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蘑菇,頭腦更靈活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發現,與每周食用蘑菇不到1份的老人相比,每周食用蘑菇超過2份的老人患認知障礙的概率降低了43%。研究發現,蘑菇中含有一種獨特的抗氧化劑和抗炎劑麥角硫因,能降低認知障礙發病率。人類無法自行合成麥角硫因,它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蘑菇。研究中,1份蘑菇(金針菇、平菇、香菇、白蘑菇等)的數量約為150克,2份蘑菇相當于半盤。(人民網)
少吃肉降低哮喘風險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肉食中的化合物可能引發部分兒童氣喘,進而導致哮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這些化合物稱作“晚期糖基化終產物”,是肉類在高溫烤炸烘焙時釋放出的物質。研究人員發現,考慮到諸如年齡、性別、種族、家庭收入以及體重等因素,攝入較高糖基化終產物與氣喘發生率增加18%相關。(參考消息網)
睡出來的幸福感
日前,新西蘭奧塔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高質量睡眠、適當鍛煉、多吃水果和蔬菜的年輕人,擁有更好的心理狀態和幸福感。這項發表在《心理學前沿》雜志上的研究調查了來自新西蘭和美國的1100多名年輕人的睡眠、身體活動、飲食和心理健康狀況。結果顯示,每晚睡9.7個小時的年輕人抑郁癥狀最低,每晚睡8個小時的人幸福感最高。每天吃4.8份水果和蔬菜的年輕人幸福感最高;而少于兩份,多于八份的人,幸福感較低。(搜狐健康)

保暖可預防骨質疏松
瑞士日內瓦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溫暖的環境增加骨骼強度和密度,可預防骨質疏松的發生。研究人員讓16周大的雌性小鼠在34℃環境中生活8周。實驗發現,小鼠尾巴長度增加,骨密度也明顯增加,小鼠的骨骼強度得到改善。接著,研究人員利用一些成年小鼠重復實驗,他們發現成年小鼠骨骼大小并沒有變化,但骨骼強度和密度顯著提高。研究人員據此認為,保持溫暖可能是預防骨質疏松的好策略。(新華網)
中低收入國家麻疹病例激增
近日,英國《自然》雜志發表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稱,2010年~2019年,中低收入國家一半以上地區的麻疹疫苗接種覆蓋率下降了。可能受此影響,美國和歐洲等地開始出現大范圍的麻疹暴發。一些國家病例數甚至創下麻疹疫苗問世以來的最高紀錄,同時美國、日本、韓國等曾經宣布消滅麻疹的國家又重現病例。(《科技日報》)

妊娠高血壓影響女性長期記憶
荷蘭伊拉斯謨大學醫學中心近期一項研究顯示,妊娠高血壓患者15年后更可能遭遇記憶力下降問題。這項研究僅顯示妊娠高血壓與女性15年后記憶力下降存在關聯,并不代表二者存在因果關系。研究人員認為,有必要將妊娠高血壓視為影響女性認知能力的一個風險因素。(新華社)
男性不健康,妻子妊娠失敗風險大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牽頭的一項研究顯示,男性身體是否健康與女性妊娠失敗風險相關。如果男方在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綜合征臨床病癥中至少占3項,孕婦出現異位妊娠、流產、死產等問題的風險高達27%。這項研究首次表明,隨著胎兒父親自身病癥增加,妊娠失敗風險上升,可能導致流產、異位妊娠或死產。(新華網)
飲食膽固醇超標,死亡風險增加
近日,哈爾濱醫科大學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研究分析發現,膳食膽固醇攝入量逐漸增多的成年人,出現高血壓和死亡的風險均顯著增加,膳食膽固醇攝入量一直較高(大于等于300毫克/天)的人死亡風險也增加。校正多個潛在混淆因素的分析顯示,14年期間,與膳食膽固醇攝入量一直較低(小于150毫克/天)的人相比,膳食膽固醇攝入量逐漸增加的人出現高血壓的風險增加14%,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19倍。(“阜外說心臟”微信公眾號)
疫苗也有“種族歧視”?
率先投入使用的輝瑞和莫德納公司研發的mRNA疫苗,已經在美國接種。這個新疫苗在應用過程中被發現存在意想不到的缺點——“種族歧視”。最新一項研究顯示,這種疫苗的有效率存在種族差異。具體來說,接種疫苗的人中,白人群體中大概會出現0.04%的無效,而黑人群體預計有1.2%的無效(比白人群體高30倍),亞裔美國人群預計會出現10%的無效(比白人群體高250倍)。(參考消息網)
男人減肥比女人容易
由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聯合進行的研究發現,在節食期間,即使攝入同樣熱量的食物,男性減少的體重也比女性多。該實驗的研究對象為300名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人員希望了解他們是否能通過攝入低熱量食物的方式達到快速減重并恢復健康的目的。實驗發現,即使攝入相同熱量的食物,男性平均減少的體重也要比女性多。在一年的實驗監測后,男性平均體重下降11%,女性平均體重下降8.4%;兩年后,男性平均體重下降8.5%,女性則下降6.9%。(《環球時報》)

你的身高達標了嗎
近日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居民營養狀況持續改善。其中包括:1.居民的平均身高持續增長。我國18歲~44歲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別為169.7厘米和158厘米,與2015年相比分別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6歲~17歲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齡組身高平均分別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2.營養不足的問題得到持續改善。3.人群微量營養素缺乏癥得到持續改善。(《健康報》)
愛吃素或因基因變異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從英國生物醫學庫中選取5642名素食者和超過36萬名喜歡吃肉者的相關信息,分析后發現,VRK2基因附近rs10189138位點的基因變異與人愛吃素存在“顯著關聯”。已知VRK2基因與大腦和人格發展存在關聯,還與人是否喜歡吃肉有關。研究人員說:“先前研究顯示,它與人攝入牛肉、羊肉、豬肉和加工肉類的不同選擇存在關聯。”研究人員強調,這意味著基因變異或許讓人更容易接受素食生活方式。(新華社)
說法:近視超過100度就要戴眼鏡。
解析:近視與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關系密切。兒童青少年要避免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和看電視。選擇電子產品要堅持“寧大勿小”的原則,選擇順序依次為投影、電視、電腦、平板電腦、手機。使用電子產品每次不應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超過1小時。通過網絡學習30分鐘~40分鐘,應閉眼休息或者遠眺10分鐘。持續用眼后認真做眼保健操,使眼睛充分休息。讀書寫字的時候保持“三個一”——手離筆尖一寸,眼離書本一尺,胸距書桌一拳。一旦確診近視就應該干預,度數大于100度就應該佩戴眼鏡。(北京同仁醫院眼科教授 魏文斌)
說法:冬季警惕“加濕器肺炎”。
解析:加濕器確實可以緩解室內空氣干燥所帶來的不適感。但如果使用不當,也可能會導致呼吸道疾病,醫學上稱之為“加濕器肺炎”。“加濕器肺炎”的存在,并不是加濕器本身的錯,而是加濕器使用不當所致。例如加濕器未及時清潔;使用時間過長;加濕器使用的水質不好,含有細菌病毒等,經過濕化器形成帶菌的水霧吸入肺內,就可能導致一系列的呼吸系統疾患。(湖南省郴州市第四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張文娟)

說法:挫折教育,6歲前慎用。
解析:6歲前正處于安全感建立和完善的時期,如果這時給予太多挫折,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對外界的信任,不利于成長。尤其是3歲前,孩子的自我評價主要來自家人。所以,家長更要多給予一些語言上的肯定和評價。作為家長,不能用詆毀或諷刺的語言教育孩子,也不要給孩子隨便貼標簽。要經常鼓勵,表達對孩子的愛,多擁抱他們。對孩子出現的錯誤,及時指正即可。同時,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每個孩子都有不完美的一面,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并把這些閃光點放大,慢慢就會發現孩子不斷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兒科 張欣 吳珺)
說法:每天刷牙,不必糾結于飯前飯后。
解析:刷牙是去除牙菌斑、軟垢和食物殘渣,預防齲病和牙周病的自我口腔保健方法。由于牙菌斑可以在牙面不斷形成,因此我們要每天早晚刷牙、認真刷牙。早上起床后應刷牙,將晚上在牙面上形成的牙菌斑清除掉;晚上睡眠時口腔的自我清潔能力弱,睡前刷牙可以清除菌斑、減少細菌繁殖所需的能量;進食酸性食物和飲料后及時漱口,至少1小時后再刷牙。只要做到早晚刷牙、飯后漱口、每天用牙線,就可以保持口腔衛生。所以,大家不必糾結于在飯前刷牙還是飯后刷牙。(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 臺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