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旭彤

現代人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吃飯不定時,暴飲暴食,為了放松就去飯館飽餐一頓。久而久之,很多人都發現自己的胃變脆弱了——稍有風吹草動就會 “鬧別扭”,尤其是在心情欠佳或者是壓力山大的時候。中國腸胃病患者有1.2億,慢性胃炎發病率為30%。如此高的發病率,與充滿壓力的生活方式及不良飲食習慣有密切關系。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心情不好和胃疼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巧合還是必然?這兩個貌似沒有聯系的系統為什么會有如此深的羈絆?要解答這些問題還要從胃的結構和功能說起。
胃就像口袋一樣,接受來自食管的食物,儲存在這里,進行初步的消化。這個口袋為了充分消化食物,會產生胃酸、胃蛋白酶等多種化學物質,事實上,胃內的pH值約為2.0,酸度與鹽酸接近。同時,這個智能口袋還會通過規律的運動,將所吃進的食物混合、磨碎,將其與胃液混合攪拌,形成食糜,達到初步消化的作用,并逐步分次地自幽門排出進入十二指腸,在這里完成營養物質的吸收。
為了在食物來臨時實現蠕動、泌酸、滋養自身組織的功能,我們的胃需要自主神經系統來調控。什么叫做自主神經呢?“自主”指的是不需要我們的意識控制而自主運行的身體程序,在進化過程中深刻地印在了我們的基因里,不需要我們大腦的思考。
自主神經主要分為兩種: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他們分別對應著我們生活中的兩種狀態,即戰斗狀態與休養狀態。當危險來臨,緊張焦慮的情緒會激活交感神經,我們的身體隨即進入戰斗狀態,表現為心率增快、血壓升高、肺通氣量增加,隨時對外界變化做出快速反應。而當我們處于休養狀態時,副交感神經就占據主導地位,身體開始進行消化食物、儲存能量、排尿等必要活動,在消化系統上就體現在誘導胃腸開始有規律地收縮,分泌胃酸、消化酶,同時加強消化系統的血供等,為食物的到來做好周全的準備。
心情不好的時候常常伴隨著心理壓力的增大,交感神經興奮,我們的身體自動進入了“戰斗狀態”,胃的血流量減少,蠕動減慢,表現出腹痛、腹脹、食欲變差等不適。
科學研究也證實,情緒低落、精神緊張時,大腦的情緒中樞會發生功能紊亂,緊挨著的自主神經中樞就會受到影響,發生自主神經功能性紊亂,其中控制胃腸的自主神經最容易發生失調,從而影響胃腸蠕動功能,消化液分泌減少或過分增加,容易出現胃部疼痛、反酸以及食欲下降等消化不良癥狀。所以,有科學家稱胃腸是對情緒最敏感的器官。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抗抑郁藥可有效治療胃功能失調,改善腹脹、早飽等癥狀。他們指出,腦部與胃腸來自同一組胚胎細胞的分裂,共用同一類神經傳遞物質,因此胃部是“小腦袋”,當壓力大、情緒差時,胃就成為“出氣袋”。
如果人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緊張狀態,加之進食不規律,就會引起自主神經長期處于失衡狀態,進而容易引發慢性胃炎。嚴重者,還會誘發應激性胃炎、應激性胃潰瘍等。

現在我們大概了解了壓力與胃痛之間的關系,這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指導意義呢?既然改變不了壓力客觀存在的事實,那么我們可以從降低壓力引起的焦慮和抑郁等情緒反應入手,減少我們進入“戰斗狀態”的頻率,從而減少其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首先可以通過自我調整,如運動、冥想、瑜伽、傾訴等方法,釋放壓力,調整好工作生活的節奏。通過放松情緒,給自己的身體留有一定休養的空間。如果自我調節的作用不佳,可以找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咨詢,或者通過藥物輔助治療,最后達到身心同治的目標。
在我們的身體里,“身”和“心”是分不開的,心情不好產生的抑郁焦慮情緒會通過影響自主神經功能,造成消化系統的運轉失調,最終導致了“身”的受傷。身心共同健康才是我們追求健康生活的終極目標。在注重身體健康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記住:壓力大的時候給心情洗個澡,放個假,整理好心情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