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雯
摘 要: 新的教學形勢下,對于教師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本文結合教學實例,就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課堂中的動態資源的處理進行闡述,相信對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會有一定的幫助與啟發。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動態資源 有效利用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資源”一詞越來越多地躍入教師的視野,引起教師的關注。《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每個教師都“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實際上,在課堂教學動態中,時時生成新的課程資源,即動態生成資源。動態生成資源包括學生的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等,無論是言語,還是行為、情緒,都是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性資源。新課標指引下的課堂變得開放而有彈性,但是對教師的整體把握能力要求甚高。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在豐富而又千變萬化的教學情境中,常會有許多瞬間的動態生成資源。面對這些生成性的教學資源,如何及時捕捉,讓它成為教育教學的契機,而不是夜空中一顆美麗的流星?下面就以我們學校一位老師的《百分數的認識》一課為例進行分析。
二、利用偶發的動態資源,提升認知
本節課的另一個亮點在學生講述生活中的百分數的環節,這一環節教師課前就讓學生自己準備好了有關百分數的物品,請同學們自己講述所帶百分數的含義,有的同學就拿著果汁的盒子、毛衣含量表、零食的袋子等物品上來,說完含義之后教師還請學生講述自己的感受:比如有同學說:我們應該喝純天然,也就是像蘋果汁含量是100%,無添加劑的果汁;還有我們應該少吃點零食;或者應該穿全棉的衣服……
雖然剛才教師談感受的這個活動和這節課本身可能沒有太大關系,但是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做的不但是把生活引進課堂(情境導入的方式),而且要讓學生帶著數學走進生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數學只有在生活中運用了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學生在認識百分數的同時,也學習到了生活中的一些注意點、小道理,更是課堂之外的收獲,這要求我們在平時教學中注意到這一點。但是發散思維也有一個重要要求,就是教師既能放開讓學生思考,又要收得住學生的思維,做到收放自如。
三、運用差異的動態資源,共同提高
班級與班級之間存在著差距,同樣同一班的同學之間也存在著差距,而正是這種差距的存在,才促使老師在教學時要關心后進生的成長。
本節課在總結百分數的意義環節之前,可以說教師已經做了很多鋪墊。比如說課一開始,就出示學校籃球隊員的投籃情況,讓學生知道要比較投中次數占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3個分數讓學生說意義,化為分母是100的分數讓學生說意義,化為百分數后再次說意義,但可以發現在此過程中仍然有部分同學回答得不好:只講到如果要投100次,他能投中88次類似的結論,有的同學能很快明白教師所要講得重點,有的同學則沒有領會到要領。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也就是說這個分數可以表示?(邊引導學生關注板書中的投中次數占投籃次數的百分之幾)適當的手勢引導和語言引導,在學生的補充和老師的引導下,百分數的意義逐漸在每個學生的頭腦中清晰起來。所以在講完生活中的百分數之后,總結百分數的意義相對比較順利。
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需要,不能遇到某位同學不會就直接讓他坐下找另一位同學,善于運用這種差異的資源,課堂才算是充滿智慧的。
其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不可避免得面對各種突發的偶然事件,課堂資源無處不在,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正視課堂教學中突發的每一件事。學生不是一個容器,而是一支需要點燃的火把。每一位教師都應善于捕捉課堂中“即時生成”的新的動態教學資源,珍惜這瞬間的“精彩”,使課堂教學因“精彩”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