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石,是有深遠影響的精神文化底蘊,初中則是一個重要的承上啟下的學習階段。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念與思維模式的關鍵形成時期,作為國家未來的儲備人才,一方面出于學生自身的知識積累需求,另一方面出于社會與學校的教育標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已經是大勢所趨,教師要充分發揮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文章將具體闡述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現狀、重要意義以及滲透措施。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初中語文教學;滲透策略
一、 引言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系統化的完整傳統文化體系,對人們的道德修養以及日常行為舉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碎片化知識給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沖擊,使其關注度與影響力下降,造成社會文化良莠不齊。所以傳統文化的滲透要從學生抓起,高度重視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積極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將基礎知識與傳統文化相結合進行課堂授課,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 初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現狀
從現有初中語文教材以及考試考查內容來看,有許多涉及傳統文化的部分,教材中選取了不少優秀古詩文以及古代散文等內容,中考的考查大綱中也包括對于文學名著選讀、文言文閱讀以及古詩理解等方面的內容,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教材內容只有與正確的教學模式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教育意義,如果只是局限于教材,沒有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沒有采用正確的教學模式,不僅做不到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還可能會使學生對語文課堂產生抵觸心理。在素質教育開展的前期,傳統應試教育的僵化影響還沒有被完全消除,部分教師依然采取由教師作為主導,單方面灌輸知識的課堂模式,僅僅以考試的范圍為教學出發點,進行部分重點內容的教學,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而沒有深入具體的分析教材的文化背景、思想情感等內容,沒有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到底魅力所在,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對傳統文化喪失學習熱情。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較為活潑、好奇心旺盛、有一定逆反心理的學情特點,但部分教師沒有做到順勢引導,課堂教學形式也較為單一,忽視了課外活動的重要性,從而使傳統文化教育流于形式化、簡單化與淺薄化。鑒于這樣的教育現狀,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創新教育模式,轉變教育理念,從而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學習。
三、 初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的重要性
(一)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模式
相比較于小學階段學生如“一張白紙”的學情狀態,初中階段的學生各項能力都有所提高,無論是聽說讀寫能力還是閱讀理解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鍛煉,為初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打下基礎。傳統文化包含的內容與知識浩如煙海,初中語文教師要挑選合適的傳統文化素材,以教材中的神話故事、文言文、詩詞等作為立足點,一方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開闊學習思維,從中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養分,從而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與正確價值觀念,另一方面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形成系統全面的思維模式。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優秀的文學作品與詩詞歌賦,這些文字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對于推動素質教育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例如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守望相助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優秀文學作品進行深入挖掘,吸收借鑒這些良好的精神品質,從而達到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語文科目是初中階段的重要科目,也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濃縮后的核心,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應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體會感悟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但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此同時還提高了學生對于文化的審美鑒賞能力和文化素養。
(三)促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
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的發展,雖有磨難卻始終初心不改,自強不息,從而在神州大陸上逐漸生長出具有蓬勃旺盛生命力的傳統優秀文化。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需要一代一代地進行繼承與傳揚,不斷進行揚棄,補充具有時代性與生命力的內容。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加全面系統的了解,從而在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養分,繼承民族精神;另一方面,還可以從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中感受到國家與民族的魅力與強大,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不斷提升文化自信心,繼而對語文這一學科與傳統文化的學習更加主動熱情。
四、 初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的方法策略
(一)構建以學生為主導,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素質教育與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往應試教育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進行單方面知識講授的課堂模式已經不適用于如今的現狀,要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這一點對于初中階段所有學習科目都是相通的。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流程的制定者,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所以對待初中階段的學生,要基于學生有一定自我判斷與自我意識,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基礎上,進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時刻關注學生在這一生長敏感時期的心理情況變化,從而確保學生提高學習自主性與學習效率,保證課堂效果與教學質量。要想真正構建以學生為主導,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的課堂教學模式,初中語文教師還是任重而道遠,首先要具備過硬的語文素養與知識儲備,為傳統文化滲透做好知識積累,只有這樣才可以在課堂上揮灑自如,博古觀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積極投身于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去。
(二)以教材為立足點進行傳統文化的知識擴展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浩如煙海,基于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思維能力,不可能進行全部知識的講授,所以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地進行挑選,不僅要具有正能量的積極意義,還要考慮初中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要將初中語文教材作為出發點與立足點,教材中的古詩文、文言文以及散文都是經過時間考驗歷久彌新的經典,也貼合初中階段學生的理解水平,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傳統文化代表,繼而要做到以點帶面,從一首古詩詞、一句散文,甚至一個典故、一個實詞或虛詞等點點滴滴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不斷進行深度與寬度的拓展,在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向上的高層次的學習,不只是僅講解語句釋義、成分語法等內容,還要滲透到時代背景、文化基礎與思想感情等方面。比如在進行劉禹錫名篇《陋室銘》的講授中,可以先進行通讀全文,之后講解詞句、全文釋義、作者生平等基礎知識,為之后的課堂做好鋪墊,接著就是情感升華與傳統文化滲透,學習詩人豁達灑脫的人生態度,而且文中多次用典,如“西蜀子云亭,南陽諸葛廬”等,可以借此展開知識拓展,開闊學生的視野。一篇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品中可學習的東西很多,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文學欣賞,學習其寫作技巧,欣賞文學美感;另一方面,則可以展開拓展,通過作品透露出的思想感情與家國情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與傳統文化滲透。
(三)加強課外引導,擴大學習范圍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只是滄海一粟,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不能只局限于課堂短暫的授課時間,也要將課外時間充分地利用起來,教師要加強課外引導,擴大學習范圍。但是在進行課外知識拓展與文化滲透時,初中語文教師要挑選合適的文化作品,不僅要具有正能量的積極意義,還要考慮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最大范圍發揮教師的引導職能。教師可以舉辦一些讀書交流會,在交流會上讓學生暢所欲言,闡述自己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悟,不僅給予了學生展示的空間,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做到共同提升文化素養。需要注意的是,初中階段的學生大多自我控制力不是較強,所以教師不能顧此失彼、因小失大,因過于重視課外而忽略課上教學,課堂才是傳統文化滲透的主要途徑。
(四)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
一堂好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會使得傳統文化的滲透事半功倍。初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課上課下兩個途徑進行氛圍構建,在課下可以對教室進行裝飾,張貼一些鼓勵學習激勵士氣的優秀文化作品,如韓愈的《勸學》,使同學一直浸淫在文化氣氛中,潤物細無聲地進行文化滲透,在課上,教師可以創新豐富教學方式,不只是單純地講授,而是視覺、聽覺的多方感受,如在講授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時,可以搭配意境幽遠的古典音樂,深刻學生的感受,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五、 結語
在素質教育的大潮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已經是大勢所趨,要從構建以學生為主導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材為立足點進行傳統文化的知識擴展、加強課外引導擴大學習范圍、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這四條路徑進行不斷探索與研究,真正走出一條科學、高效、結合具體實際的傳統文化滲透方法,從而達到時代發展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讓學生樹立起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達到素質教育的理念與目標。
參考文獻:
[1]孛建杰.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J].科技資訊,2020(6).
[2]陳小真.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8(50).
[3]郭艷慧,丁楊楊.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6).
[4]賈丹.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淺談[J].才智,2019(19).
作者簡介:
楊定武,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紅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