥的核心話題。之后,教師就可以繼續以收集資料、集體談話、經驗梳理的活動方式讓幼兒自主獲得小麥的種植步驟和種植流程。在種植活動正式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為小朋友介紹小麥的種植工具,包括種子、水桶和小鏟子等。種植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班內的幼兒分成特定的小組,小組內成員以3~5名為宜,讓他們自行分配種植的任務,分別負責小麥種植中的不同步驟,真正獲得勞動的快樂。
(二)構建師幼、幼幼之間的平等關系
學齡前幼兒的思維發展較為懵懂且模糊,他們對熟悉事物的認知尚且不夠清晰,對種植這種新奇事物的感知也自然可想而知。對此,教師在種植活動中,尊重幼兒的意愿,主動引導幼兒調查、了解當下季節適合種植的物種,同時組織幼兒之間進行對話和交流,結合科學領域設計相關的活動,如大家最喜歡的蔬菜是什么?班級要種些什么等投票、統計活動,確定種類后再引導小朋友提出相關的問題,抒發內心的困惑和不解。最后,教師就可以將幼兒詢問的問題幫忙歸納、整理出核心的問題,在后續的課程活動中通過資料收集、實踐探索,從中獲得直接、有益經驗。小組學習形式是種植活動開展的一項有益形式,也是同伴之間相互討論、答疑解惑的核心途徑,可以發展幼兒的多項綜合能力。對此,教師要合理地把握課程的組織形式,積極引導幼幼之間的相互學習、互幫互助,以此來提高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例如,在小麥種植活動中,教師通過提問:口渴的時候你們會想要喝水,那么小麥自然也會感到口渴,大家想想可以怎么給小麥澆水?當幼兒在合作澆水時,教師觀察、記錄幼兒的行為表現,最后小結、梳理出同伴相互合作成功的經驗,并進一步拓展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我們也應當互相照顧,只有這樣才能收獲更多的快樂。這種合作式的活動開展,能夠讓幼兒清晰感受到集體的力量,讓他們在集體合作中找到更多安全感和歸屬感。
(三)拓展小組合作和經驗梳理的方式
幼兒園階段的幼兒,大多數的性格都較為活潑好動,他們天性愛玩,所以教師也應當將特定的游戲與種植活動相結合,這種做法不僅符合幼兒的基本心理特征,同時也可以促進他們的大腦思維發育。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小麥種植作為例子,在種植實踐基本結束以后回到班級,教師可以引導在班內舉行繪畫比賽,讓小朋友根據自身的印象生動表征勞動的現場,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勞動熱情。種植過程中,教師可以為不同的小組分配不同的任務,如可以讓兩組成員觀察、記錄、測量小麥幼苗時期逐步到成熟時期的樣子,然后讓另外兩個小組的成員照顧小麥、記錄照顧過程中發生的事情,最后兩組和兩組之間互相交流,制作成故事海報,全班幼兒可以獲得小麥生長的不同時期的特征以及照顧麥子時的點滴經驗故事,以故事海報的展示到主題墻上,為同伴及他人講解小麥在不同時期的生長特點和形狀特點,輔之以小麥的生長習性。對此,教師在各小組任務中,教師以合作作為切入點,讓幼兒也在學習和生活中懂得互相幫助,互相體諒,通過集體的互相配合,來實現個人和集體的共同進步,最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小麥生長的過程以幼兒勞動參與過程制作成美篇的形式播放出來,這樣既可以讓幼兒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去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的同時,讓幼兒產生情感的共鳴及種植中獲得的成就感。總而言之,教師應當盡可能地拓展合作意識培養的方式和方法,應當將種植活動與其他有意思的趣味性活動結合起來,多管齊下,帶給幼兒更多新奇的體驗。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持續性借助種植活動來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是十分合理且必要的舉動,這是鍛煉幼兒動手能力的應有之策,也是提高他們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的有效措施。教師樹立科學的教育觀,通過種植內容的設計、師幼和幼幼之間的交流以及合作途徑的拓展這三個角度論述了合作意識培養的方法和途徑,整體上具有合理性與可行性,能夠解決當下種植活動中的基本問題,作為教師教學改革的參考依據。但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應當如何抉擇,仍舊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來科學設計。
參考文獻:
[1]陸國玉.幼兒園種植活動中的合作意識培養[J].好家長,2019(16).
[2]蔡文曲.試分析幼兒園種植活動中的合作意識培養[J].下一代,2020(3):1.
[3]黃莉芳.探究幼兒園種植活動中的合作意識培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6):88.
[4]李麗.幼兒園科學種植活動培養幼兒合作意識[J].環球慈善,2019(8):1.
[5]樊玉珠.幼兒教育中如何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J].文教資料,2019,819(9):189-190.
[6]胡娜.3~6歲幼兒區域活動中合作行為研究[D].南寧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
陳莉莉,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泉港區第二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