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海霞
摘 要: 本文著重分析了在初中學校推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優勢,提出從德育到美育再到職育的傳統文化教育、熏陶過程,并創新了一些可供實踐操作的方法。
關鍵詞: 初中學校 傳統文化教育 校園建設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無價之瑰寶。幾千年來聰明而勤勞的華夏祖先們,創造了璀璨的文化。雖然歷經風雨飄搖,但始終一脈相承,沒有斷層。當今世界,中華文化已經成為一股綿遠而強勁的軟實力,深深地影響各個國家。中華兒女,更有必要傳承、發揚老祖宗的優良傳統。
推行傳統文化教育,有許多有利因素,而面對初中知識層面的學生,筆者認為,可按照德育—美育—職育的道路,循序漸進,逐漸贏得學生的好感,使之內化為他們的內在需求,并最終對其人格魅力和人生素養產生深遠影響。
一、時代呼喚傳統文化教育的回歸
當今社會,傳統文化教育逐漸提上議案,不僅各地出現不同程度的“國學熱”,而且官方層面越來越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強調過傳統文化的重要性,2014年初他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會議上說:“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當今時代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強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給學生一個中華傳統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撐、精神支撐,顯得尤其重要。學校應通過傳承與發揚這一偉大的精神財富,使學生夯實文化修養的基礎,在傳統文化底蘊中積淀的過程中突出完美人格與現代精神的塑造,提高綜合素養。而學生人人都學習傳統文化,個個都發揚傳統美德,必將為構建和諧初中校園提供很好的幫助。
二、中小學推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優勢分析
當今,對中小學生的閱讀量要求越來越高,教育部曾列出學生必讀書目,加上網絡文化的滲透,當今中學生的知識面比較廣,對許多作品都有所涉獵,至少聽說過。筆者在任教的學校里開設過傳統文化選修課和講座,發現這些學生對中華典籍多有了解。對于一些特別出名的著作,如《論語》《孟子》、四大名著,以及唐詩、宋詞的重要篇章,表現出較高的喜愛程度。有部分學生在暑假里打工,練就了強健的體魄吃苦耐勞的品質,同時充分體會到了父母的不易,涌現出來許多小孝星,這些都是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通的。
初中階段,正處于承上啟下時期。一方面,經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儲量已經基本形成,利于初中階段的深化研究。另一方面,隨著中考對古文學比例的提升及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在初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顯得很有必要。
三、初中學校推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總體設計思路
充分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以國學校本課程建設為載體,以課堂為主陣地,以競賽、活動為抓手,按照德育—美育—職育的順序,循序漸進,由淺及深,全面推進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營造人人學習文化、班班誦讀經典的氛圍。同時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使學生的道德、品行、素養,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形成。
四、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操作方法
(一)學習內容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許多學者終其一生都只能研究到其中一部分。特別是對初中生來說,推行傳統文化教育,不宜太深,也不宜過于理論化,不宜直接把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直接拿過來用,而是要加以改造,形成初中學校獨有的體系。
筆者認為,一年級應重在“德育”,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養成良好品德為核心任務。第一學期以《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菜根譚》為主,第二學期以《朱子家訓》、《顏氏家訓》、《論語》為主。這些作品有較明顯的勸善因素,可操作性較強,且內容相對較淺顯,容易理解。教師可選取上述著作的經典片段,配之以傳統美德故事,讓學生在生動的故事中受到影響,自覺效仿古人的做法。如學了王祥臥冰求鯉、漢文帝親嘗湯藥等故事,對孝德有了更深的理解;學了廉頗負荊請罪、禪師送人明月等故事,進一步增強了寬容心;學了曾參殺豬教子、季布一諾千金,更明確了誠信的重要。
經過一年級的學習,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初步的良好印象。二年級應趁熱打鐵,以“美育”為主,讓學生品評美文、好詩、妙辭,提升文學修養。第一學期以《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為主,適當加入現當代及外國詩歌,以及著名楹聯、趣味燈謎、文人軼事、節日風俗等。第二學期以《古文觀止》為主,挑選精彩文章,或是文學性與思想性都很強的片段,適合學生反復誦讀。學生在多次咀嚼文字時,自然能品出其濃濃的味道來。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未曾中斷的發展歷史,形成了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行為模式、德行素養和社風民俗。這里面就有很多東西值得當代年輕人學習,如誠信、寬厚、合作、進取等,無論這些學生將來走到哪里,從事什么工作,這都是人生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第三年應進行“古代文化中的職業精神”專題學習,從古代典籍中選取與職業精神有關的篇章,配之以企業家演講稿、職場故事、著名企業文化等,重在“職育”。當然,這一年度的校本教材最難做,要使傳統文化和現代精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不能牽強附會。
(二)學習形式及時間安排
在具體的推行中,學生處、教務處、總務處要相互配合。主要的學習形式有如下八條。
1.按期播放傳統文化講座視頻。
2.每班每周安排一到兩節“靜心悅讀”課,到圖書館閱讀經典,每學期需記錄4000字以上的讀書筆記。
3.每學期舉行一次中華傳統文化誦讀競賽(班級),一次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個人),一次“我眼中的傳統文化”征文比賽(個人)。
4.每學期評選書香班級、書香達人。每學期評選一次傳統文化學習標兵(慈孝之星、寬厚之星、禮儀之星等)。
5.每學期舉行一次中華傳統美德主題班會。
6.每學期舉行兩場高質量的傳統文化講座,由教師主講。每學期舉行兩場由學生主講的傳統文化講座,每場45分鐘,可由三名學生共同完成。
7.每學期舉行一次書法比賽,舉行一次書法、國畫展。
8.每學期舉行一次期末考試,考試內容從本學期校本教材中選取。
(三)校園環境的創造
校園環境的創造,可以一蹴而就。但氛圍的熏陶,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具體要做到如下六點:
1.在校園內主干道兩側、寢室樓外等地方布置高質量的國學經典教育燈箱、宣傳欄。
2.布置傳統文化走廊,在教室、走廊、辦公室等公共場所張掛一些名人畫像、中國山水畫、經典格言、優美詩句。
3.在每周二、四上午下課后,播放國學經典朗誦片段和傳統音樂。
4.食堂前宣傳櫥窗設立國學專版,每一個半月更新一次。
5.各班進行班級文化建設布置,要求開設一個傳統文化國學經典專欄。
6.校園內草坪上放置文化石,刻上名人名言,使傳統文化教育入“石”三分。
傳統文化教育,功在當下,利在恒久。通過德育—智育—職育的線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肯定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傳統文化素養,使他們見賢思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完美的思想品德、人格素養。不管他們畢業后就讀普高,還是在職業學校里學習技術,抑或是直接走上社會,都將大有裨益。當然,這不是一個處室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各條線、各個教研組通力合作,校長室統籌安排。
參考文獻:
[1]尚波編,著.中華美德書大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
[2]李漢秋,等編著.誠孝仁義公——中華美德新五常.中華書局.
[3]趙楓,著.唐詩中的管理學.金城出版社.
[4]李彗生,編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叢書.四川大學出版社.
[5]成珊娜,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