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以“禮儀之邦”而著稱,這里的人民以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為榮。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注重對孩子們進行孝敬父母這一傳統美德的教育,使他們從小有愛心,學會關心自己親近的人,只有這樣,將來才會真正的去愛祖國、愛人民。
【關鍵詞】傳統美德;孝敬父母;教育;教學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以“禮儀之邦”而著稱,這里的人民以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為榮。可自從國家落實計劃生育政策,隨著獨生子女隊伍的日益成長和壯大,人們對待孩子的態度變了,孩子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變化,孝敬父母之一亙古不變的傳統美德在孩子們的心目中逐漸淡化了。為此,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注重對孩子們進行孝敬父母這一傳統美德的教育,使他們從小有愛心,學會關心自己親近的人,只有這樣,將來才會真正的去愛祖國、愛人民。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了要對學生進行孝敬父母教育的要求,教材中也安排了相應的課文內容。這就是說,培養教育學生逐漸養成熱愛父母、關心、父母尊重父母、體貼父母的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是品德與生活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那么,如何在品德與生活課中對學生進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呢?不同年齡的學生,不同的方法。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把著眼點放在一個“情”字上,注重激情。也就是說,教師首先要通過多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現提出行為要求,指導行動,使情感內化為驅動力,使道德行為與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達到統一。
例如:《想著媽媽》一課,教學要點為:爸爸媽媽在祖國各條戰線上勞動、工作,撫育自己成長,十分辛苦;要愛爸爸媽媽。根據這一教學要點,教學中可設計故事會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講述曾經到父母工作崗位看到父母忙碌工作的情景或自己受到父母忙碌工作的情景或自己受到父母細心照顧的最難忘、最感人的一二件事。為了使學生能較快進入情境,調動起情感,教師可首先情真意切、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在生活中最難忘的受父母照料的一件事,使學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鳴。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就會情不自禁、爭先恐后地講述自己經歷過的事。長期以來,學生受到你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但他們習以為常,認為理所當然。而講述使學生在回憶中體驗到了父母深切的關懷和無私的受,激發了情感,產生了感激之情,萌發了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和為父母做點事要自己做和為父母做點事的愿望。至此,學生熱愛父母、感激父母之情己充分激發出來,教師再趁熱打鐵,恰到好處地提出要了解父母、理解父母、親近父母、關心父母等行為要求,情感這一驅動力會促使學生欣然接受孝敬父母道德認識,并導之以行,落實在具體行動上。
又如:《牢記父母恩》一課,除了舉行故事會,還可以安排賽詩會。即課前讓學生查找古代和現代有關孝敬父母方面的詩篇,要求他們聯系自己與父母相處的點滴小事理解詩歌內容,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明白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辛勤培育的道理,進而突破要關心父母的難點。為了增強教學效果,在進行詩良誦時,教師可事先把有關古詩內容制成幻燈片,讓學生邊看片邊朗誦時,教師可事先把有關古詩內容制成幻燈片,讓學生邊看片邊朗誦,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聲像氛圍。在完成教學重點的同時,教師可在了解父母、親近父母要求的基礎上再提出關心父母、尊重父母等更高的要求。如父母生病時要端水送藥,精心照料;要聽從父母的教導,刻苦努力地學習;當自己提出的要求父母不能滿足時,不要任性,要體諒父母的難處;在家要主動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盡量減輕父母的家務負擔……在課的結尾,教師還可利用幾分鐘時間舉行賽歌會,通過傳唱《媽媽的吻》、《燭光里的媽媽》、《我有一個好爸爸》等歌曲,進一步將熱愛父母之情推向高潮,使課的尾聲余味無窮。
此外,在進行孝敬父母教育時,要注意道德觀念之間的聯系。如教育學生幫助父母做家務時,融會了熱愛勞動的教育內容;在聽父母的話,不攀比的教育中,也包含了勤儉節約的教育內容。教學時,只有點面結合,橫向縱向交織,才能使要學生明確、形成的道德觀念交相輝映,密密地布滿學生道德情感的天空,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保建武.淺談傳統美德教育與小學生的養成教育[J].中外交流,2016(5)
[2]陳莉頡.淺談小學階段如何開展傳統美德教育[J].科學導報,2016(5)
[3]劉麗波.淺談如何在小學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21):213-213
【作者簡介】
金鵬(1977.5.3-),男,學歷:大學本科,籍貫: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民族:漢,職稱:小學高級,研究方向:小學教育。工作單位:哈爾濱市建文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