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偉

胃藥主要是指用于治療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十二指腸潰瘍等上消化道疾病的口服藥物,包括促胃動力藥、抑酸藥、制酸藥。由于不同胃藥的藥理作用和起效時間不同,因此,在特定時間服藥,藥物才能發揮出最大的藥效。不少病人也常追問醫生在何時服藥效果更佳。確實,吃胃藥,時間要把握得剛剛好。
促胃動力藥主要包括多巴胺受體阻斷劑,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以及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如伊沙必利、莫沙必利、西沙比利。它們可引起食管至小腸平滑肌的運動,加速胃的正向排空,協調胃腸道平滑肌的蠕動,改善惡心、嘔吐、反酸、噯氣、腹脹等由胃蠕動功能失調引起的消化不良相關癥狀。這類藥物服用后1小時~2小時可達血藥濃度峰值,建議飯前半小時左右服用效果最佳,在進食后達到高峰,實現最佳療效。
臨床常用的抑酸藥主要包括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雷貝拉唑、泮托拉唑、蘭索拉唑等,以及H2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等。兩者通過不同機制抑制胃酸分泌,以此緩解胃痛、反酸、燒心等胃酸分泌過多相關癥狀。但因兩類藥物的藥理機制不同,服藥時間又有所區別。
H2受體拮抗劑(替丁類)主要用于拮抗組胺引起的基礎胃酸和夜間胃酸分泌,同時對胃泌素及M受體激動藥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抑制作用。H2受體拮抗劑最好跟著飯點服用,建議在早餐、晚餐后立即服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基礎胃酸在夜間分泌周期最長,因此,在睡前服用H2受體拮抗劑,也有很好的抑酸效果。
質子泵抑制劑(拉唑類)通過抑制胃壁細胞上的離子交換泵,在胃酸合成和分泌的最后一步抑制酸分泌,從而發揮強大而持久的抑酸效果。該類藥物服藥后1小時內可起效,0.5小時~3.5小時血藥濃度達峰值,作用持續24小時以上。飯前空腹服用,可使其藥物濃度在壁細胞分泌小管中達到最高峰,實現最佳療效。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其抑酸效果強大而持久,相對于晚上服用,早上服用質子泵抑制劑的生物利用度更高,可以有24小時的抑酸效果。若因需強大抑酸作用或根除幽門螺桿菌需要服用較大劑量的質子泵抑制劑,建議早餐、晚餐前服用。
抗酸藥又稱胃酸中和藥,包括碳酸鈣、氧化鎂、氫氧化鋁等,是一類弱堿性化合物。口服后能中和過多的胃酸,降低胃內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解除胃酸對胃黏膜及潰瘍面的侵蝕和刺激,用于治療胃痛、反酸、燒心等胃酸分泌過多相關癥狀。抗酸藥在胃內時效的長短與胃排空的快慢有關,因此不建議與促胃動力藥同服。應在餐后1小時~2小時服用,其效果可能延長到3小時左右,此時胃酸分泌量達到高峰,可發揮藥物最大中和能力。
胃黏膜保護劑是指通過各種不同機理達到預防和治療胃黏膜損傷,保護胃黏膜, 促進組織修復和潰瘍愈合的藥物。包括:鋁碳酸鎂片、硫糖鋁混懸液、瑞巴派特、枸櫞酸鉍鉀等藥物。常用于胃痛等黏膜受損相關癥狀。根據作用機理不同,每種藥物服藥時間各不相同。
鋁碳酸鎂片: 既是黏膜保護劑又是抗酸劑,作用溫和而持久,由于可結合膽汁酸,對膽汁反流性胃炎效果良好。建議餐后1小時及睡前嚼服,胃部不適時也可按需嚼服。
硫糖鋁混懸劑:形成潰瘍面上的保護性屏障;吸附膽鹽和膽汁酸,阻止胃酸、胃蛋白酶侵蝕;與胃蛋白酶絡合,使胃蛋白酶失活。可用于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建議餐前1小時及睡前服用。
瑞巴派特片: 通過增加胃黏膜中前列腺素E2含量,增加胃黏液量和胃血流量,抑制阿司匹林、乙醇等對胃黏膜的損傷,從而保護胃腸黏膜。該藥餐后吸收緩慢,建議早餐、晚餐前及睡前口服。
枸櫞酸鉍鉀: 可在胃的酸性環境中形成彌散性的保護層覆蓋于潰瘍面上;具有降低胃蛋白酶活性,促進黏膜釋放前列腺素的作用;對幽門螺旋桿菌具有殺滅作用,因而可促進胃炎的愈合。建議:一日4次,前3次于三餐前半小時,第四粒于晚餐后兩小時服用。

消食片是中成藥名,具有健胃消食之功效。代表藥物包括健胃消食片,主治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欲缺乏、進食后飽脹感等癥狀。建議根據服藥目的調整服藥時間。如果服藥目的是“開胃”,則飯前服用為佳;如果服藥目的是“消食”,則飯后服用最好。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抗生素常與質子泵抑制劑和鉍劑組成“鉍劑四聯療法”,用于根除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四聯療法中含兩種抗生素,建議進食結束半小時后服用,以降低對胃的刺激。“鉍劑四聯療法”須按時足量完成14天療程,不可漏服、亂用,以免根除失敗,發生耐藥。