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令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堅定的信仰逐漸缺失,因此傳統文化史教育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凸顯,在新時代它肩負著青少年的“為往圣繼絕學”的重要文化使命,更是為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增添了活力,預防人們的道德意識出現下滑,為人們創造和諧的社會局面。作為高中歷史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傳統文化史教育不能簡單的以完成知識點識記為目標,而是要切實提高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這一重要目標,這對國家的興旺發達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傳統文化教育;必要性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傳承歷史比較久遠,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不斷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實際教學中,高中歷史老師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功底,不能敷衍了事,而是長期堅持的過程,既要總要考慮各方面因素,還要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否則難以實現預期效果。
一、目前文化傳承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更注重金錢與經濟等利益追求,因而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學習。眾所周知,對于一個國家與民族而言,歷史是其發展的基礎,忘記歷史就是忘了根本,而傳統文化是歷史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在新時期,在高中歷史學習中,高中生要繼續傳承傳統文化,將其發揚廣發。但是受社會環境影響,高中生對電視、游戲及手機的興趣超過歷史,為了應付高考而學習,認為傳統文化學習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有時間不如多做些高考題。一定程度上說明,必須要自上而下,從新課標教育改革方針方面重視滲透傳統文化。比如某次央視電視主持人大賽,一些參賽者專業素質是非常高的,才藝展示更是無可挑剔,但在評委問到一些傳統文化、歷史知識等相關問題,有些參賽者就比較緊張。究其原因則是因為自身知識欠缺,造成答非所問。這就充分說明,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不斷滲入傳統文化史教育是勢在必行的,社會公眾要端正傳統文化學習態度,積極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能夠有效解決歷史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史教育內容得到了豐富與完善,在教材編制中將其相關內容獨立成書。在實際教學中,老師還是以應對高考為主講解傳統文化知識。傳統文化史教育中,學者、著作、思想及成就是重要考點內容,在課堂上以羅列知識點為主,無法提高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課堂學習完成后,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還是以教材相關知識點與結論為主,很難表達出自己的看法。相關知識學習不到,教學手段單一枯燥,因此傳統文化知識對高中生心靈與精神成長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傳統文化史教育工作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難以發揮其本質作用。此外,傳統文化史內容與語文等學科內容有重復,比如《輝光燦爛的文學》一課中,在講述詩歌發展過程時,很多內容是語文教材中。因此一些老師在講解此部分知識點時,就會按照時代、代表人物及著作等為學生畫出重要知識點;有的老師則會對詩歌進行重點分析,使得歷史教學與語文詩歌鑒賞混為一起,沒有抓住歷史教學的特點。針對這些客觀問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并提高傳統文化史教學就非常重要了。一般情況下,自然生態環境對文化生存具有很大的決定作用,但隨著社會經濟環境與政治制度的變化,文化也是不斷變化而日益豐富的。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傳統文化史教育,必須要抓住時代特征,從根本上掌握時代風格與精神。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全面分許文化形成的時代背景,抓住文化與時代發展的關鍵點,突出歷史學科特點,傳承傳統文化,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歷史學科與傳統文化史相結合的情感價值觀教學目標。
(二)促進社會道德體制不斷完善
學習歷史,深入了解我國國情,熱愛并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文學習中,其主要描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家學派如雨后春筍般競相出現,并獲得蓬勃發展,在此大環境下,道家、儒家、法家及墨家等思想學派體系不斷完善。教材詳細闡述了儒家仁愛、道家清靜無為與辯證、墨家兼愛與節儉、法家改革與法治等思想。經過漫長的發展歲月,這些傳統文化思想猶如寶石一般更加閃耀。古時候,思想家們注重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等理念,這些對于現代社會、迫于壓力的人們而言,更是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如果高中生能夠以“仁、愛、理、智、信”為道德標準,那么社會中的奸商、貪官及罪犯就會少很多,相反,會出現更多的有理想與智慧的人才,同時也能夠為下一代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成長環境,社會壓力不斷降低。人們常說社會由家庭單位構成,而家庭又是由個體組成的,因此個人道德素質能夠促進家庭生活美滿、社會更加和諧。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提高傳統文化史教育水平,促進人們終身學習。
(三)有效促進高中生身心健康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中生智力發展水平也不斷提升。但受優越的生活條件影響,高中生人格發展比較嬌貴、自私自利、缺乏自信等普遍存在的,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人格缺陷不利于高中生成長。近年來,在高中校園,學生辱罵老師、校園暴力甚至輕生等問題不斷出現,這些不是單純的社會問題,更是教育問題的表現。對于高中生而言,主要通過課堂汲取歷史文化知識。高中階段,是學生形成三觀的關鍵時期,因此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傳統文化史教育就非常重要,主要因為歷史學科是文化與人文素質培養的雙重載體。高中生性格不完整,行為不規范,這些都反映了傳統文化史教育不到位。作為最有希望的群體,高中生肩負祖國建設的重擔,以實現中國夢為重任,因此養成堅強勇敢與勤儉節約的品格,能夠幫助他們堅定自信心。
三、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傳統文化體現的價值備受關注。歷史學科是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目前課程體系設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與作用。根據目前歷史學科定位,統稱認為歷史學科對傳統文化具有傳承作用。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入,歷史學科設置中,傳統文化的傳承已成為重要課程設置目標。
【參考文獻】
[1]周美卓.試分析提高高中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J].讀天下,2016.19:96
[2]林立雄.發掘傳統文化活動新價值開拓高中歷史教學新思路[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01:132-133
[3]郭彩霞.新課改條件下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J].亞太教育,2016.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